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见你》:一位演员,两种角色,演尽了千万人的青春

青春期里,谁没有过自卑怯懦的时候?


偷偷喜欢的男孩子,眼睛里只有其他女生;

不被人理解的情绪,只能被写成沉默的文字;

家庭不和谐的氛围,学习的压力,

同学不经意的嘲讽……


然而,

我们却一边对剧中的人物颐指气使地说三道四,

一边来不及收拾好生活的一地鸡毛。


《想见你》:一位演员,两种角色,演尽了千万人的青春


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陈韵如是个什么样的人?

她最常去的地方是教学楼的天台。我印象中最深刻的镜头之一,是陈韵如站在天台上,一边哭一边向远方大喊:

“我讨厌这里 / 我讨厌这个世界 / 我讨厌独自活在这个世界的自己。”

这不是唯一一次陈韵如说讨厌自己的时刻,剧情发展到后期,陈韵如将黄雨萱锁到心房,自己扮演黄雨萱式的陈韵如时,也和同学们说了这么一句:

“我跟你们一样,也不喜欢以前的自己。”

以前的陈韵如,会觉得出去陪酒的妈妈丢脸,但会在早上把宿醉的她搀扶回卧室休息;会被弟弟嫌弃,但依旧默默做好早餐叫他起床。大多数时候,陈韵如带着耳机,不和周围人有任何交谈,就像是一张静音唱片,明明在转动,别人却始终听不到任何声响。

除了左耳失聪的莫俊杰(男二)。

可陈韵如的光,却不是理解她支持她的男二能给到的。


《想见你》:一位演员,两种角色,演尽了千万人的青春


“阳光很刺眼 / 可我却宁愿眯起了眼 / 却也舍不得闭上眼 / 不去看他”。他是李子维(男一),也就是陈韵如遥不可及的光。

她用自己仅有的沉默,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与世界的距离,可这一切,都被穿越过来的黄雨萱打破。

黄雨萱得到了李子维的喜欢,通过篮球赛和同班女生打成一片,帮助弟弟教训找茬的不良少年。披着陈韵如外衣的黄雨萱,击碎了陈韵如的保护壳。

“第三个愿望,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变成你会喜欢上的那种女生,你可以像我喜欢你那样的喜欢我。”

黄雨萱做到了,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陈韵如在黄雨萱再度穿越回自己身体,而自己又掌握身体控制权的时候,会假扮成黄雨萱式的陈韵如。

我之前所有的渴望,你都可以实现;既然我可以扮演乖巧懂事的陈韵如这么久,我扮作黄雨萱就可以继续享受拥有的一切,这又有什么错?撒谎一定就是错了吗?

我早已经丢失了我自己,我是谁都无所谓。我只是想珍惜这个,符合我所有期望的模样的世界。

陈韵如假扮黄雨萱时,无数条弹幕都在说“陈韵如你怎么还不去死”,好像陈韵如的存在是天大的错误。

再往后,逐渐有人开始同情笨拙模仿,却弄巧成拙的陈韵如。

说穿了,我们讨厌的不是假扮黄雨萱的陈韵如,更不是讨厌她孤僻和不合群;

我们所讨厌的,是没有机会再来一次的,

我们自己的青春。

那些曾在青春期里受到的排挤、讨厌,又或者给别人带去的伤害,都没有机会去让自己勇敢面对,也没有机会向那些因我们而受到伤害的人,说声对不起。


2.使她痛苦者,未使她强大


黄雨萱曾哭着和咖啡店老板说,杀死陈韵如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剧中另一个让我印象极深的片段,是黄雨萱对着在天台独自踱步的陈韵如说:“你会发现,你会那么想要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太过失望,是因为你对这个世界有太多的期望。”

陈韵如对世界是有期望的吗?

有过。

是什么原因致使她即使抱有期望,却依然消极自卑,甚至抑郁?

原因很多。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即期望,期望不是希望。

希望可以是虚幻的,不切实际的,是我们内心一种美好的幻想。通俗来说,希望实现与否,都不会对我们自身产生过多的负面情绪,实现会快乐,没有实现也不会过度悲伤,过了就过了。

而期望是基于现实的期待,一方面,期望是自我价值实现的标准和要求;另一方面,期望被某些人看成是压力和枷锁,所谓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如此。

陈韵如对世界有太多期望,关于家庭、爱情、学业,等等,这些期望使得她不得不扮演起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形象,也是这些期望,才让她在黄雨萱回归之后,选择继续伪装成黄雨萱的模样。

其次,陈韵如的期望并非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

不难看出,她所在的家庭重男轻女。父母离婚时,两人都争抢要弟弟;陈韵如受伤住院,母亲选择在家给弟弟做饭,而不是去医院陪床。我们不能否认母亲和弟弟对她的爱,但是相比较起父母对弟弟的上心程度,根本不够看。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形容不称职父母:“你不是故意的,不等于你没有伤害我。”

陈韵如始终活在原生家庭的伤害中,越陷越深。她不是没试图寻找方法,让父母的眼里能多留一点自己的影子。比如,她尽心尽力扮作父母眼中的陈韵如——学习好,懂事,不让他们担心。

可是,这个方法并没有什么用,她依然感觉孤独,觉得自己不被关爱。

一边渴望别人靠近自己、关心自己,一边让自己躲进保护壳、不愿主动和外界建立联系,我们大部分人的青春期,不都有这样的时刻吗?

我们为什么能熬过来,陈韵如又为什么选择了自杀?

在现实中,没有人告诉我们,假如活成黄雨萱的样子,生活会发生什么改变;我们也没有重新再来一次的机会,只能不断向前,不断成长。

而剧本偏偏安排了黄雨萱这样的角色,在给了陈韵如更多期待的同时,也把自杀的匕首递到了她的手里。

起先,人们只是想不起来陈韵如,或者把她当成空气,她虽然讨厌这个世界,但仍抱有会变好的期待。

然而,她的弟弟亲口对她说“你之前的样子讨厌死了”,女同学用夸张语气跟她讲之前的陈韵如“超级讨厌的”,意中人李子维更是致命一击,“你可不可以不要用黄雨萱的眼神看我”。

原来,根本没有人在乎原本的她。至此,她所有的期待,都变成了消失在这个世界的欲望。


《想见你》:一位演员,两种角色,演尽了千万人的青春


可惜,那时的你我她,都不能完全明白,使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


3.我来人间一趟,我要看看太阳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我们都曾是陈韵如。

幸运的是,我们人生的剧本,不是在编剧那里,而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既然没有一键重来的机会,便只能和命运死磕。

时间是治愈伤痛的良药。过去的伤害,都可以在当下和未来,一一弥补。

关于弥补伤痛的方法成千上万,最简单也最难的一种——

降低期望,保留希望,

好好活着。


《想见你》:一位演员,两种角色,演尽了千万人的青春


图源:pixabay

文稿:巧禾

- END -




《想见你》:一位演员,两种角色,演尽了千万人的青春

永远追求下一个地点 / 不浪费每一次三分钟热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