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習俗-祭祖

祭祖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自古以來,我國一直都有祖先崇拜的情結,對宗族宗法極為重視。很早的時候,只有士大夫以上的官員才可以設立家廟,貧民百姓只能在寢室祭拜。歲時致祭的規矩很多,要在每季度第二個月的上旬擇日佔卜,或者丁日,或者亥日,其中占卜吉利的那日就是祭祖的日期。

清明節的習俗-祭祖

魏晉以來,家廟中祖先的位次排列,都以官階為判定標準,直到明太祖洪武六年,才制定了完善的品官士庶家廟禮儀,根據《大明集禮》以及宋儒家禮,祠堂大都奉高、曾、祖、考四世之主,高祖以上的人物,要在立春祭祀,因為立春是萬物生髮的開始。而距今越近,由於人事繁雜,遷徙不定,家庭組織也較為零散,祭祖往往需要顧及時間和財力,不一定沿襲古時候的固定標準。

古代祭祀的食物,大夫用羔羊,士則用豬,貧民不固定,根據時令變化而變化,《通禮》中所謂“歲逢令節薦新物”,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關於薦新物,《禮記·王制》也有記載:“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豚,稻以雁。”近代以來,人們通常根據能力大小,量力而為。

清明節的習俗-祭祖

 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主要習俗。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築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於載籍。後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託。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據《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華夏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強烈來看,嚴延理的。因此,後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範的墓祭也歸入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人五寧到官方的肯定後,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後十天。有些地方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清明節的習俗-祭祖

清明節紀念祖先有多種形式:掃墓是最早的一種習俗,這種習俗延續到今天,已隨著社會的進步而逐漸簡化。掃墓當天,子孫們先將先人的墳墓及周圍的雜草修整和清理,然後供上食品鮮花等。由於火化遺體越來越普遍,前往骨灰置放所拜祭先人的方式逐漸取代掃墓的習俗。新加坡華人也在廟宇裡為死者立神主牌,廟宇也就成了清明祭祖的地方。有些人家也在家裡拜祭祖先。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往往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瞭解先人過去的奮鬥歷史。

清明節的習俗-祭祖

 中華民族的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掃墓和郊遊結合起來,既陶冶情操,又促進了身心的健康。《紅樓夢》中賈府十分重視清明活動,把採百草、放風箏、盪鞦韆作為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清明活動在民俗中的重要位置。時至今日,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已經為清明節增添了許多內涵。緬懷革命先烈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清明活動中更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