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生產生活秩序快速恢復


河南生產生活秩序快速恢復

賣貨上“雲端” 4月2日,孟津縣電子商務產業園網上平臺通過直播帶貨為農戶推銷農產品,把農貨搬上“雲端”。鄭佔波攝

河南生產生活秩序快速恢復

4月3日,民權縣北關鎮王公莊村農民畫家王圓圓在直播繪畫。該村把“老虎畫”推上“雲端”,每天有上千件畫作銷往全國各地。馬玉攝

河南生產生活秩序快速恢復

4月2日,中國鐵路鄭州局集團有限公司鄭州橋工段人員,成功地對隴海線圃田西站“服役”到期的46號、68號道岔實施更換。截至當天,該段已完成隴海線中牟站等5個車站23組道岔的更新任務。李中華攝

數字消費

鄭州市首批消費券150秒被搶光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趙振杰)4月3日,鄭州市政府首批消費券上午10點整通過支付寶、“鄭好辦”APP準時發放,第一期共發放消費券100萬份,總額5000萬元,150秒被搶光。搶到之後在支付寶卡包裡可以查收,線下消費支付時出示付款碼即可抵扣。

當天上午,作為河南省“春滿中原”促消費惠民利民百日行動系列活動之一,鄭州市消費券發放暨“數字消費節”啟動儀式在鄭州“網紅街區”匯藝銀河裡舉行,而阿里本地生活和河南省商務廳、鄭州市政府共同打造的全省首個數字街區“匯藝銀河裡‘口碑街’”也閃亮開街。

4月3日上午10點,鄭州人期待的首批消費券準時發放。根據支付寶披露數據,100萬份消費券150秒全部搶完。搶到的消費者要注意,消費券有效期到4月15日,支持線下很多消費場景,在支付時出示付款碼,達到消費券抵扣金額就可以自動使用。

沒有搶到的鄭州市民也不要氣餒,第二期、第三期消費券正在籌備中,屆時將會有百貨消費券、餐飲消費券、汽車消費券等更多專項消費券為鄭州市民提供福利,消費節將會持續到6月下旬。

河南省商務廳相關負責人在現場表示,通過“數字消費節”等活動,必將推動消費潛能釋放,也一定能促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雙戰雙贏”。商務部門將與社會各界一起,繼續大力支持商貿流通企業數字化轉型發展。

同日開街的首個數字街區——匯藝銀河裡“口碑街”,則源自2019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與鄭州市政府完成的4個戰略合作落地子項目,涉及本地生活、智慧出行、城市大腦、智慧物流、農村金融等多個領域。2020年3月10日,支付寶宣佈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臺後,與口碑、餓了麼合力打造的“線上+線下”升級消費體驗街區。街區內商戶覆蓋餐廳、酒吧、健身房、美髮店、電子產品專賣店等多種商家類型。鄭州市民通過口碑或餓了麼APP查詢商戶信息、提前預定餐廳、在線或者掃碼點單、領取專屬定製的私人優惠等,同時享受到店自取和外賣服務。

現場的試吃街區提供了多家網紅餐廳、特色美食供鄭州市民免費體驗試吃,商家線上也紛紛開啟直播,帶領網友“雲逛街、雲購物”,感受數字化服務帶來的城市生活新體驗……不少市民紛紛表示:置身其中,感覺鄭州的煙火氣兒升騰起來了。

文旅消費

文旅消費大禮包來啦!

河南省鄉村旅遊活動年暨2020鄭州文化旅遊惠民消費第二季啟動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劉春香)4月3日,“最美鄉村·我的家”河南省鄉村旅遊活動年暨2020鄭州文化旅遊惠民消費第二季啟動儀式在鞏義長壽山景區舉行。鄭州市推出豐富多彩的文旅惠民大禮包,以激活文旅市場,提振企業信心。整個活動將持續至6月30日。

據介紹,2020鄭州文化旅遊惠民消費第二季以“鄭好旅遊、鄭好休閒、鄭好購物、鄭好讀書、鄭好觀演、鄭好夜遊”6大主題活動為支撐,將推出28項文化旅遊活動,出臺56項優惠措施,發放1000萬元的圖書電子消費券,各縣(市、區)也將發放旅遊專項電子消費券,拉動文旅消費。

鄭州市還將推出“緣起·黃河文明之魂”“功夫·禪宗少林之源”“尋根·心之故里之旅”“通達·鐵路工業之心”“活力·國際綠城之旅”5條沿黃特色線路,推出中國功夫之旅、華夏尋根問祖之旅、中原大黃河之旅等14條精品線路。疫情過後將組織全市30多家景區、50多家旅行社、100多家餐飲店、50多家酒店,聯合省內其他地市,組織100萬人次暢遊鄭州。

本次活動由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鄭州市人民政府主辦,鄭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鄭州市各縣(市、區)人民政府承辦。隨著“最美鄉村·我的家”河南省鄉村旅遊活動年在鄭州的率先啟動,全省其他地市的文旅優惠政策也將陸續推出。

“網紅”民宿開門迎客

□河南日報記者張建新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冰珂

隨著疫情逐漸消退,4月2日,在濛濛細雨中,“網紅”民宿“清水源山居”又開門迎客了。

“清山源山居”位於魯山縣團城鄉花園溝村,定位為高端民宿,包括沿河而建的6棟小木屋、精緻典雅的老四合院。自去年4月底開業,便陸續迎來不少“粉絲”。項目負責人梁群介紹,“清水源山居”是魯山縣首批“五星級農家樂”。

花園溝村位於魯山縣西南深山區,下轄23個自然村,全村226戶785人,貧困發生率一度達46%,曾是當地有名的深度貧困村。

近年來,花園溝村結合森林覆蓋面積廣、中藥材辛夷量高品優以及香菇遠近聞名的先天條件,大力發展辛夷種植、畜牧養殖、食用菌種植、勞務輸出、農家樂等五大產業,去年年底,村級集體收入突破10萬元,人均收入達12000多元,順利脫貧摘帽。

村有特色產業,戶有增收項目。花園溝村藉助民宿項目打造鄉村旅遊農家樂產業鏈,在提供25個就業崗位的同時,帶動貧困戶發展農家樂7家,戶均增收5萬元左右;藉助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帶貧38戶,幫助銷售香菇和蜂蜜,並發展花椒和核桃產業16畝。

“去年我賣了將近200斤山蜂蜜給合作社,每斤100元;還在清水源幹活,每天也有120元的收入,已經順利脫貧了。”該村脫貧戶郭長根說,兒子在鄭州打工,去年又添了一個小孫女,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如今的花園溝村名聲在外。為了擴大品牌效應,今年3月,該村開始設計改造閒置老舊房10處,打造自助農家小院,以私人承包和個別租賃的形式運營,預計每年能幫助村集體增收10萬至15萬元。

雨過天晴,漫步花園溝村,道路乾淨整潔,空氣清新爽朗,鳥鳴婉轉動聽,極目遠眺,遠山如黛,薄霧縹緲,好一幅栩栩如生的“富春山居圖”。

我省1800多萬農民工已返崗

復工復產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逯彥萃)4月2日,記者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獲悉,截至3月底,我省農民工返崗人數達到1835.48萬人,其中約60%實現省內就業。

春節過後,疫情擋住了農民工的外出務工路。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省採取“專車”輸送的方式,幫助農民工返崗就業。截至3月31日,全省累計有組織勞務輸出超過210萬人,政府累計組織專車專列5萬個,復工包機20班。

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我省農民工返崗還呈現出了新特點,“家門口”就業的佔多數,省內市外務工631.88萬人,市內就近就業461.63萬人,省外務工741.97萬人。全省貧困勞動力新增就業累計1814746人,佔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總數的99.9%。

對於暫時未能找到就業崗位的農民工,我省搭建了大網絡培訓平臺,在線人數超過227萬人,不少人通過提升技能以期實現更好就業。

“就業何必去遠方”

百餘名貧困勞動力高速項目上覆工

□河南日報記者宋敏

“就業何必去遠方,家門口就是好地方。”3月31日,兩輛懸掛著大紅條幅的大巴車,載著107名貧困務工人員,抵達欒盧高速項目建設工地。

欒川縣赤土店鎮赤土店村村民李書周就是其中一員。他2016年因病致貧,年前一直在上海做裝修零工,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斷了他外出打工的路。一直在家隔離的他,這次憑自己的手藝得到了工作機會。

欒川縣欒川鄉扶貧辦工作人員郭棟介紹,欒川鄉這次共組織12名貧困人員到崗,有電焊工、鋼筋工等。之前他們在廣州、深圳、西藏等地打工,因為疫情沒能出去,剛好欒盧高速項目因建設需要,就給他們提供了家門口的工作崗位。

把高速公路項目建設和貧困群眾就業、增收有機結合,省交通運輸廳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開闢了新路徑。欒川至盧氏高速公路自復工以來,與當地政府精準對接,在項目建設中優先聘用貧困群眾,既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就業,又解決了項目用工難問題。

截至目前,該項目工地已接收盧氏、欒川共兩批152名貧困人員,首批45人已分配到各個標段進場工作。

欒盧高速公路是全省“雙千工程”項目之一,全長75.3公里,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的高速公路。項目計劃2023年建成通車。

省收費還貸高速公路管理中心有關負責人說,“我們將藉助洛陽副中心城市建設的機遇,多措並舉,確保完成年度投資目標任務。”

許昌42個對德合作項目“動”起來

大河網訊(河南日報記者董學彥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王烜)3月30日,在河南寶潤達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的新型節能板材生產車間,生產線全部由機器人集成控制,焊接、堆垛等工序一氣呵成,精準高效。

“我們2月7日就投入生產,給鄭州岐伯山醫院負壓隔離病房項目供貨了。”該公司總經理朱正葉說,“企業接到了很多醫院項目建設訂單,現在平均每天發出2萬平方米的板材,正全力擴大產能,把耽誤的時間趕回來。”

一度面臨環境資源約束趨緊、市場不斷萎縮等發展瓶頸的寶潤達,經過許昌、長葛兩級政府“牽線搭橋”,成功與德國卡巴赫公司合作,引入節能環保的智能化板材生產線,使發展難題迎刃而解。如今,該公司的產品通過了德國TUV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成為行業內的“隱形冠軍”。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在位於中德產業園的河南大森機電有限責任公司,戴著口罩的工人們緊張地忙碌著。“去年,我們併購了在歐洲槽道設備生產領域排名第二的德國GTA公司,今年要對標德國智能製造實現全產業鏈的提升改造。全年生產200萬套高鐵槽道的目標不變。”大森機電董事長趙曉東說。

開放合作大格局,“築巢引鳳”大手筆。總投資4.6億元的德仕堡生活廣場是許昌對德合作的重點項目之一,佔地面積2.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5萬平方米,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具有德式風情的特色小鎮,為進駐許昌中德產業園的德國企業和人才營造溫馨家園。

地處中原腹地,許昌人卻從不“目光短淺”。近年來,許昌市借“一帶一路”春風,搶抓全省唯一的中德中小企業合作區落戶許昌的機遇,規劃建設37平方公里的許昌市中德產業園,使“許昌速度”成功嫁接“德國質量”。截至目前,全市簽約對德合作項目90多個,涉及投資合作、技術研發等多個領域。

疫情期間,許昌市採取線上洽談、“雲端”對接、不見面審批等多種方式,推進對德合作項目的力度不減,目前42個已落地的優質合作項目全部“動”起來。

“許昌市將按照每年‘落地20個項目、簽約20個項目、達成20個合作意向’的目標,全力推動對德合作向縱深推進,構建全省對德合作的‘橋頭堡’,以高水平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許昌市委書記胡五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