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詩經》裡有一首《氓》,它可能是一個從沒上過學的女子,用最簡單的語言、最平實的語調,對自己一生感情故事的追憶。

追憶裡有喜悅、有哀愁,但無論怎樣都是淡淡的,不強烈、不濃郁,有一種鮮明的農業時代的印記。雖然農業時代已漸行漸遠,但《氓》的意境,讓人覺得似曾相識……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農業時代對穩定的追求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開頭八個字,已經把農業時代的環境呈現出來了。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農業是把種子撒在地裡,定期灌溉,等它發芽、開花、結果。從播種到收割,要一年的時間,所以依靠土地生存的人,必須定居,不能亂跑。

那什麼人在農業社會里不定居呢?就是"氓"。

"氓"最初是指居無定所、跑來跑去的人,在這首詩裡引申為做生意的人。男孩因為做生意,所以跑來跑去,就稱他為"氓"。

"氓"的意思後來為什麼會變成"流氓"?因為在農業社會里,大家喜歡穩定,普遍認為定居的才是好人,而那些流動的,你不知道他的職業,不知道他每天做什麼,就成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這裡的"貿",是交換的意思。在沒有通行貨幣的時代,人們習慣以物換物,無需斤斤計較,拿起來就換了,非常淳樸。做生意的男孩抱著布,蚩蚩地傻笑著,來跟女孩換絲,女孩應該是個採桑女,所以手裡有蠶絲。但女孩心知肚明,他不是真想換絲,分明是喜歡自己,藉機搭訕,所以他在傻笑。

然後,初戀就這樣開始了……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男孩總是跑來跑去,他又要走了,女孩送他到淇水邊。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男孩大概很著急結婚,問女孩,你什麼時候能嫁給我?女孩對男孩說:"不是我拖著不嫁,是你還沒找媒人來下聘。你也別生氣,我們就以秋天為期吧。"

這是農業時代的倫理給女子的保護,一定要有媒人、有聘禮,有了這些保證才能有責任感,才能把戀愛變成婚姻。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最初是男孩主動追求,但後來總是女孩陷得更深。她站在破舊的土牆上眺望,看不見男孩來,就"泣涕漣漣";一旦他來了,就破涕為笑,跟他"載笑載言"。女孩所有的情思,都系在男孩身上了。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結婚前,女孩特意去卜了一卦,想看看自己的婚姻能不能順遂,這既代表她有一些擔憂、不確定,也是一種美好的願景。好在這一卦"無咎言",沒說什麼不好。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賄"現在是貶義,指賄賂,但古代就是財物、嫁妝。女孩要出嫁,家裡需要給她準備嫁妝,男孩則要帶著車子來,把女孩和嫁妝一起接走。

說到這兒,你有沒有覺得,女孩跟男孩之間,很像農業社會的人,與商業社會的人在對話,他們的觀念有一點矛盾。女孩需要農業的穩定,所以要男孩找媒人下聘,要站在土牆上等著他來,要去卜卦、想給婚姻一個確定性。從女孩的角度去看,男孩其實是不穩定的,他總要出去做生意,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

白居易《琵琶行》裡的那個女子,不就是這樣嘛!"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她嫁給了做生意的人,而商人重利,把別離看得很輕,於是那個女子就在長久的等待中,變得落寞。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農業時代悠遠綿長的情感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遊牧民族是"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情感來得快速,而且濃烈。但是在農業社會,一切是有季節性、週期性的。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葉未落時,綠意綴滿枝頭,這是女子在形容自己年輕的時候,那樣鮮麗的她,曾引得"氓"蚩蚩地傻笑。

而接下來,"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桑葉落了、凋零了,桑樹發黃了、枯萎了,這是女子對婚後的形容。"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女子說自己一直遵循著當初的承諾,可男方卻變了,對他們的愛情不再專一。

《詩經》在處理情感時,經常與大自然中的某一植物相關聯,因為在農業社會里,人們總是切身體會著植物的變化,從青綠、到花開、到枯黃、到掉落。可以再看看這首《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第一段以鮮豔的桃花,比喻新娘的美麗容貌;第二段以累累的桃果,比喻新娘多子多福;最後一段又以桃樹枝葉茂密,比喻家族永遠昌盛。

這種情感寄託很悠遠,很綿長,因為人的情感週期與自然週期合在了一起。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所以《詩經》才會"哀而不傷"吧,因為無論有多悲傷,最後還會循環回來,循環到萬物復甦的春天。這種感情會有淡淡的哀傷,但又不絕望,這是農業時代的情感。

回到《氓》。接下來,女子回憶她婚後的生活細節,好像很不幸福,為什麼說"好像"呢?我們可以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感覺一下: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她說自己晚睡早起,辛勤勞作,可丈夫對她的態度卻不好,她用了一個"暴"字來形容。我們不知道他究竟是暴躁、還是暴力,又或者他根本沒那麼壞,只是夫妻倆吵架時,他發了頓脾氣。但是在女子心裡,她會去跟戀愛時對比,發現他"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的追求不見了,兩個人"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的美好不見了,於是她在氣頭上會誇大他的不好,以至於到了"暴"的程度。

這就是大部分人都在經歷的生活和感傷啊!在今天,夫妻倆因為瑣事吵架時,妻子也可能這樣哭訴:"我起早貪黑照顧家,你還這麼對我,一點兒良心都沒有!"可實際上,他真的一點兒良心都沒有嗎?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在《氓》的最後,女子信誓旦旦地表了決心: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她說浩蕩的淇水總有堤岸,廣闊的沼澤總有邊際,我的痛苦為什麼無邊無際呢?為了擺脫,她下決心與丈夫斷情:"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從此後不再希望他回心轉意,就這樣算了吧。但是真能做到嗎?《詩經原始》中有言:"雖然口縱言已,心豈能忘?"

整首詩就這樣結束,無波無瀾,但漣漪泛在了我們心裡——

我不願意把《氓》理解為一首棄婦詩,不願意把詩裡的丈夫想像成一個家暴的壞人,我覺得這樣不符合《氓》靜靜的、淡淡的情感基調。我願意這樣理解:《氓》敘述的是最樸素的人生,最普遍的哀傷,沒有什麼激烈的東西,只是那樣默默道來,講給你聽,也讓你去思考,婚姻應該怎樣保持才能更幸福。這比簡單的"棄婦詩",要豐厚飽滿得多。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農業時代的美學延續

我看過蔣勳對《氓》的解讀,他提到了幾部電影,據說有《氓》的意境。我找了其中兩部來看——

一部是陳凱歌的《黃土地》,一部是侯孝賢的《戀戀風塵》。

在《黃土地》裡,一名八路軍文藝工作者,來到貧瘠的陝北農村收集民歌,結識了生在黃土地的女孩兒翠巧。他掏出小本子,讓翠巧唱歌給他聽,翠巧的爹坐在炕上說:"不喜不愁的,唱啥呀?"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電影《黃土地》截圖

可是後來,當他離開的時候,翠巧送他,看著他的背影,翠巧遠遠地喊:"把你的小本本拿出來!"然後傳來了翠巧的歌聲:

"哎,蘆花的公雞當院裡站,共產黨來了個自由漢,馬裡頭挑馬就不一般高,人裡頭就數咱,就數咱公家人好,依子兒呦……"

這個時候她需要唱歌了,因為她知道可能再也見不到這個人,她有了悲傷,但她沒有痛哭,只是唱起了歌。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電影《黃土地》截圖

《詩經》大概就是在這樣的時刻、這樣的環境裡產生的吧,一走一留之間,心裡有些哀傷,就想唱點什麼來表達,沒有巨大的悲痛,很含蓄、很內斂。

侯孝賢的《戀戀風塵》,是一個"初戀告吹"的簡單故事,但卻隱藏著深深的鄉土文學特點。

電影裡的男孩和女孩一起長大,每天坐同一列火車去上課,但他們從沒談過愛情,只是談學習和作業。男孩像哥哥,女孩像妹妹。

後來男孩離開了,出去當兵,他們經常通信,但慢慢地,女孩移情別戀,跟送信的郵差走到了一起。男孩得知女孩結婚的消息時,躺在軍營的床上無法剋制地痛哭,這是主人公在電影中唯一一次情感釋放。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電影《戀戀風塵》截圖

很喜歡《戀戀風塵》的結尾。男孩退伍,回到老家,看到阿公在整理番薯田,他叫了一聲"阿公",阿公也沒有上去跟他擁抱,只是很平常地問:"什麼時候回來的?"似乎這就是《詩經》裡面、那種來自農業社會的典型情感。

這是一個很長的固定鏡頭,男孩就蹲在番薯田裡,跟阿公聊天:"我們今年種了多少?"阿公有些抱怨:"都種好了,颱風卻來了,這些藤都被吹斷了……"你也看不到他們的表情,因為鏡頭離著很遠,而且整個畫面被青山、樹木、房子佔據著,他們在其中,顯得很小很小。

如果電影的主題是愛情,可在最後,他們聊的卻是無關緊要的農事,如此平靜,而整個畫面的背景,是翠綠翠綠的自然。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電影《戀戀風塵》截圖

電影是在告訴我們,個人再大的哀傷,都會被大自然擔待,沒有什麼事情是過不去的。這種靜默從容的性格,澆築在農業民族的骨髓裡,面對生命、愛情,皆是。你會覺得,這很像《詩經》,很像《氓》。

隨著工商業社會的來臨,人在土地裡那種悠遠、樸素的情感,正在慢慢消逝,但農業時代的很多印記卻變成了一種美學,在藝術領域裡顯得彌足珍貴。

像《黃土地》和《戀戀風塵》這樣的電影,紮根於令人眷戀的農業文明,帶著寧靜致遠的沉思和詠歎。相比之下,那些把人生描繪成大喜大悲的盛裝演出,那些把悲歡離合表達得淋漓盡致的文字,反而沒那麼有韻味了。

《氓》:比起策馬奔騰的人生,我更喜歡這種農業時代的靜美

電影《戀戀風塵》結尾畫面


回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