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背上的皇帝——永樂大帝,一生都在對抗蒙古的路上

在北元的最後一個大汗坤帖木兒汗死後,非元室後裔(即成吉思汗後裔)的鬼力赤於永樂元年篡北元而自立為汗。明朝人此後稱東部蒙古為韃靼。與此同時,韃靼以西的瓦剌部也開始崛起,形成與韃靼對峙的局面。“時鬼力赤與瓦剌相仇殺。”雙方攻伐之餘,也不時的攻擾明邊。如永樂元年明成祖曾派人聯絡鬼力赤,並賜金綺等物,鬼力赤非但不領情,還於不久後率兵侵入遼東。甚至還曾一度聯合瓦剌攻明,但鬼力赤與瓦剌的聯合並沒有維持多久,永樂六年鬼力赤被部下阿魯臺等殺死,其眾另立本雅失裡為汗。

馬背上的皇帝——永樂大帝,一生都在對抗蒙古的路上


明廷於第二年三月將蒙古俘虜送還至韃靼後才得知本雅失裡代鬼力赤而新立為汗的事。隨即朱棣於四月遣給事中郭驥為使臣出使蒙古,致書本雅失裡“順上天心,下察人事,使命來往,相與和好。朕主中國,可汗王朔漠,彼此永遠相安於無事”?。又於閏四月將蒙古俘虜兩千餘人遣使送還本雅失裡。而面對明廷的一再招撫和好意,本雅失裡非但不領情,還將明朝派出的使臣郭驥給殺了。朱棣得知後大怒,說道:“朕以至誠待之,遣使還其部屬。乃執殺使臣,欲肆剽掠。敢肆志如是耶?逆命者必殲除之耳。”隨即下令各邊將整飭兵士,做好應戰準備。

丘福北征之役

洪武七年七月,永樂帝以淇國公丘福為徵虜大將軍兼總兵官,率領明精騎10萬北征本雅失裡。而丘福剛愎自用,孤軍深入,又一次中了蒙古方面的誘敵深入之計,在臚朐河畔慘敗。此次戰役,韃靼可謂全勝,本雅失裡和阿魯臺君臣的聲威也由此大振。兀良哈三衛隨即見風使舵叛明而去臣服於韃靼。已經歸附明廷的一些蒙古諸部也率_明北歸。之後韃靼方面趁熱打鐵,移營東南猛攻明邊。明軍由於剛經歷敗戰,一時間難以招架韃靼軍的瘋狂反撲,遂嚴令各邊將“深掘壕塹,嚴固守備”

永樂帝的第一次親征漠北之役

丘福的全軍覆沒,永樂帝報使臣郭驥被殺之仇不成,反而又遭遇新的慘敗,而且還遭至本雅失裡的瘋狂反攻,兀良哈三衛及諸多降明的蒙古部眾又相繼叛去,這對朱棣來說可謂奇恥大辱!接下來對朱棣來說唯有親征才能挽回大明王朝的顏面及一雪前恥了。在永樂帝決定親征漠北後,便於永樂七年九月開始做全方位的戰前準備工作。隨即又於十月與兵部尚書夏原吉等眾臣商議運餉事宜。永樂帝在經過這些戰前準備工作之後,隨即親率50萬大軍離京出征蒙古。五月初一日,明軍抵達臚朐河,永樂帝分兵於臚朐河築殺胡城駐紮,防備阿魯臺西撤。明軍入塞以來一路上都未見韃靼軍隊的蹤影。之後沿河東進,途中得知本雅失裡已逃至兀古兒扎河一帶,永樂帝親率精銳向西北追擊本雅失裡,五月十三日至斡難河,追擊本雅失裡部眾。雙方交戰,本雅失裡大敗,據說僅“以七騎渡河遁去”。六月初八曰抵達飛雲壑,雙方又一次交戰,明軍又大敗阿魯臺所部。明軍又北追百餘里,再敗蒙古軍於回曲津,斬其名王以下百數十人。四日至廣漠鎮,班師途中,遭殘敵尾追,明軍伏兵於河曲,令以輜重誘惑之,擒敵數十人,敵始退去。所擒數十人皆兀良哈部下,叛明朝後依附於阿魯臺,最後全部被明朝斬首。七月十七日,永樂帝率大軍返回京師,永樂帝歷時長達五個月之久的第一次親征漠北之役最終以明軍的勝利而宣告落幕。

馬背上的皇帝——永樂大帝,一生都在對抗蒙古的路上

永樂帝的第二次親征漠北之役(又叫忽蘭忽失溫之戰)

韃靼的慘敗使得瓦刺在與蒙古本部爭奪蒙古統治權的較量中漁翁得利。戰後,阿魯臺於同年十二月遣使至明朝貢,後來歸降了明朝。兀良哈三衛也服罪歸順。本雅失裡則投靠了瓦刺,在永樂十年初為瓦刺馬哈木、太平及孛羅三巨頭所襲殺'之後不久,此三人擁立答裡巴為汗,實則是他們的傀儡。之後趁機收服了諸多韃靼部眾,勢力範圍不斷向東蔓延,大有重新統一蒙古草原之勢。隨著瓦剌勢力的日趨強盛,遂不斷惡化與明朝的關係,大戰一觸即發。

三月十七日,永樂帝親率五十萬大軍從北京出發親征瓦剌。四月至興和,明軍在此舉行大閱兵。六月三日到達雙泉海前鋒劉江率部眾在三峽口與瓦剌軍接戰,將其擊退。六月初七日,明軍至忽蘭忽失溫,遇馬哈木等所率領部眾,明軍與戰,馬哈木等大敗,逃亡土剌河。“殺其王子十餘人,斬虜首數千級”氣六月十日明軍從忽蘭忽失溫班師,第二天過三峽口,掃蕩了殘餘敵寇,晚上到達雙泉海,循著去時的原路回來,八月初一日回到北京。永樂帝第二次親征漠北之戰遂又以明軍的勝利而結束。雖然明軍凱旋而歸,但明軍在打敗了瓦剌軍的同時,自己也受了重創。“瓦剌雖大創去,然殺傷亦略相當。”此戰給阿魯臺以威懾,同時馬哈木等瓦剌三巨頭遣使至明貢馬謝罪。“前者不能約束部署,致犯邊境,且拘留使臣舍黑撒答兒等,實非本心,皆為左右所誤,致負大恩”這當然是瓦剌戰敗後的巧言令色,但明軍既已獲勝,且瓦剌三王又貢馬請罪,朱棣自不再追究。

馬背上的皇帝——永樂大帝,一生都在對抗蒙古的路上


永樂末年的三次親征漠北之役

韃靼部阿魯臺自朱棣第一次北征戰敗降明稱臣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羽翼又漸豐滿。對明朝的態度由歸附轉向桀驁不馴,乃至叛變寇邊。永樂十四年三月阿魯臺趁瓦剌新敗之際,出兵擊敗馬哈木,馬哈木不久也死去。不久便控制了兀良哈三衛的遊牧地。之後便將兵鋒指向明邊境。永樂十九年開始,阿魯臺大舉進攻明邊,尤其是在遼東,明朝損失慘重。面對阿魯臺的又一次叛變,永樂帝一面加強邊疆重鎮的防禦,一面拉攏瓦剌以制約韃靼。永樂十五年,永樂帝封馬哈木之子脫歡為順寧王,襲其父爵位。永樂十九年六七月間,永樂帝不斷徵調遼東、山東、河南、山西等地的兵馬,準備親巡北邊。適值阿魯臺聽到消息就逃跑了,永樂帝因而也就終止了這次討伐。阿魯臺雖遁,但見明軍偃旗息鼓後,又一次寇擾明邊。永樂二十年三月,阿魯臺猛攻興和,都指揮王喚戰死。隨後永樂帝命皇太子監理國政,不顧眾人反對,再次率軍親征漠北。

二十四日,明軍至雞鳴山,阿魯臺部聽聞成祖又一次親征,撤兵北遁。明軍遂在宣府一帶安營紮寨,待馬肥草青之時經開平向東北方向進軍。七月初四日,前鋒朱榮率部抵達闊欒海以北的殺胡原,阿魯臺部眾仍北遁避戰,且丟棄其輜重於庫愣海也就是說雙方始終沒有正面迎戰。永樂帝在尋覓阿魯臺部眾無果後,遂班師回京。回京途中,恰巧遇見兀良哈三衛數萬人帶輜重西走,朱棣想起永樂十九年阿魯臺入寇遼東時兀良哈三衛當時受阿魯臺控制也參與其中,再加之此次遠征阿魯臺未見成效,故偷襲三衛以示戰勝。面對明軍的突然襲擊,兀良哈三衛可謂傷亡慘重,人口牛羊馬駝等盡為明軍所擄獲,其中僅牛羊即有十萬餘頭。在明軍的進攻下,兀良哈部眾降明。九月初八日,明軍抵京,永樂帝的第三次親征漠北之役遂告結束。

馬背上的皇帝——永樂大帝,一生都在對抗蒙古的路上


明軍班師之後,阿魯臺又多次率眾南下侵擾明邊。永樂帝遂又於永樂二十一年、永樂二十二年兩次率軍親征漠北韃靼阿魯臺部。永樂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永樂帝率兵三十萬由北京出發,開始其第四次親征漠北之役。九月十日明軍駐紮在萬全西邊的西陽河在此明軍聽聞阿魯臺己被瓦剌脫歡打敗的報告。部屬潰散,已無力南向。阿魯臺的重要副手也先土幹在聽聞阿魯臺的潰敗後也率部降明。永樂帝遂賜也先土幹名金忠,封忠勇王,之後班師回京。在回師途中,永樂帝於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病死於榆木川(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永樂帝的五次漠北之戰也隨著其生命的逝去而宣告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