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博士很優秀,只因有兩點不足,無法成為高校招聘最愛

你聽說過“土”博士的概念嗎?所謂的“土”博士,指的是從本科到博士,全都是在一個學校讀完的人,全稱是“土生土長的博士”。

“土”博士的量級不在少數,尤其是在那些985、211高校中,“土”博士雄踞半壁江山。土生土長,知根知底,但在最後畢業的時候,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製造危機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的母校。

這類博士很優秀,只因有兩點不足,無法成為高校招聘最愛

先來說說是什麼讓這些人達到求學階段的從一而終,其實主要原因無外乎兩點。首先,母校本身的實力雄厚,所以就沒有必要跑出去再折騰,留在本校讀研讀博就挺好的;其次,母校留人的手段高超,所以就沒有機會接觸其他學校,保研或者直博通通成為母校的殺手鐧。所以基於這兩點,我們看見了許許多多的“土”博士。

這類博士很優秀,只因有兩點不足,無法成為高校招聘最愛

而且這些“土”博士往往能夠給母校帶來無盡的回報,通常來說,這類學生很早就進入到導師的實驗室,有甚者本科畢業前就已經高水平論文進賬,研究生繼續上演錦上添花的好戲,等到了博士階段,基本可以支撐起一個獨立的研究方向,可以說,這種類型的博士,在所有導師心中都被奉為圭臬,珍寶般的存在。

這類博士很優秀,只因有兩點不足,無法成為高校招聘最愛

然而生活總是殘酷的,假象總是美好的,等到了畢業關頭,這些“土”博士想要留守母校,為母校貢獻所有青春和年華的時候,母校搖了搖頭,說:對不起,你該走了。除了特別優秀的博士外,大多數人很難留下,而留給他們的機會就只有那些比本校差一些的高校,所以你會看到,很多211高校的老師,都是985高校的博士。

這類博士很優秀,只因有兩點不足,無法成為高校招聘最愛

那麼造成這種降維打擊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其實跳出博士這個群體,從一個很可觀的角度來看,從始至終在一個學校,確實存在一定的侷限性。而且在任命這類博士的同時,也面臨著兩個主要的風險。

這類博士很優秀,只因有兩點不足,無法成為高校招聘最愛

一.目之所及,皆為過去

“土”博士一般會有這樣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從始至終,導師一直都是一個人,即使不是一個人,也是學院中領域相近的人,兩個導師之間要麼是師生關係,要麼是同盟關係,總之逃不出一個圈子。所以,當你走完從本科到博士這十年的路程的時候,看見的,聽到的,接觸的,感受的,都是這群人,都是這類思維,都是這種氣氛。

記得以前一位老師曾經說過,以前的大學,當你走出校門的時候,就能從你身上的氣質感受出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現在其實很難了,但是如果是在一所大學讀了十年以上,我相信這種氣質還是會顯現出來的。以往校訓對大家來說,可能只是句朗朗上口的口號,但是現在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烙印。很多人可能覺得,這不正好,無縫連接,物以類聚嗎?

然而從長遠角度來看的話,如果一直在同一個環境下長大,個人的創新能力,突破能力,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和束縛。而且長此以往,可能培養的不是一個科研人才,培養的只是一個高級打工仔,老闆不是企業的老闆,換成了自己的導師罷了。所以看到這裡,你大概能明白為什麼高校不太希望招自己土生土長的博士了吧?

​二.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是否試想過這樣一件事,如果未來有一天,這些“土”博士需要去到其他地方或者實驗室做一段時間的研究,他們還能否發揮出自己在本實驗室,本導師下的風采?

答案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們可以類推,就拿梅西來說,巴薩的梅西無所不能,阿根廷的梅西惱羞成怒。我們不能下定論,我們只能推測可能永遠在一個地方待著,並不一定是件好事。

相反,適當的有多段求學經歷,對一個人來說,也未必是件壞事,對一個學校或是企業來說,可能還是件好事。外來的和尚會念經,有的時候,也許真的能讓一個實驗室,一個學院,甚至是一個學校,產生不一樣的效果。而且據數據統計,本碩博都在同一學校畢業的同學,到其他高校工作,並未有太高的成才率。

我們一時間很難改變大眾的思維,更難動搖根深蒂固的意識,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機會里,發揮無限的價值。例如,讀研換一所更好的國內高校,讀博換一所更好的國外高校,混合地域,混合文化,混合意識,也許就真的能夠“雜交”出獨樹一幟的全新人才。這也是為什麼,很多985高校明確要求應聘者具有海外學習經歷。

這類博士很優秀,只因有兩點不足,無法成為高校招聘最愛

土生土長“土”博士,愛師愛校愛知識。奈何情淺緣且深,畢業時節不相識。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歡迎轉發評論~

我是董師兄,考研領域專欄作家,考研專業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