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学习假装很努力?

陈琦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表演式学习”。

第一点,这种表演式学习在学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可以称之为“群演”。因为这在中国的教育观念里,努力学习是一种政治正确,每个学生其实都有在表演,只是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而已。其原因是我们对学生的社会评价:努力学习一定没有错的。你努力学习了,最后你成功了,大家赞美你,以你为榜样。你假装努力学习,家长没有怎么发现,最后你失败了,天赋不够没有人怪你。因为他们天天在你面前念叨:“你只要努力了,认真了,把过程做好了,结果怎样我们都不在乎”。所以假装学习的成本很低,假装学习的效果很好,假装学习好处很多。

第二点,“表演式学习”信以为真,假戏真做,容易酿成悲剧。上一届高三我班上有一个男生小丁数学很一般,但是他的妈妈对他要求很高,天天拿他与学霸做比较,男生很怕他的妈妈,但基础不好,又不能通过自身学习达到妈妈的要求。怎么办?一个字:演,假装很努力。监控里看他数学课在点头睡觉,我一走到他身边,他就奋笔疾书在草稿纸上画个不停,从不承认在打瞌睡,而是说在埋头想问题。高三前2次月考数学成绩只有80分左右,他妈妈非常不满意,甚至逼他下跪,对他动手,他压力很大。自第三次月考数学成绩就突然在120分左右,他妈妈非常高兴说努力就有效果,小丁本来人聪明的。我与数学老师碰了头,感觉不大正常。于是我找小丁谈心,暗示要诚信参考,他两眼炯炯有神的看着我:“鲁老师,全是我自己做的,您怎么不相信我?”我不好说些什么,私下问了同学,同学们言辞闪烁,有一个同学说小康现在很牛,晚自习下课时居然去给班上第一名讲一道数学难题,但学霸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以后每次月考我都叮嘱监考老师看紧小丁,终于在第9次月考数学时,监考老师发现他手机作弊,在网上买的答案。我在办公室时等他时,他已经崩溃了,痛哭流涕,说家里压力太大,他没有办法。他妈妈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学校都不愿意来了。那时离高考很近了,无论我怎么安抚鼓励他,他都没有信心了,高考一塌糊涂。

总之,要解决这个问题,在现在的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根据孩子的具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因材施教,不要喊口号。其实不光孩子们在演学习努力,我们成年人何尝不是?在单位演工作努力,在旁人面前演孝顺,在老同学面前演有钱,在朋友圈演小资,在兄弟面前演义气,会不会演演更健康?演演就成真呢?

一孔之见,敬请朋友们批评指正,欢迎关注和留言讨论哦。


鲁江看教育


其实拼命假装不努力的人,内心也是紧张和害怕的。原因很多,而拼命假装不努力的人,最怕的是最后一个。从小老师就会说“这个孩子脑袋瓜挺灵光的,就是不努力”,这是老师为孩子成绩欠佳找理由。我们长大之后,自己也会逐渐意识到,承认“脑瓜不灵”这件事太残忍了,这威胁到了人的存在价值——拥有在竞争中取得成功的能力。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的眼光下,“能力”都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这个“能力”其实包罗万象,研究者的定义也各不相同,但在生活中说起它时,我们总会认为,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近乎个人本质的东西,而“笨”,就是对它的否定。我们会竭尽所能维护“有能力”的无论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一个每天熬夜才能考到90分的人,和一个轻松学习,考到90分的人,谁会被认为“更有能力”呢?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是后者,甚至老师也会这样认为。老师们虽然赞扬努力、会帮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找到“不努力”的借口,但当一个学生非常努力仍然不够成功时,即便老师不责备他,心里也会有一声叹息吧!

所以,为了制造一个“有能力”的形象,有些人就会一边拼命努力,一边又拼命假装不努力了。这样,成功时,他们的成绩就更有价值,让人觉得“他能力强到不复习也能考好”,即便失败了,也能用“没复习”这样的借口打掩护,免得被别人觉得无能。

如果把对成功的向往画成纵轴,把对失败的回避画成横轴,那么在这种想法的驱动下,他们就是右上角的矛盾体:一方面渴求成功,一方面惧怕失败,对任务又爱又恨——这种人在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科温顿的自我价值理论中被称为是“高驱高避型”的人,俗称“过度努力者”。


心悦动娱乐


假装努力,仔细想想,这并非十恶不赦,而是情有可原!

因为人家不想学习,不愿意学习,而又坐在学习的位置上,又知道这么多双眼睛盯着,还有很能说教的老少爷们存在,一不小心,就会被教导一番,怎么办?只能假装学习!

其实,不好好学习,没有好前途,后果很严重,学生不知道吗?知道,而且很明白!有点跟成人说抽烟有害健康,他就不抽烟吗?事实显然是道理都懂,再以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是行不通的!大人都控制不了自己,让孩子从不想学习中解脱出来去好好学习,是不是也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说句实在的,当成人世界有很多自己不可控制的因素存在自己都不能调整的时候,有很多不是因为学习就能得到很多利益的事实存在或因为学习也得不到期待的结果的事实大量出现的时候,让我们教育好孩子好好学习,岂不是奢求!

成人的世界解决了,孩子的世界也就简单了,学生作为学生,回归学习是必然的结果!

不否认,个别孩子,确实有不学习的。这个分情况,义务教育阶段,孩子必须在校,不能没有教育!义务教育之后,不喜欢学习文化课,就让他学技能,这个技能不行就换别个,找到能学的为止。

不要看孩子假装,就生气或者自己想当老师,找到原因,化解难题,问题才能解决!否则,症状易解,病难除!


有乙中高考志愿


这个世上没有穷人,只有懒人。只有懒,才会让你变穷。

天上不会白掉馅饼,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吃的苦,更没有白受的累,你所有的付出,所有的努力,都将会有回报。

俗话说:“二十不勤,三十不立,四十不富,五十而衰靠子助。父母给的叫背景,自己打的才叫江山。”

不要假装很努力,因为结果不会陪你演戏。

人生,越努力,越幸运。别人可以替你开车,但不能替你走路;别人可以替你做事,但不能替你感受。

这个世界没有奇迹,只有不断地努力。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遭罪。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得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张爱玲说过:“不是每一次努力都会有收获,但是,每一次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

我们常常羡慕那些优秀的人,他们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其实开挂的背后,更多是鲜为人知的努力与艰辛。

我特别喜欢张世豪在《插翅难逃》里面的一段经典台词:“我告诉你,我现在没有心情听什么狗屁爱情故事,我现在就只想搞钱,光羡慕人家有什么用,我们要自己行动起来,要变得比他们更有钱!”

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只要你愿意开始,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你必須很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走出来的美丽。


至诚智客


有一种忙叫:只是假装看起来很忙!

有一种努力叫:只是假装看起很努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如果不努力奔跑就会被别人远远地甩在后面。所以我们都知道要努力,并且要加倍地努力。

但为什么你一直努力,却还是看不到成果?为什么你每天都很忙碌,却始终看不到成效?但是,扪心自问,你真的努力了吗?还是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而已?

其实,这是很多看起来很努力上进的有为青年的生存常态,他们不满意自己目前的生活,一心想攀爬到生命中的最高点,但又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每天又是计划又是立志,但每天都会推翻自己的想法。虽然你每天都展现出积极向上的奋斗形象,但实际上,却没有一个能够坚持下去:每个月列出来的计划,没有一项是能按时完成;在健身房办了张健身卡一年总共没有去过健身房几去;天天加班到半夜,但第二天又在上班时间开小差,从不按时完成任务。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的状态,那么,你已经成功地进入到"假装努力"的陷阱之中了。

如何分辨自己是不是在"假装努力"呢?以下四种表现,供你参考。

1.喜欢在小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要想成功光有目标是不行的,还要有走下去的恒心和毅力。我们不应该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与同事闲聊,或者是没完没了地打电话等这些无谓的小事上。更不能将欲望放在肤浅的玩耍娱乐上面,应该将精力放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2.做事的效率很低

即使向外界营造出一副你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也很努力的假象,但一整天的工作下来,完成的任务寥寥无几,工作进展缓慢。

3.喜欢给自己找借口

当一个人开始找借口时,就是在逃避问题,而不是在解决问题。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你总是在为自己的错误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把所以的原因都归结到别人的身上。喜欢为自己找借口,其实是缺乏责任心的表现。


记住,越是喜欢给自己找借口的人,成功的机会越渺茫。

4.只顾做事,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在面对未知事物时,我们经常会本能地跟从大多数人的想法和做法。持某种意见的人数越多,对我们的影响越大,很少有人能够在众口一词的情况下还坚持自己不同的意见。

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打破习惯性认知,学会独立思考,以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从而提出一些新的见解来。

真正的努力,从不是给别人看的。

假装努力,只是自己感动自己而已。

假装努力,是在骗自己,却又永远骗不过自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9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d56edb3aeee64010945dd39904f6d3a0\

华夏生活录


这种人其实内心很纠结的,其实心里想着玩,但是玩的时候又有罪恶感,学习有静不下心来。所以装,是自己心里最好受的一种方式。看到真实的成绩出来时,自己或者他人还会来安慰你,别难过了,你的努力我们都看在眼里。于是这种效果她已经达到目的就。


叁离


这样的给别人看的事情,很累,也没意思


神兽与公主的娘


可能是不知道真努力是啥样


努力减肥的橘橘


不要假装很努力,结果不会陪你去演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