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傳統農業,美國的舒爾茨過時了,現在要靠數字鄉村新基建


美國有個著名的經濟學家,叫西奧多·舒爾茨。溫家寶總理在答記者問時曾引用過他的自白:“世界上大多數人是貧窮的,所以如果懂得窮人的經濟學,我們也就懂得了許多真正重要的經濟原理;世界上大多數窮人以農業為生,因而如果我們懂得農業經濟學,我們也就懂得許多窮人的經濟學。”這位舒爾茨在他那個時代還挺有個性的。比如他覺得農民並不傻,只是窮,不需要被“扶智扶志”。要以農業促進經濟發展,改變諸如中國這樣的傳統小農國家的面貌,必須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增加對農民的人力資本投資。很多人看了他的書,覺得就應該這麼辦,引進現代生產要素,培養跟企業家一樣獨立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


然而現在這觀點卻有些過時了。為什麼呢?因為有了互聯網,農業和新的網絡、新的技術結合,農民不再面面俱到,掌握生產、管理、銷售等各種技能。就像中國很多農戶不需要每間每戶自己買拖拉機收割機,可照樣能受到耕田、播種、收穫等機械服務,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裡解脫出來。服務的規模化專業化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和機械收割一樣,正蓬勃發展的電子商務、農業溯源、智慧物流、帶貨直播又是新的農業社會化服務裡的一部分。依靠這樣的服務,山溝裡的農戶、優質的工產品就可以和遠方的城裡消費者聯繫起來,不再受大山的阻隔,賣到城裡去,還能賣一個好價錢。這些高技術的服務建立在新的互聯網、新的物流冷、和新的信用支付體系之上的,又和新的人創業創新結合在一起。這些新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頁是 “新基建”重要組成部分。它就像一條無形的致富路,正觸發中國的農業農村發生新的變革。


在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上,馬雲也和各地縣長們一起參加直播活動,為農民帶貨。他在演講中指出,“未來二十年,中國的農村和全世界的農村,都必須擁抱互聯網、擁抱數字經濟。袁隆平先生把畝產做到了1000斤,依靠互聯網可以把畝產做到1000美金”。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阿里集團新設立了農業辦公室,把淘寶、天貓、支付寶、盒馬、菜鳥等20多個業務都結合了起來,構建了數字助農網絡,在全國落地1000個數字農業基地,打造產、供、銷全鏈條數字化農業的全國樣板。湖北省秭歸縣有阿里的第一個數字農業基地。這一套整合的的產業服務體系經受住了新冠疫情的檢驗,很快就幫三峽庫區農民們打通了臍橙出省的通道,在對抗疫情,愛心助農上效果明顯。截至3月24日,阿里發起的愛心助農計劃總共銷售因疫情滯銷農產品13.5萬噸,佔到全國銷售量的八分之一,成為最大的應急農產品線上銷售平臺。


數字技術正在改變鄉村,影響著農民的選擇。上述的例子反映著一個大的趨勢。近期,農業農村部、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共同發佈了《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為的就是農業農村農民都能趕上數字化這個新變革,推動形成城鄉新型數字經濟服務體。這一文件吸引了很多互聯網科技企業的注意。像阿里巴巴這樣的企業正依靠其技術和平臺優勢,走在了前面,改變著農民和消費者的生活。


改造傳統農業,美國的舒爾茨過時了,現在要靠數字鄉村新基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