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隨著疫情慢慢被控制住,各個行業都迎來了復工。本以為餐飲會是“解禁”後的第一個小高潮,可沒想到民政局卻“火”了一把。


四川達州一個婚姻登記處,從2月24日到3月11日,已經處理離婚88對。全國很多地區,離婚登記處的預約業務,也都處於“一號難求”的地步。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婚姻登記處一名主任分析離婚潮的原因,一方面是存量多,另一方面是在家時間長矛盾多,“衝動離婚”。

其實,在我們“以和為貴”的文化背景下,有多少離婚真的是“衝動”呢?


結婚可能是衝動,離婚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疫情只能讓身體患病,讓婚姻“生病”的,是我們關係出了問題。


婚姻也許並沒有死,而是我們病了。


01.那些看起來“正常”的夫妻,其實距離很遠


作家廖一梅說:人生在世,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生活在同一屋簷下的兩個人,好像已經瞭解彼此的脾氣性格,生活習性。可實際上,我們未必瞭解伴侶的內心。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閨蜜小迪在被隔離的最後一天,跟我說:一想到要和“這種人”過一輩子,我就對人生充滿了絕望。


曾經的海誓山盟,曾經的你儂我儂,到最後都變成了“這種人”。


小迪老公沒有多麼罪大惡極,只能說是非常冷淡。生活過成了程序化,每天回家幾件事就是問問孩子作業寫完了嗎,問問今天晚上吃什麼,再接著就是回房玩手機,準備睡覺。


有時候小迪很想和老公吵一架,證明兩個人之間是有聯結的。可是,結婚多年,該吵的架都吵完了,該說的話也說完了,除了“吃什麼”“知道了”“孩子怎麼樣”,已經沒有什麼話題可以探討了。


“估計我少了一隻眼我老公都不會發現”,小迪笑著跟我們說,她老公已經好久沒有正眼看過她一眼了,更不要說身體上的接觸。


表面是夫妻,本質上是陌生人。


睡在一張床上,有一個共同的孩子,供養著一個共同的家。這些事實都是真的,可彼此的關係,卻是“假性親密關係”。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真正的親密,是兩個人情感聯結,深度溝通,彼此理解,相互信任。


而假性的親密,是最底層的聯結,對待感情不作為,不經營。


沒有溝通交流,沒有深入關心,沒有相互依偎的安全感,沒有性生活,這又算什麼“伴侶”呢?


結了婚,有了愛人,卻沒有“陪伴”我們的人。


02.生活太忙,沒時間“談情說愛”


生活實在是太瑣碎,需要我們做的事情太多太多,去跟伴侶談心、愛撫,聽起來有些奢侈。


《奇葩說》中儲殷教授說,孩子上了小學後,他和妻子的關係迅速激化。兩個人根本沒有時間溝通,沒有時間交流。


一個在屋裡輔導作業,一個在外面安靜地坐著。週末不能去看電影,得送孩子去輔導班。


大多數夫妻,也是如此。說說孩子的教育,談談老人的身體,這就夠了,這就夠了。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到了晚上,都已經累得筋疲力盡。誰還有精力談心,誰還有精力安慰對方,誰還有心情過夫妻生活?


睡在同一張床上,卻像是兩個世界的人。


而且就算溝通了又如何呢?


得不到慰藉,得不到理解,得不到溫暖。


哪怕袒露自己的內心,伸出主動溝通的“橄欖枝”時,對方也許會甩過來一句:你還想怎麼著?過日子不就是這樣嗎?別作了!


是啊,孩子是你的,人是你的,錢也是你的,你還想什麼,豈不是顯得奢侈。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只想和你好好生活》一書中說:中國夫妻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親密。


一段感情走到最後,並不是不愛了,也不是誰罪大惡極。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走進過對方,沒有看到過對方孤獨又虔誠的靈魂。


03.不敢親密的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假性親密關係,是在親密中逃避親密,用表面的“在一起”,來回避真正地在一起。


誰都渴望真正的親密,可是,我們為什麼不敢去觸碰這種幸福?


每個人都有鎧甲也有軟肋,真正親密關係就是要我們掀開鎧甲,露出自己的軟肋,讓對方輕輕撫摸。


也就是說,我們要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展示給對方。這種展示,本身就是對安全感的威脅。


“他能不能理解我?”

“他以前總是嘲笑我,我何必再去主動?”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可能是以往碰壁的經歷,被傷害過的我們,出於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在內心豎起了一堵高牆。


往後的日子,每每想要表達自己的時候,那堵高牆就提醒著我們曾經的疼痛。


人只有在安全感十足,確定環境安穩的時候,才會將自己“和盤托出”。這一點我自己深有體會,我曾經是個不太擅長交流的人,尤其是好友之間聊天,我從來不敢直白表達自己。


因為我的原生家庭中,父母對我非常嚴格,評判我的標準就是事情的對錯,而不是我的感受。


所以我養成的溝通習慣,就是不溝通,不表達自己。而我的老公與我恰恰相反,他是一個很喜歡溝通的人,剛在一起的時候,他經常問我:你為什麼不能直接地說出來呢?


我才意識到:我們認識的自己可能就是“假的”,我們不敢直視真正的自己。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所以我想要一個禮物,我不敢說;

我想要老公陪我看個劇我不敢說;

我想一家人一起做個飯,我不敢說。


“假性自我”源自嬰兒時期,如果一個孩子的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那麼他們長大後也就清楚地認識到自己。


可如果一個嬰兒的需求,要順從母親的喜好,並且不能表達自己的不滿,那他們的自我將會被壓抑。


以往被拒絕的經歷,加上我們不敢直視自己的內心,讓親密關係雪上加霜。


也許我們期待有一個人主動走進我們的內心,輕輕敲門,可那個人卻總會給我們帶來失望。


時間久了,對彼此的期待也就沒有了。


04.好的婚姻,不應該孤獨


日劇《我妻子的一切》中,鬥賢與貞仁正處於七年之癢的厭惡期。鬥賢很討厭妻子,總是絮絮叨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他不敢跟妻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又不想當個主動離開的“壞人”。於是,他想到了一個“餿主意”——讓老婆去電視臺當主播,並且安排一個帥哥去“勾引”她。


最後的結果是,貞仁成為了一名人氣主播,也真的如其所願出軌了。


鬥賢問她是不是動心了,她說:我是動心了,那個人知道我喜歡什麼,也認真聽我說話。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所謂“真愛”,就是這麼簡單。有人聽見你的心聲,有人能夠讓你放下戒備。


“假裝”在一起的夫妻,就像室友。肩負著親密的名義,做著疏遠的事情。


《假性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伴侶之間為了避免矛盾,謹慎地迴避著一些重要或者敏感的話題。


兩個人對彼此的瞭解、接納和信任並沒有隨著交往時間漸長而增多,相處也僅僅依賴於習慣、義務和責任。


我們的婚姻並沒有死,它只是病了。只是我們不懂得親密,又渴望親密。


不讓婚姻孤獨,建立真正的親密關係,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①“此時此地”的坦誠

“就這樣吧,你說什麼都是對的”“我不想跟你爭論這種話題了”。有時候,我們為了避免讓彼此的關係惡化,爭論的話題總是會被終止。


可越是這種時候,我們越應該表達自己當下的想法:此時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我之所以想跟你說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在意你的感受。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②“無話不談”的氛圍

我們在溝通中,有一個習慣就是證明“我是對的”。正是這種批判思想,讓對方害怕被批判,所以乾脆不說。那些沒有說出的話,就成了彼此之間的隔閡。


在交流時,我們一定要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讓交談的氛圍和諧,不爭對錯。


③“推倒圍牆”的坦蕩

從小沒有建立足夠安全感的人,內心都豎著一堵牆。每當情感波動時,我們就會本能地躲到那堵牆的後面。


不如試著推倒那堵牆吧,告訴自己:放我出去吧,外面很安全。


當我們推心置腹地把自己交給對方時,對方也能把他們交給我們。


“離婚潮”爆發:婚姻越走越冷,大多都有這種病


親密是一門學問,它需要足夠的信任,足夠的細心。


我們曾經相愛過,那麼就可以重新相愛。試一試真正的親密,沒有什麼損失的。


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當我們自己改變後,周圍一切都會變好。


學會經營親密關係,是我們一生都要學習的事情。


不管和誰結婚,不管結不結婚,我們最終遇見的,都是真實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