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常璩故里的古籍“守護人”

讓古籍“返老還童”

周宏:常璩故里的古籍“守护人”

周宏是崇州市圖書館特藏室主任。這個儒雅的中年男人身材瘦高,手裡總捧著一個樸素的不鏽鋼凹腰茶杯,眼裡笑眯眯的。周宏所在的特藏室所做的主要工作,是古籍保護。在人們心目中,古籍的修復彷彿是一件神秘而詩意的事:密閉的房間裡,一排排名貴木料做成的書櫃靠牆而立,打開書櫃,散發著歲月氣息的書香撲面而來。燈光下,古籍師青衫飄飄,面前是呈扇形排開的“十八般兵器”——鑷子、針錐、挑針、鐵錐、木槌、木銼、剪刀、美工刀、毛筆等。在這些“兵器”下,古籍師修舊如舊,或挖、或洗、或晾,將歷經蟲蛀、鼠齧、黴蝕而蒼老的古籍一一修復,讓精氣神重新回到古籍蒼老的身體裡,讓它們重新生機煥發。

相比古籍修復的神秘和詩意,古籍保護則很少出現在大眾的視野裡。在很多人看來,古籍保護無非是守著一箱箱古書,定期打掃打掃灰塵,或在陽光下翻曬翻曬發黃的書頁,是一種枯燥而乏味的工作。的確,古籍保護十分枯燥、十分乏味,既沒有豐厚的回報,也沒有聚光燈的關注,尤其在人心浮動的當下,有人更把從事古籍保護的人看作是在無可奈何地混日子、等退休。

工作的時候,周宏喜歡戴著一雙藍色的袖套。這是6年前他剛剛轉到特藏室時,為了呵護好古籍特地去崇州一家手藝很好的裁縫鋪子定做的。這雙袖套陪伴著周宏,顏色已經泛白。多年在故紙堆裡發掘,周宏的視力已經嚴重下降。翻閱古籍的時候,他會很仔細地戴上一副老花眼鏡,然後小心地用橡皮筋把袖套紮緊,再戴上手套,蹲下身來,在氣息濃郁的古舊書堆邊一待就是幾個小時。

崇州市圖書館的古籍來源主要是原“民國”時期崇慶縣縣立圖書館的館藏圖書,其古籍大多是那一時期集中採購的“上海中華書局”“上海涵芬樓”出版的線裝書。明、清時期的珍貴古籍,則為晚清政府遺留下來的。傳到周宏手中時,崇州市圖書館的古籍保護工作已經延續了好幾代人。古籍保護是古籍修復的前提,人們在許多美輪美奐的場合所看到的被精心修復後展示的古籍,無一不是經過古籍保護人員耐心細心的呵護後,才能送到古籍修復師的手中,如果說修復師是讓古籍返老還童的醫生,那麼,古籍保護者無疑是醫生不可缺少的助手。

從練兵場到故紙堆

其實,周宏一開始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一個與舊書打交道的人。他最初的理想,是當一名軍官。1983年冬,一列呼嘯而去的列車把18歲的周宏從四川崇州(當時為崇慶縣)拉到了陝西漢中,在滴水成冰的練兵場上摸爬滾打3個月後,周宏成了一名每天在電線杆上爬上爬下的通信兵。部隊的生活是清苦的,也是充滿朝氣的。當兵第一年,周宏每天晚上都在燈下學習——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每當在燈下讀得疲倦了,他就狠狠扯一下頭髮,腦海中一遍遍唸叨著拿破崙的這句話,直到窗外東方隱隱露出第一線魚肚白。

1985年,正在部隊學習電腦編程技術的周宏復員回到了故鄉,成為當時崇慶縣廣播站的一名新聞採編員。兩年的軍營生活讓周宏成了一名內心堅定的人,軍官理想破滅,他就從零開始,從未拿筆寫過新聞的他每天穿行在街巷、田野,很快就播出了親自下鄉採寫的第一篇新聞稿。新聞工作為周宏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天地,在十多年的時間裡,他和同事們一起,得過多次全省好新聞獎。

正當生活彷彿已經定型,命運卻又一次把周宏推到了新的崗位。2000年,崇州市廣電局成立網絡公司,周宏因有在部隊的經歷,被調到了公司機房裡,負責網絡技術保障。也就是在看似單調、孤獨的機房工作裡,周宏愛上了閱讀古典文學、收藏古舊書籍。2012年,人到中年的周宏又面臨了新的崗位,從網絡公司來到了圖書館。到圖書館的第一天,47歲的他站在大廳裡,看著眼前一排排的書籍,心裡湧上來一句話:學海無涯。

2013年,崇州市圖書館特藏部成立,從沒有過古籍保護經驗的周宏又一次面臨了從零開始的處境,他拿出部隊裡鍛煉出的“活到老、學到老”的信念,給自己下了一道命令:儘快從古籍保護的門外漢成長為精通專業知識的行家。從此,他一頭扎進故紙堆中。起初,家人對他的這個選擇很不理解,認為這個工作除了吃灰塵,什麼也得不到。面對家人的質疑,周宏也不辯解,每天早早便來到特藏室,戴上袖套,和同事們一頭扎進故紙堆中。2013年夏,在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的幫助下,周宏和同事們一起,對館藏古籍進行了全面細心地整理、辨認、分類、登記和造冊工作。

塵土之中覓珍本

由於場地受限,堆滿古籍的室內經常是難以下腳。炎熱的七月,周宏經常在地上一蹲就是幾個小時,除了要忍受嗆鼻的灰塵,還要細心地整理殘頁、辨認模糊不清的字跡,一天下來,站起身便感覺天旋地轉、眼冒金星,胸中堵塞得令人窒息。可是,那近萬冊書籍必須一本一本地進行除塵、除蟲,然後才能分類、登記,這項艱苦而枯燥的工作總得要人來做啊。周宏拿出在部隊上養成的良好作風,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長達兩個多月的整理完成後,周宏和同事們一共整理出古籍8500多冊。整理中,他們還意外發現並整理出了一批珍貴古籍,如《大明正德乙亥重刊改並五音類聚四聲篇十五卷》(簡稱《五音類聚》)。《五音類聚》是明正德10年(1515年)刻本,白棉紙,開本廣大,刻工精美,是明代古籍刻本的典型代表,傳世稀少,屬國家二級甲等古籍;與《五音類聚》相媲美的,還有《王氏書畫苑》,這是明萬曆年刻本,竹紙,刻工精美,由明代大家王世貞輯,書中收錄了眾多我國古代書畫大師的傑作,是研究我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珍貴古籍。

古籍保護工作的要點在於心細、多問、反覆考證,遇到無法確定版本年代的古籍,需要反覆請教。在鑑定《王氏書畫苑》刻印年代時,由於書頁殘缺,而且多有粘連,有專家認為是清代刻本。周宏始終心存疑慮,為了對工作負責,他把書小心翼翼地包好,冒著酷暑,多次赴成都向老專家請教,終於找到了該書版本的年代依據,確定為明代萬曆年間刻本。

這些發現讓周宏和同事們興奮不已。隨著諸多珍籍的發現,周宏也從一個單純的古籍愛好者變成了精通專業知識的古籍保護者。2019年,崇州市圖書館被省政府掛牌為四川省古籍保護單位。崇州是撰寫出中國現存最早、最完整地方誌《華陽國志》的東晉史學家常璩的故里,如今,常璩故里的書香,在周宏和同事們的呵護下,在諸多古籍的輝映下,正變得越來越濃郁、越來越芬芳。(楊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