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戊戌变法成功,会改变大清灭亡的命运吗?为什么?

林浩长清


戊戌变法算是在中国早期的救国存亡运动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虽然很振奋人心,但是还是最终以失败告终。戊戌变法在最开始的推行以及进行的途中就注定了它必然要失败,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中,戊戌变法改革措施并没有触及到中国当时急需要改变的国家体制和人民问题。

从当时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来看,大部分还是聚集在科学教育的方面,鼓励发展科技发展教育培育新兴的人才,创办新兴企业,根本没有提出改革国家体制的问题。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马关条约》以及甲午战争都已经以中国失败而告终,中国已经遭受到了列强的入侵和瓜分,中国附近的很多国家都已经沦为了殖民地,这个时候即使发展科学教育也根本上是治不了标,也治不了本。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了国家很多,第一次工业革命就已经落下了。在这个时候在多么费力的发展科技教育这接近百年来的缺失都是无法弥补的。

虽然在当时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这个阶级所存在的妥协性和软弱性,是根本无法领导一场成功的变法或者改革的。

在戊戌变法时期最重要的还是要改革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还有改善地主阶级与人民群众的矛盾问题。再说戊戌变法的维新人士没有比较强有力的政党领导以及比较科学的指导思想,与人民群众脱离严重,历史的创造者以及推动者是人民群众,纵观古今中外,众多的变法或者改革中,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的变法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说在最初的支持层面上,戊戌变法就脱离了成功的条件,失败是必然的。


历史365


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国家和民族的屈辱史,在这百年屈辱中,中国人有没有奋起而改变的机会呢?也是有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就被认为是一个,光绪皇帝亲近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希望利用他们改变现状,振奋国人,发展国力,壮大国家。

有些事情可以假设,因为事件本有可能发生,而没有发生,比如,崇祯如果南迁历史会如何走向,如果崇祯不搬到魏忠贤会怎么样,假如长平之战输的是秦国会怎样,这些都是有可能发生,而且有很大可能,但是没有发生,我们在总结失败教训的时候,加入一些如果,那么会增加很多有意思的东西。

仅仅是依靠几个毫无从政经验的书生,就能够领导中国这样一个五千年的古国迈向新世界?怎么听都向是神话。连童话故事都比这样的想法具有逻辑性,一个古老的国家就会有极多的保守势力。这些人有汉族人,也有满族人。尤其是满族的贵族,是改革最大的阻击。

慈禧本身是支持变法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康梁想学日本,弄个四不像的君主立宪制和天皇的结合体,在中国推进就如同在山头林立之间找到一条纽带,日本维新学的欧美技术,洋务运动几十年只不过坚船利炮,对社会工业化影响有限。经济基础决定了后期的动荡政治局面。

变法群体的能力实在太差。看看康有为后来远走国外,除了吃喝嫖赌集资外,什么都没有搞成,梁启超倒是文学建树颇丰。百日维新基本就是一群热血青年,在康有为的忽悠下,没有任何政治历练和经济实业经验,讲白了就是东施效颦,比起张居正的变法不值一提。

清末八大总督雄兵在手,新军也在袁世凯手下。维新派人士的政治理念,处事方式和理想主义,势必导致内忧外患更加深重。推进不超五年估计就是天下大乱,既得不到普通百姓支持,又失去封疆大吏的拥护,军阀混战提前上演。

治国理政则幻想自己一招就能扭转乾坤;做文人呢,家都养不好养不活,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相信自己有经天纬地大庇天下之本领。不是说儒家文化不好,但是不能只有指挥者,却没有执行者,最后变成了假大空。我总觉得现在的中国算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实业兴国才是最靠谱的。

文字将实行大大简化,在西方人眼中可能更像是密码,建筑为中西结合的方式,不像现在的全球楼差不多的样子,满清除了皇室没有特权,基本上通婚没有区分。但科技教育会有中国的一席之地。





河南小孟0221


首先,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因为没有意义。关于所提出的问题,戊戌变法只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改良运动,即使成功最多只能延长已病入膏肓清朝寿命,而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从后来的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就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时期所写的万言书,可以说是相当有见地和有针对性的,在后来的清末新政时期,他正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并深受慈禧信任,可以说他万言书中的抱负在这时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也不过是补台而已,挽救不了大清衰亡的命运,因为根本原因是制度问题,而维持其制度的经济基础此时已千疮百孔,元气殆尽。这也是后来辛亥革命能够形成在各地揭竿而起,以摧枯拉朽之势将清王朝推翻的原因。


拾荒堂主


不会改变大清灭亡的命运。因为:别说戊戌变法,哪怕清末立宪中要是载沣和那群宗社派稳一点,愿意分权给地方的汉人军政要员,会特喵的是这种结果。搞了个皇族内阁抢了汉人官僚的政治权力,又整个铁路国有化来抢地方派的经济利益,立宪派不凉心才怪。那几个军政要员可不是为了什么虚头巴脑的民族主义大旗,他们只是因为权力被侵犯了才站在了清政府的对立面,不然在黄花岗早就成功了(哪怕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立宪派还是举棋不定,差不多等了清廷一周时间表态,然而清廷就像个铁憨憨一样)很尴尬,清廷不知道自己的命在立宪派的军政要员手里,还以为“集权是唯一出路”,哦豁,玩脱。

如果是戊戌变法时期,搞日式君宪,绝对没问题,那时清廷对地方还有一定控制力,中央也还有政治强人。要是在平定太平天国后就改革,别说日式君宪,就是德式君宪(甚至俄国的伪君宪)都是没问题的。可惜,清廷错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改革窗口期,到最后才醒过来,还自己玩脱。

哪怕是《十九信条》早一个月颁布,清廷都可以继续苟到一战。不过还好他在一战前完蛋了,不然如果清廷真的苟到并参加了一战,阔能我们就会落得一个和西边另一个古老的大君主国——奥匈帝国一样的结局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