陝北嗩吶漫談--聖手書生

引言

嗩吶,俗稱“喇叭”,是中國歷史悠久,表現力極強的民族樂器之一,流行於大江南北,演奏技巧日漸豐富,廣泛應用於婚、喪、嫁、娶等儀式。嗩吶最早在波斯、阿拉伯一帶發現,嗩吶這個名字就是古代波斯諾Surna的音譯。大約在公元三世紀,中國出現了嗩吶,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的伎樂壁畫中就有吹奏嗩吶的畫作。金、元時代,嗩吶傳到我國中原地區。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奏技巧得到了極大的豐富,表現力也日益擴大,廣泛應用與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中國傳統的嗩吶音樂,主要是作為合奏音樂存在的。北方多稱之為“鼓樂”,南方多稱之為“吹打”。在樂隊組合方面,它繼承了漢代以來鼓吹樂隊的最基本的特點,即由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組合而成。在吹奏樂器中,嗩吶世主奏樂器。與嗩吶一起組成樂隊的,還有其他管樂器(有時有絃樂器)和各種打擊樂器。由於南北方的音樂文化之間所存在的實際差異,在樂隊的構成方面形成了“北方重吹奏,南方重鑼鼓”的不同特點。

一、陝北嗩吶概述

陝北屬於北方地區,自古就是邊陲要地,與外來民族的接觸,對外來文化的接受與相互交流甚為頻繁。而且,從嗩吶這件樂器本身來講,發音響亮、音量宏大、穿透力強,與陝北的地理風貌、風土人情以及當地人的個性特徵非常吻合。因此,陝北嗩吶從它起初用於兵營到民間喪葬、宗教祭祀和今天用於蓋新房打新牆、過壽拜堂、鬧秧歌耍龍燈、搬水船踩高蹺、娶新娘轉九曲等一切活動當中,這聲音已滲透到陝北人民生活的每個角落,集音樂文化與民俗文化為一體。幾百年來,展現出越來越廣泛的流傳性和強大的生命力。

在陝北地區,嗩吶班又被稱為“鼓樂班”、“吹鼓班”、“響手班”、“塞班”等,近年來又新生“嗩吶樂團”、“嗩吶藝術團”、“嗩吶樂隊”等新稱謂。嗩吶藝人被稱為“吹手”、“響手”“吹鼓手”、“吹喇叭的”、“吹嗩吶的”等。作為陝北地域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陝北嗩吶班在陝北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傳播廣泛,一直深受農村廣大老百姓的歡迎和喜愛,有著廣泛的受眾群體。

據不完全統計,陝北地區(榆林、延安)目前約有1200多個鄉村嗩吶班、6000多名嗩吶班藝人活躍在陝北城鄉。藝人們每年平均參加婚禮、葬禮、祝壽、鬧秧歌、送新兵、送喜報(大學錄取通知書)、開業慶典、節慶舞臺表演等各類奏樂活動約5萬場次。

嗩吶班在表演內容和形式上,隨著老百姓審美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調整、豐富,並且始終與民俗活動密切聯繫、相輔相成。數百年來,嗩吶班在演奏曲目、演奏技法、表演形式等方面蘊涵和體現著非常寶貴的藝術價值,成為陝北大地名副其實的一朵絢麗的藝術奇葩。

(陝北名吹高稱平、徐步兵陝北嗩吶傳統曲牌《花道子》等)

(一)曲目豐富、曲式靈活,旋律獨特

首先,曲目豐富浩瀚,筆者目前統計到的嗩吶傳統曲目已達到近千首。這對這些曲目進行綜合量化分析後發現,傳統器樂曲約佔60%,民歌小調約佔40%,地方戲曲與曲藝唱腔類曲目約佔10%。傳統器樂曲有大開門、大擺隊、將軍令、得勝回營、出鼓子、大楚將軍等;民歌有小寡婦上墳、光棍哭妻、南瓜蔓、哭長城、下江南等;地方戲曲與曲藝唱腔類曲目主要包括陝北老道情唱腔、碗碗腔、道教音樂等。據瞭解,各地嗩吶藝人有其各自的“門面曲牌”。所謂“門面曲牌”就是行內公認的、藝人必須掌握的傳統曲牌。如,綏德米脂的《水龍吟》、《柳青娘》、《將軍令》、《大擺隊》、《粉紅蓮》等,子洲的《聯奏樂》等,佳縣吳堡的《出鼓子》、《獅子令》、《千聲佛》等。嗩吶藝人一直比較重視曲牌的更新,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老百姓的欣賞需求的變化,諸多流行歌曲(如《走西口的人兒回來了》、《拉手手親口口》等)及專業創編器樂曲(如《沸騰的黃土地》、《棗園來了秧歌隊》等)被藝人及時引入到嗩吶班中來,這充分體現了嗩吶班在曲牌方面是傳統與當代兼有、繼承與發展兼顧。

其次,曲式結構靈活。一是散曲。二是套曲。就是把幾個曲牌連在一起,並用一定的打擊樂作為過板(過鼓),且伴有一定的過鼓音樂作為連接,形成有頭、有身、有尾的比較固定的曲式結構。三是小曲。大都是從民歌小調移植過來的。

再次,旋律大起大落。一是陝北大嗩吶傳統曲牌旋律音程大起大落,彷彿體現陝北千溝萬壑、陡峭筆直的地理風貌。二是對民歌音調的不斷加花變奏,使其更加器樂化。三是切分節奏的運用和弱拍起音,形成嗩吶慢板曲牌旋律進行的又一特點。

(二)演奏形式固定、板眼(節奏)規範

一是陝北大嗩吶班社為“老五班”。陝北嗩吶樂班一般都由5人組成,即兩支大嗩吶(上、下手),上手吹高音聲部,下手吹低音聲部(又稱“拉筒筒”),一面小鼓,一副小鑔,一面疙瘩鑼(也叫“銅鼓”或“乳鑼”),兩支長號分別有嗩吶下手和司鼓兼奏,這種組織形式被民間成為“老五班”。

陝北嗩吶演奏分“坐場”和“行進”兩種形式,行進演奏一般用在出殯、祭祀活動、迎送嫁娶、秧歌沿門子、轉九曲等場合,坐場吹打多用在場地秧歌表演(二人場子、四人場子、八人場子等)、紅白事院落中所舉行的各種儀式和酒席間。

陝北嗩吶多以合奏形式出現,不同的場合,不同地點吹什麼曲牌,用什麼調口,曲牌連接順序等都由上手演奏者決定,下手演奏者低八度或高低音翻覆。小鼓掌握節奏和速度轉換。

二是板式結構規範。陝北嗩吶曲牌音樂以節奏強弱關係劃分,有4/4拍子的一板三眼和2/4拍子的一板一眼兩種形式。以吹奏速度又可劃分為慢板、中板、快板三種類型。慢板中有慢板、原板(也叫“搶板”),也是4/4拍子,知識吹湊時候比慢板的速度稍微快一點。中板與快板都是2/4拍子,知識快板在吹奏時速度比中板速度再快一點。中板包括流水板、垛板;快板包括二流水板和煞頭牌子。套曲吹奏時候,板式更換的次序有三種:

(1)慢板——流水板——垛板——搶板——流水板——煞頭牌子

(2)慢板——流水板——垛板——流水板——煞頭牌子

(3)慢板——流水板——二流水板——煞頭牌子

再次,演奏技法獨特多樣。嗩吶班藝人除了會倚音、打音、指滑音、指顫音、單吐、雙吐、三吐、花舌、循環換氣等常用技法,還創用了諸多特色技法。這些“特色”技法難度相當大,有的技法令音樂專業院校或演出團體的嗩吶演奏人員都難以駕馭。據悉,嗩吶藝人尤為重視“循環換氣”技法。在傳統曲牌中,90%以上的曲目必須用“循環換氣”技法吹奏,一個不會“循環換氣”技法的藝人將不能勝任相關曲牌的吹奏,會受到同行的恥笑。常言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藝人們創造並運用這些演奏技法絕非易事,其過程必然充滿艱辛與曲折,是無數嗩吶藝人經過長期的勤學苦練而成。

(三)依賴“施主”、依附民俗

陝北嗩吶班的生存與發展直接依附於民俗活動。嗩吶班與婚喪民俗活動聯繫緊密。根據筆者與部分藝人的交流得知,他們參加的民俗活動中,葬禮佔60%,婚禮佔40%,其他民俗活動佔10%。可見,嗩吶班在諸多的民俗中,使用率最高的當屬葬禮。比如榆林城區、神木、府谷等地,婚禮很少用嗩吶樂隊,但葬禮一定有嗩吶樂隊。以致於延安等地區出現嗩吶藝人依附於陰陽的怪相,就是由於白事用嗩吶的民俗,而在白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陰陽有極高的話語權,往往能夠左右施主選用嗩吶班的意見。

書生一直認為,陝北的音樂,就是苦音、悲音、哀音。整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陝北漢子們,面對自然災害和邊患戰亂,為了生計、為了生存,受盡苦難卻不得不靠天吃飯。無論是“闖北草地”“下南老山”還是“走西口”,都是為了謀生。“受苦人”的苦難生活讓他們懂得敬重生命,敬畏生命。因此,陝北嗩吶的傳統曲牌中,用於白事的曲牌遠遠多於用於紅事的曲牌。

陝北嗩吶漫談--聖手書生

嗩吶大師安生文(安五)

二、陝北嗩吶生存現狀的思考

(一)嗩吶班存在的問題

一是藝人綜合素質偏低。首先,嗩吶藝人文化素質普遍較低,根據隨機調查統計,小學文憑以上藝人佔60%,初中文憑以上藝人佔30,高中文憑以上藝人佔10%。其次,嗩吶班及嗩吶藝人數量不少,但質量好的嗩吶班並不多,真正有實力、有水平的藝人越來越少。再次,部分嗩吶藝人不重視形象與儀表,言行較為隨意,並且偶有不文明現象發生。比如,在許多視頻中可以看到,有的嗩吶藝人在吹奏時手裡夾著香菸,有的貪酒把臉喝的通紅,有的嗩吶藝人光著上身在吹奏等等。

二是缺乏有效管理機制。政府對嗩吶班缺乏管理和扶植,對嗩吶班活動放任自流。嗩吶班處於自生自滅、無人規範的狀態,演出市場混亂。

三是老傳統傳承難。嗩吶樂班缺乏新生力量,少有的年輕人也是先學小嗩吶,然後才根據需求學習大嗩吶,致使傳統的大嗩吶面臨後繼無人的窘境。隨著老藝人的相繼離世,許多經典傳統曲目和演奏絕技必然面臨失傳的境況。

(二)西洋樂器和流行音樂的衝擊

兩股聲浪:20世紀初的世界音樂逐漸被西方音樂格式化,但這股潮流沒有真正衝擊到鄉村。20世紀末的世界音樂逐步被電子音樂進行新一輪的格式化。——張振濤

三十幾年前,無論是吹嗩吶的、聽嗩吶的、還是做嗩吶的,一致認為世界上只有嗩吶最悅耳動聽。但是新的傳媒把工業時代和電子時代的新型樂器,送到了毫無準備的嗩吶藝人面前。足不出戶的陰陽、吹手,突然間聽到了世界上所有樂器的聲音。這種視野和改變——原來音樂家要幾輩子才能見到的視野和做到的改變——現代傳媒一瞬間就做到了,而且從上到下、裡裡外外、徹頭徹尾。乾瞪眼的老吹手,瞅見了一系列新樂器,聽到了一系列新音響。見所未見的組合與絢麗,構成了外部世界的強大威力和無邊想象。從不知道啥叫“和聲”、啥叫“數字低音”、啥叫“伴奏音型”的吹手,靠職業感覺,一下子理解了一大堆新名詞。他們聽到了比自己樂班小得多卻有效地多的一架電子琴和一臺擴音器的輝煌聲浪。(還記得上世紀末到新世紀初,榆林一些酒廠僱傭年輕歌手促銷酒水,就是一個歌手在唱,一臺電子琴帶個擴音器在伴奏,得到了廣大老百姓的喜愛。)這類衝擊帶來了什麼?幾乎所有年輕的吹手的第一反映和衝動就是:購買電子琴!配置擴音器!電子琴解決了不需要理論學習、不需要看書做題、輕而易舉就搞定的一個個技術難題。一個手指頭彈出一組和絃,和絃與和絃之間的連接,功能和聲之間的進行,機器預設好了,只等指頭觸鍵。

電子音樂以前所未有的覆蓋面,大面積滲入民間。第一股聲浪中的洋號不容易學,第二股聲浪中的電子琴很容易學;第一股聲浪中的樂器伴隨著一大套理論知識需要消化,第二股聲浪中的樂器不需要附加任何條件;第一股聲浪中鄉村出現的洋鼓洋號樂隊,雖然時髦,畢竟數少;第二股聲浪中鄉村出現的電子樂隊,漫山遍野,鋪天蓋地。在這過去的20年當中迅速成長起來的年輕吹手和鄉村精英,基本上是理解世界流行文化樣態、也擁護流行文化樣式的一代人,真正代表民間藝術和左右鄉村儀式行為的將是這樣一代人。

(三)大嗩吶傳承面臨的問題

思考一: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隨著社會現代化和文明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各種民俗活動也逐漸遠離人們的生活(比如陝北民歌已很難在山樑樑上、田間地頭聽到,能聽到的都在舞臺上或者電視網絡裡;陝北秧歌也快變成健身操了,會唱陝北老道情的藝人屈指可數,陝北剪紙已經專業化,完全流水線生產了;陝北嗩吶豈能獨善其身?),本就依附於民俗的陝北嗩吶的發展空間相應受到了限制。同時隨著西方音樂的逐漸壯大以及流行音樂的大肆入侵,還有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新音樂,使越來越多的聽眾被吸引,而民族音樂的欣賞著卻是與日俱減。同時又受到現代文學藝術的衝擊,移風易俗、喪事婚禮從簡的影響,嗩吶的發展越來越難。

思考二:保技藝還是保飯碗?

作為技藝本身,嗩吶理應吹奏傳統曲牌,可是作為飯碗,不得不吹流行歌曲。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音樂活動日益繁榮。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現代傳媒的迅速發展,農村老百姓接觸觀賞其他娛樂節目的機會大增,他們眼界更加開闊了,欣賞趣味也轉變了,已經不再單純滿足於以往老式的“老五班”的“純器樂”吹奏,而是轉向了現代歌舞表演。由於老百姓是嗩吶班的“施主”,施主的要求,嗩吶班必須照辦,否則就失去了“飯碗”。為了滿足“施主”的需求,保住自己的“飯碗”,嗩吶班藝人於是敲起架子鼓、彈起電子琴、唱起流行歌、跳起勁爆舞,甚至不惜以高新僱傭專業演出團體的歌手、演員加入嗩吶班,以最大限度滿足“施主”需要。同時,嗩吶班還擁有了現代化的擴音功放設備、統一的服裝及各類中西樂器。

根據與藝人們的交流得知,現在年輕嗩吶藝人當中,學小嗩吶能夠俗稱,迅速進入市場,嚐到甜頭和實惠。而學大嗩吶很多都是被動的,都是由於市場還有需求,於是不得已學習大嗩吶,但一般都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學個“老三鼓”套曲,但不懂得場合應用,學個《大擺隊》、《西風贊》、《花道則》、《大開門》、《上南坡》等數十個曲牌能應付就夠了,但對板眼只知皮毛。大多場合依舊是小嗩吶一枝獨秀,吹幾首獨奏曲,吹點新民歌、流行歌曲,然後再加點咔戲、甚至引進東北大嗩吶,總之,沒有多少年輕人真正把心思用在陝北大嗩吶傳統曲牌和傳統吹奏功夫上。

(四)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思考陝北嗩吶傳承中面對的問題

首先是非遺載體的大量瓦解。我國的傳統社會組織形式是農耕社會,歷史的源頭在村落,今天所說的非遺多半散落在村落。在當前迅猛異常的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熱潮中,隨著大地山川無所不在的拆村並村,原生態的村落正在急速消減;近十年我國村落(自然村)以每年近9萬個的速度消失,以村落為載體的非遺隨之灰飛煙滅。

其次是生活方式的改變。大批農民進城務工緻使村落空巢化。進城農民受到耳目一新的城市文化的衝擊,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對自己固有的生活文化乃至村落的放棄。文化的主人一旦放棄自己的文化,這是誰也沒有辦法的。

三是傳承人的老化。目前陝北嗩吶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甚至更老。他們是農耕時代最後一代保持歷史原真的傳承者,但他們多數孤老無助,後繼乏人;人亡歌息,時有出現。關於傳承人令人擔憂的另一個情況是,眾多傳承人為了生計財路,大多帶著技藝背井離鄉,到市場活躍的城市或者旅遊景點賣藝謀生。這樣以來,他們就與自己原有的文化土壤分開。他們身懷的技藝與文化,在繁花的城市裡裡只能叫人看個新奇,卻沒有心靈的認同。文化一旦失去了原有的根基,地域的文化一旦離開自己的地域,就像斷了線的風箏,其命運的不確定性便愈來愈強。

四是缺乏科學保護。陝北大嗩吶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部分縣區開始重視起了嗩吶,但還存在著重申報、輕保護的現象。往往是為了爭取資金,對於後續的保護沒有明確的規劃。往往是申報成功了,保護也就消停了。以現在如此發達的現代科技,陝北嗩吶傳統曲牌的整理和挖掘,現在只是一些個人在做,但力量有限。音像資料的採集和保存在民間特別熱鬧,在官方仍未得到應有的重視,起碼與陝北民歌、陝北說書等比較,陝北嗩吶還處於邊緣地位。特別是積澱在傳承者心靈的記憶和身體中的技藝,這些重要的活著的無形的遺產,需要充分的口述與音像的錄存,但這些工作現在還很滯後。據書生了解,現在陝北地區,還有大約十多位藝人掌握的傳統曲牌都在一百首以上,但是這些藝人平均年齡都在60歲以上,亟待傳承。

20世紀末,十套民間文藝集成工程的踐行者首先是低姿態到街頭巷尾、田間地頭、炕頭灶邊去問、聽,主動地去採集,然後再記錄、編輯、出版。換言之,對於本質上是自上而下、眼光向下的這樣文化運動而言,民間文藝依舊是民間的、民眾的。雖然有居高位者遴選、淘汰的機制,但十套民間文藝集成的真實性、客觀性反而無聲地言說著民間文化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在此次民間文藝集成工程當中,陝北不少參與其中的文藝工作者,如霍向貴、艾克奇、申飛雪、李興池等等很多文藝工作者付出了辛苦,取得了一定成績,為陝北文化的整理保護做出了貢獻。但是,當今還有幾個人願意像他們一樣深入田間地頭主動去採集呢?還有幾個人能吃得了這份苦呢?

陝北嗩吶漫談--聖手書生

綏米嗩吶傳承人汪世發

三、陝北嗩吶發展對策與建議

一是提高嗩吶藝人的綜合素質。需要通過加強對藝人的教育與培訓工作,舉辦嗩吶調演或賽事活動,為嗩吶班藝人提供互相切磋學習、取長補短、提高記憶的機會。如米脂縣、子長縣舉辦的嗩吶比賽,佳縣舉辦的嗩吶匯演,綏德成立的嗩吶團等。

二是為嗩吶班創造良好的從藝環境。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陝北嗩吶代表性傳承人資助工作的廣度與額度,調動這些人的積極性。另外,輿論界對於嗩吶班活動不能全盤否定、一棍子打死。要認識到,嗩吶班活動的消極負面影響是個別的、非主流的,只要管理跟得上,這些負面影響是可以避免的。

三是建立新的激勵導向機制。對那些表演規範、技術高超,深受老百姓喜歡的嗩吶班要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獎勵,如開展“十佳文明嗩吶班”、“十大傑出嗩吶班班主”、“優秀嗩吶藝人”等評選活動。對那些表演低俗、有傷風化的嗩吶班堅決給予嚴厲查處,觸犯法律的還要追求法律責任。

四是保護傳統曲牌。當前,陝北嗩吶傳統曲牌文字方面有不少成果,但質量參差不齊,重要的是規範的音像資料很少,需要政府部門出面,雙管齊下,即要整理出書面資料,介紹曲牌、記錄曲譜,又要注重錄音錄像,以便於若干年後陝北嗩吶傳統曲牌音樂還能夠得到原汁原味的在視頻中呈現。

結語

書生對於嗩吶,本是外行,在近些日子裡,通過與嗩吶藝人們的接觸和交流,多少了解到一些情況。給書生最大的感觸就是:民間藝術的土壤在農村,依附的是數千年曆史長河中逐漸形成的鄉風鄉俗,自生自滅的藝術一旦與市場掛鉤,就形成了激烈的競爭。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為了生存,好多藝人迫不得已加入了市場競爭的行列,以致於嗩吶演藝市場亂象叢生。這些現象,非一朝一夕形成,亦非一朝一夕能夠糾正。它涉及到文明進程、文化生態和文藝市場等諸多問題。

書生對陝北嗩吶的未來不悲觀,對陝北嗩吶傳統曲牌的保護不樂觀。

但書生堅信,在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支持下,在眾多有識之士的呼籲下,在嗩吶藝人的逐漸覺醒下,陝北嗩吶一定能夠不斷適應新時代的審美需求,必將會以嶄新的姿態和麵貌,在陝北城鄉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聖手書生於2015年11月2日草擬於榆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