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场月之梦

《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场月之梦

洁白的封面,上面没有任何字迹,只有一弯白色的新月。在书的侧面有个清真寺的顶,典型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下面写着《穆斯林的葬礼》几个字。

作者霍达说这本书就像她的孩子一样经过三年的时光被她孕育了出来。

《穆斯林的葬礼》于1991年获中国文学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并被誉为最有生命力的矛盾文学奖经典作品,

《穆斯林的葬礼》是一部50万字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在北京的穆斯林家族,三代人在爱情、事业与信仰上的抉择与悲剧。

01

故事发生在一个玉器的家族。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自己的品德。

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闲情雅致,作家霍达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分别描述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

全书共15个章节,每一章的名字都很特别,全是两个字,而且第一个字都是“月”、“玉”交替出现:第一章玉魔,第二章月冷,第三章玉殇,第四章月清……

在我的意识里,月与玉都会发出一种淡淡的光,朦朦胧胧,如烟如雾,如云如纱,两者都是难以得到的。

“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有“月”字的章节都是写小主人公新月的。“月”只属于天空,惟有深蓝的天空才能衬出月光的清美。

玉,象征着财富、身份、地位。玉适合欣赏而不适合拥有,像“玉王”韩子奇,拥有了玉,成了“玉王”,到最后还是失去了玉。

正如序曲的命名:月梦。它把我们带到一个美丽的梦中,让我们目睹了一场场悲剧的发生,感受着丰满的理想与骨感的现实发生出的激烈碰撞,感受着爱情与生命在现实面前显得不堪一击的无奈与辛酸。

她夜夜沉醉在梦中。梦把空间缩短了,梦把时间凝固了,梦把世界净化了。梦中没有污秽,没有嘈杂,没有邪恶;梦中没有分离,没有创伤,没有痛苦;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只有温馨的爱;梦使她永远年轻,使她不愿醒来。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

02

霍达是一位回族女作家。

回族女作家描写穆斯林的信仰,描写美丽的爱情,这些让我都不意外,让我惊奇的是书中大量对玉器的描写。

从玉的质地到外形的描述,从做玉器的工具到步骤,从玉器的历史到著名玉匠,仿佛就是一部玉器的百科全书。

看了霍达的介绍,我才恍然大悟。

1945年霍达出生于珠玉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

196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曾在文物局从事外文情报翻译工作。

书中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浩瀚的玉的长河,中国辉煌的玉器文明。

就像韩子奇终其一生所守护的玉一样,水凳儿上的技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无限延伸的,没有人说得清玉的源头在哪,玉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亦是无穷尽的。

韩子奇一步一步成为一代玉王,战乱年代宁愿承受思乡煎熬也要护怀中的玉器周全,让世界看到了中国辉煌的玉器文明,恰似博雅斋那篆刻的八个字“清风明月,随珠璧连”。

易卜拉欣的眼前出现了一条玉的长河,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默默地磨啊,磨啊一磨白了头发,磨尽了心血和生命,磨出了光彩夺目的人间珍宝。现在,壁儿“巴巴的巴巴”已经不在了,但是他亲手磨出的宝物还在,他精湛的技艺还在,他的后人、壁儿的父亲还在,这条玉的长河仍然永不停息地流淌……

时光流逝,这个家族几代人对玉事业的执念与追求,让人深深为之感动。

霍达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丽的玉世界:

书中琢玉高手梁亦清在沙沙的磨玉声中的那种“心中只有玉”的专注,很美;两姐妹璧儿和玉儿拿着绿茸茸的盛着玛瑙似的樱桃的鲜荷叶,很美;易卜拉欣捧着清凉的滑腻的玉碗,失了魂的陶醉很美……

为玉痴狂,作者描写如此传神。

现在,玉碗捧在了他的手里,滑腻的玉质摩挲着他那粗糙的手指,一阵清凉浸入他的手掌,传遍他的全身,像触到了远离凡尘的星星、月亮。他在人世间走了很久很久,好像就是为了这一个美妙的瞬间,他感到了从未体味过的满足、兴奋和欢乐,仿佛他手中捧着的不是一只玉碗,而是天外飞来的精灵,和他的心相通了。他陶醉了,麻木了,把身边的一切,把他自己都忘记了,被玉魔摄住了魂魄……

这洁白的玉就跟虔诚的穆斯林的圣洁的灵魂一样,不容任何亵渎。 ­

03

我三十岁左右,曾匆匆看过这本书。

那时很讨厌书中的梁君璧,那个迫使丈夫离开自己的“真爱”,设计儿子在自己安排下结婚,逼迫女儿和自己心上人分开的女儿。而更喜欢那个冰心玉洁,爱情至上的独立女性梁冰玉。

现在人到中年,再重读这本书,再回看这两段爱情,却有不同的感悟。

梁璧君,刚出场时她是一个如玉雕琢,玲珑心的女孩。她深爱她的丈夫,疼爱和她一母所生的妹妹,但是她所深爱的两个人却背叛了她。

破坏自己幸福生活的女人不是别人,而是含辛茹苦拉扯大的亲妹妹,梁璧君的心性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痛恨,她愤怒,她疯狂,她的恨是爱到极点的恨。在报复心理的冲撞下,她逼走了妹妹,留下了丈夫的一具空壳,但她依旧幻想丈夫会回心转意。

在一片荒芜的感情废墟中,她与韩子奇仍旧拼命的维持着,维持着光鲜的面子,撑着早已破烂的家。

妹妹梁冰玉,受过高等教育,拒绝给姐夫做妾,声称姐姐是前妻,自己才是正室,并可怜姐姐愚昧的。

她口口声声“生而为人,有权利爱”,在她眼里,什么都比不了爱情,他们的爱情伟大而轰轰烈烈。

她追求爱的权利,追求平等,她有错吗?好像没有错,但是她忘了,生命里不是单单只有爱情,还有责任、道德、人伦……

她所谓的爱情深深伤害了姐姐,韩子奇自己也说,如果没有后来的变故,他和梁君璧会像许许多多夫妻一样,过完一生。

梁璧君虽然没有文化,保守固执,但她真实、善良、虔诚。

韩子奇和梁冰玉的孩子新月被留在了韩家,但梁君壁每每看到新月,就会想起她是妹妹和自己老公的私生子,因此对新月不是很好。

韩新月,她是梁碧君心中永远无法愈合的伤痛。是姨妈吗?不能是;是继母吗?也不算是。想爱不能,欲恨不忍,她始终在这种复杂的感情煎熬中。

也许面对出轨和背叛,没有任何人可以要求她对韩新月视如己出。

她对儿子的谎言、对天星和新月差距太大的关爱、对楚老师和新月爱情的阻拦,的确会一点点增加我对她的憎恶。

可是当我合上这本书,对她的憎恶也就消失殆尽,剩下的只剩下可怜和叹息。

“愿得一人心,白头不相离”是梁碧君一生最大的渴望,只是她求而不得。

《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场月之梦

04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无猜疑,当它们的每一声跳动都是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不离开你!那么,爱情就已经悄悄地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它们分开了!”

韩新月,人如其名,像天上的一弯新月,可美妙的东西总是容易消逝的。

一个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上天却让她又得了心脏病,但病魔却又给她带来了爱情。

新月的老师楚雁潮深深地爱上了她,并默默地为她做一切,他们之间的爱没有轰轰烈烈,海誓山盟,但却真挚感人。

他们的爱情是不被允许的。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摆在他们头上。在世俗与宗教的阻挠下,这段爱情也被贴上了不可能的标签。因为楚雁潮不是一个穆斯林,一个残忍而又不可改变的事实。

母亲对这段感情的阻扰引发她的心脏病复发,治疗无效,她像花朵一样地凋谢了。短暂的师生恋情,随她一起葬入坟墓。

在小说中,让人唏嘘不已是,在新月的葬礼上楚雁潮为她“试坑”。

试坑是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

楚雁潮跳下为新月准备的安眠之处,跪在坑底,用手掌抹平坑底与周围。泪水洒在黄土上,他难以自持地倒下,躺在新月终将长眠的地方,没有力气再站起来。

一对真正相爱的人,他们明明相爱却又无法逾越这阴阳两地的隔阂,死了的人解脱了,而活着的人呢?依然要承受物是人非的痛苦……

雁归有时,潮来有汛,唯独明月不再升起。

05

穆斯林不崇尚奢华的葬礼,他们对葬礼有严格的教义在里面。

这本书总共写了三场葬礼,霍达将最完整的穆斯林葬礼给了新月这个美好的女孩。

对于这个承受了太多不幸的女孩,也许魂归天国是她最好的解脱,但这个世界上从此也多了一个孤单的灵魂......

韩新月离世16年后的忌日,在寂静的山岭间,楚雁朝在她的坟前拉起《梁祝》。

他深信新月能够听得到,他为了弥补以前的缺失,他记得以前新月一直想听他拉这首曲子。

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升起来,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淡淡的月光下,幽幽的树影旁,响起了轻柔徐缓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着琴弦,述说着一个流传在世界的东方,家喻户晓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冰玉在琴声中久久的伫立,她的心被琴声征服,揉碎了,像点点泪珠,在这片土地上洒落。”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天地之间,久久在回荡着这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哺,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我很喜欢故事的最后那段文字。

结语

全书的主线是悲怆的,苍凉的,笼罩着阴郁的基调,虽然中间部分,有成功,有温馨,有快乐。

悲剧,也能作为一种力量,让我们对人性有着更深的了解,也启示后来的人,后来的事。

鲁迅在《论雷峰塔的倒掉》里讲:“最好的悲剧是将人生最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记得作者曾说:当我一个个把他们送离人间的时候,我被生离死别折磨得痛彻肺腑…… 既然不忍但也无力改变,那唯有以只言片语留下感想吧。

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

《穆斯林的葬礼》: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场月之梦

在历史长河中,这是一段玉之情,亦是一场月之梦……

作者简介:青儿的SKY,爽朗的不像上海宁的上海人,文艺和油腻并存的中年女性。艾小羊写作训练营学员,用喜爱的文字记录下大千世界的种种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