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吐蕃為何如此強大?

段槿年


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其真正成型並走向強大,是從松贊干布時代開始。松贊干布雖然是吐蕃王朝的第33任贊普,但實際上卻是吐蕃王朝立國之君。

松贊干布在位期間,吐蕃王朝迅速將青藏高原各部統一起來,並通過迎娶文成公主,改善唐吐關係,進而積極學習唐朝的先進文化和制度,確立和完善吐蕃內部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法律等制度。

而強大起來後的吐蕃,也開始不斷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與周邊勢力爭霸,一躍成為亞洲地區僅次於大唐的第二大帝國,甚至在安史之亂後,趁著唐朝國力式微之際,幾度壓制唐朝,佔領唐朝隴右、河西、北庭、安西等大片土地,還曾一度攻陷唐朝首都長安。

而吐蕃之所以能如此強大,其實主要因為其獨特的軍事制度。

首先,吐蕃是一個軍政一體化的古代政權,從贊普到地方各級長官,都是平時主政,戰時統兵,百姓更是幾乎全民皆兵。如此一來,就使得吐蕃確立起一套自上而下、組織嚴密的軍事體系,使之雖然在人口規模和生產力上雖遠比不上唐朝,卻能具備足以與唐朝對抗的軍事力量。

其次,吐蕃雖然吸收了不少唐朝的先進文化和制度,但始終都沒建立起完整的封建制度,它仍舊是一個奴隸制王國。吐蕃贊普對全國的統治,並非是通過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封建官制,而是由大小奴隸主各自統治,類似於草原帝國的部落制。

正因如此,吐蕃軍事將領在軍事作戰時,便具有比唐朝軍事將領更大的自主權。比如公元659年-663年,吐蕃對吐谷渾的征戰,期間吐蕃名將祿東贊在外統領吐蕃大軍數年,而且他在消滅吐谷渾後也並沒有即刻回師,而至直到公元666年才從吐谷渾返回。

而這段期間,贊普都沒有對他的軍事行動和動態進行干預和監控。由此可見,吐蕃軍事將領所獲得的信任度和自主權,別說是唐朝軍事將領所不能比,就是過去的匈奴和突厥,也都比不了。

需知道,安史之亂中,唐朝名將高仙芝、封常清就是因為被唐玄宗猜疑,結果就悲劇了,直接被唐玄宗冤殺於陣前。而此後的哥舒翰,也是因為不得不聽從唐玄宗出關迎戰的軍令,最終兵出潼關,落得二十萬大軍全軍覆滅的下場。

而這種被皇帝軍令所牽制的情況,在吐蕃軍隊中,可是不存在的。他們可是執行“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宗旨,給予前線軍事將領極高的自主權。正是吐蕃特有的軍事制度,使得其形成了十分強大的軍事力量,使之得以與唐朝進行長達百多年的爭霸戰爭。



這些歷史要讀


突厥和吐蕃是大唐最主要的兩個邊患,其中吐蕃更是與大唐糾纏了二百多年,幾乎貫穿了整個大唐,但是先大唐一步走向滅亡。而突厥則是在大唐建立之前就已經強大起來的戎狄國家,其強盛時期的領土勝於大唐帝國,但是盛極必衰,在唐初,東西突厥先後滅亡。

那麼為何大唐滅得了強大的突厥卻沒能滅得了吐蕃呢?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很複雜的,並不能單純的從軍事角度來分析。這裡我們先來簡單說一下突厥。

突厥崛起於六世紀,當時的隋朝還沒有建國,而在隋朝建國初年,突厥就分裂為東西突厥,一般常說的突厥就是指東突厥,這一支與中原王朝起衝突最多。尤其是隋末時期,突厥在始畢可汗的領導下達到了最強盛時期,更是對中原窺視已久,在眾多割據勢力中尋找傀儡,提供兵馬來干涉中原的戰事,當時依附突厥的割據勢力不在少數,即便是李淵起事的時候,也不得不考慮突厥這個威脅,而派劉文靜去與始畢可汗達成交易。

大唐建國之後,突厥更是不斷在邊境製造動亂,遊牧民族民風剽悍,他們打仗比較厲害,在唐初可以說是大唐最頭疼的邊患,而頡利可汗更是曾在李世民登基之初帶領大軍長驅直入到了渭水便橋。李世民不願意在國力較弱的情況下與突厥開戰,不得不在渭水便橋和頡利可汗簽訂了恥辱性的《渭水之盟》,頡利可汗滿載而歸,其強悍可見一斑,但盛極必衰。

突厥內部的動亂越來越厲害,各個部落都不願意屈服於頡利可汗,再加上突厥爆發了大風雪,嚴重影響了突厥子民的正常生活,可以說頡利可汗真正遇到了大危機,而這危機正是李世民渴盼已久的。629年,李世民派李靖等人開始了滅突厥之戰,戰爭進行的異常順利。第二年,義成公主被殺,頡利可汗被俘,東突厥滅國。正是東突厥的滅亡,促使四夷戎狄尊奉李世民為天可汗。而西突厥則是在657年的高宗朝被滅。

突厥被滅不久後,吐蕃強勢崛起,成為大唐最為棘手的邊患。實際上吐蕃與大唐的第一次交手並沒有佔到任何便宜,松贊干布在統一吐蕃之後派使者向大唐求婚,而李世民並不願意,於是有了後來的松州之戰,唐軍完勝吐蕃,之後李世民採取羈縻政策,讓文成公主嫁到了吐蕃。但是正是這個決定為未來的大唐培養了一個強勁的對手。

文成公主給吐蕃帶去的好處是無法估量的,她帶去了先進的中原文化,以及農耕技術,讓文明在吐蕃大地上生根發芽,這促進了吐蕃的強盛。在文成公主嫁去吐蕃的最開始20年裡,唐蕃之間是友好的,但是到了662年左右,吐蕃和土谷渾起衝突,李治站在了土谷渾這一邊。吐蕃隨即滅了土谷渾和大唐翻臉。

不久之後就是著名的大非川之戰,李治的目標是邏娑(即拉薩),但是不得不說,李治實在是看輕了吐蕃,讓薛仁貴帶著五萬大軍就想攻進吐蕃的首府,而當時的論欽陵可是帶領四十萬大軍迎戰,薛仁貴還沒有出發實際上已經註定了會失敗,更不用提還出現了戰略失誤。

大非川之戰是唐蕃之戰的一個轉折點,自此,李治和武則天不得不進攻為主轉為防禦為主。到了唐玄宗時期,設下了十大節度使防禦外敵,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唐蕃之間還是沒有輸贏。安史之亂的發生,讓大唐由盛轉衰,吐蕃趁勢達到了極盛時期,但是同樣是盛極必衰。吐蕃內部出現動亂,在九世紀的中葉,唐宣宗將河湟之地收復,而吐蕃也在動亂中被瓦解。

大唐能滅突厥卻滅不了吐蕃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突厥是一個部落聯盟性質的國家,實際上內部並不統一,全靠武力壓制,很容易出現動亂;而吐蕃則是一個完全統一性質的國家,高度集權,且在文成公主的幫助下文明程度很高,不容易出現動亂,能夠一直對外。

其二、吐蕃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吐蕃易守難攻,在長距離作戰補給線過長的情況下,唐軍很不佔優勢,因此攻下吐蕃並非易事,所耗費的兵力財力難以估量。而更重要的是,攻下了吐蕃之後如何管理這個地方同樣是一個難題,大唐皇帝對吐蕃這個地方的土地完全沒有興趣。這樣付出很多卻回報率極低的滅國戰,大唐並不願意打。

還有一個原因極容易被忽略,那就是突厥在大唐建國的時候已經存在了半個多世紀,已經進入由盛轉衰的階段,而吐蕃在安史之亂之後才真正強盛起來。突厥在走下坡路,吐蕃在走上坡路。因此並不能認為突厥不夠強悍,實際東突厥被滅之後,又在半個世紀之後復國成功。

682年,唐高宗晚期,阿史那骨咄陸帶領十七人出走,並在很短的時間內聚集了七百人,後又增至五千人,成功復國,這就是後來佔據大唐北部大片領土的後突厥。一直到了天寶初期的745年,後突厥才被大唐和回紇夾擊而亡。算起來,突厥與大唐之間的征戰也有百年之久。


小寧說古今


縱觀歷史長河,每一個古代帝國強大的原因,一個很重要的點,就在於地形對於農業的影響。雖然青藏高原本身的高海拔地形,相對於中原地區,有著天然的劣勢。但是相比較於其他山地民族,吐蕃人卻也有著自身極大的優勢之處。眾所周知,青藏高原是中國包括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瀾滄江等,諸多大河的發育地。諸多的河流,在青藏高原上衝刷出了大量河谷,並且也形成了諸多湖泊。這些地區在河流的沖刷下,往往周圍有著相對肥沃的土地,尤其是河谷地區,其海拔相對較低,因此農業條件更好。這些地區的農業產量即使無法河中原地區相提並論,但卻足以為吐蕃人提供比其他山地高原民族,所難以獲得的農業基礎。尤其是在當時難得的“中世紀溫暖期”時代,升高的氣溫,使得吐蕃控制下的青藏高原地區,農業產量上升,從而成為吐蕃帝國繁盛的根基

今天西藏地區的河谷農業,東部眾多的河流河谷,為吐蕃人建立帝國,提供了重要的農業基礎。


不過與單純的農耕民族不同的是,吐蕃人同時也有著遊牧的習慣。在《舊唐書·吐蕃傳》中,就記載吐蕃人:“其人或隨畜牧而不常厥居。”這種農耕和遊牧混雜的社會經濟結構,與早期的高句麗人,可以說頗為相似。在這一經濟結構下,不僅保證了吐蕃人能夠依託農業,建立起一系列的城市,同時農業與畜牧業之間相互補正。同時更重要的是,在軍事上,這種二元的經濟結構,可以讓吐蕃人在軍隊建設方面,同時保持著數量可觀的步兵和騎兵,並且吐蕃人的城市,也能夠作為商業和工匠們的聚集地,為吐蕃軍隊提供相對良好的武器裝備。

不過說到吐蕃的軍事優勢,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就是青藏高原高海拔,給吐蕃軍隊帶來的優勢。很多去過西藏的人,可能都會對高原反應並不陌生。高原反應的原理,在於高海拔地區的氣壓,所導致的空氣稀薄,這在阻擋唐朝和阿拉伯帝國的軍隊進入的同時,還給吐蕃的軍隊帶來了一個重要的buff。

長時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體內的血紅蛋白,往往有著更強的血氧飽和能力。因此這可以讓他們在高海拔地區進行正常的生活。而在他們短時間內進入到低海拔區域時,雖然血紅蛋白會根據空氣的變化,相應產生變化。但在完全使用新海拔環境前,擁有更強血氧飽和能力的血紅蛋白,無疑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氧氣,這一效果無疑等於給士兵們打上了一記強力的興奮劑。

不過作為一個強國崛起,除了自身的硬件條件外,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因素,就在於地緣政治和國際力量的變化。雖然吐蕃的君主,可能大多數人所瞭解的,僅僅只有一位松贊干布。在松贊干布時期,雖然吐蕃已經發展壯大,並且開始不斷挑戰唐帝國的權威,但在松贊干布以及之後很長時間,吐蕃的擴張對象,一直是周圍的一些小國和部族勢力。尤其是青海地區的各個羌族部落以及土谷渾,還有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尼婆羅和一些北印度城邦,都遭到了吐蕃的征服,或者是被納為藩屬。這些地區不僅能夠為吐蕃提供更多戰場上的炮灰,同時通過還可以通過當地的商路,從中東和中原地區,獲得各種重要的技術。

所以說,吐蕃強大不是偶然因素,甚至是必然因素!


Y送贊幹部


今天的青藏高原條件艱苦,人口稀少,解放初的西藏,人口只有大約100萬左右。

而在古代,可能自然條件並非如此。相傳,吐蕃的第一任贊普聶赤贊普神勇非凡,一箭射死猛虎,被當地人擁戴為首領的。雍布拉康、欽瓦達則一帶,古代傳說長滿了紅柳。而在今天瓊結、乃東一帶的雅礱河谷,沒有樹林、也沒有老虎,幾百裡的山上光禿禿,溝壑縱橫,只有灌木叢,山下的樹木都是最近栽種的。瓊結藏王墓的那些土堆,默默地訴說著當年吐蕃王朝的輝煌,雍布拉康、欽瓦達則這些當年吐蕃王朝早年的城堡和宮殿現在都已經成了佛寺。

今天的阿里地區,人口稀少,3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0萬, 解放初人口更少,解放軍進藏,阿里一路只有一個騎兵連138人,從新疆于田出發,守住了那大片國土。可是在當時,阿里地區的象雄古國一度國勢強盛,號稱勝兵十萬。象雄國的都城在當惹雍錯附近,海拔將近4800米,遺址尚存,在納木錯附近據說也有。今天的當惹雍錯附近一片荒涼,很難想象當年這裡曾經有過一個強大的王朝。古格王朝也是,今天的札達縣,人口只有1萬,解放初人口最多幾千。

唐朝的時候,吐蕃王朝還屢次出兵西域,武則天時期和唐朝爭奪安西四鎮,也就是今天的塔里木盆地。不論是從阿里翻越喀喇崑崙山脈還是從青海翻越阿爾金山脈去新疆,今天都是道路艱險。吐蕃曾經和唐朝議和的條件是唐朝割讓安西四鎮和西突厥十姓部落的地盤。拉薩的朝廷會對位於今天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地盤(西突厥十姓部落)虎視眈眈,以今天的情況實在難以理解,除了氣候原因,可能後來喀喇崑崙山脈、帕米爾高原一帶還發生過劇烈的地震,道路被徹底毀壞,而中亞一帶古代史料極其匱乏。吐蕃王朝滅亡後過了八百多年,準噶爾人從伊犁遠征拉薩,一路上歷經千辛萬苦,死亡近半,才來到了納木錯邊。

唐朝時期,青藏高原的人口可能比解放初要多很多,而且,從拉薩到中亞的交通也不是現在那麼道路艱險。

吐蕃王朝的自身能力

任何初生的王朝都會有著強大的活力,吐蕃也是,不過吐蕃王朝的活力持續時間之久,在古典王朝中是罕見的,從松贊干布,到朗達瑪被殺後內亂瓦解,吐蕃的強盛時期持續了200年。

在這兩百年中,吐蕃王朝東面和唐朝勝多敗少。滅亡東西突厥和高句麗的唐朝如日中天,可是在吐蕃那裡,大非川、素羅汗山接連慘敗,除了唐玄宗時代一度扭轉戰局,但是安史之亂以後,吐蕃再度反攻,攻陷了河西、隴右、安西、北庭大片地區,一度攻入長安城。到了唐穆宗時期,唐朝和吐蕃議和,承認了吐蕃佔領的大片唐土,直到唐宣宗時期乘著吐蕃內亂才收復。

新、舊《唐書》中,李泌勸說唐德宗結好回鶻、南詔、天竺、大食,以困吐蕃,看上去是一個妙計。但是實際上,吐蕃對於河西隴右的唐土佔領非常穩固。吐蕃除了在東線對唐朝取得優勢以外,在北線,打退了回鶻對河西、北庭的進攻,還一度大破回鶻,深入漠北,前進到離回鶻牙帳只有三天的路程。在西線,吐蕃還控制了拔汗那(今天的費爾干納),在南線,尼泊爾等地都向拉薩稱臣納貢。四面出擊,不落下風。

除了武功以外,其實吐蕃王朝的文治是經常被忽視的。吐蕃王朝的歷史由於流傳相對較少,而且受佛教影響太大,很多事件已經難以還原當時的原貌。

吐蕃王朝起源於藏南的雅礱河谷,其實是以農耕文化為主的,很早就在拉薩、山南一帶開始種植青稞、興修水利。以藏南河谷農耕經濟為主的拉薩朝廷,卻能夠在兩百年的時間裡,對體量相當、遊牧經濟的吐谷渾和象雄、半農半牧的康巴一帶、後來還有河西隴右的漢地、天山北路的突厥部落,有效地發號施令,實施長期穩定的統治,從那裡徵兵征馬徵糧四出征伐,對比一下唐朝對於投降的東突厥部落管理之混亂失敗。拉薩朝廷派遣當地的官員能夠擁有足夠的大的權力,而且對於那些地方大員有足夠的控制,不會發生唐朝安史之亂那樣的大規模叛亂,拉薩朝廷能夠把論欽陵這種飛揚跋扈的地方大員輕易做掉。吐蕃王朝的政治智慧實在是非常高明的。唐朝和吐蕃,儼然是東西朝的態勢。

即使吐蕃王朝後來瓦解崩潰,再也沒有統一,但是吐蕃的功業並沒有消亡。松贊干布被藏傳佛教各大流派作為法王供奉,即使今天的衛藏、康巴、安多三大方言難以交流,但是吐蕃王朝仍然使雪域高原原先不相往來的各個部落的人們都自認藏族。

可能是由於氣候和生態壞境的變遷,那裡再也難以維持一個強大的政權,不然吐蕃王朝可能在一陣戰亂後也能夠像中原十六國大亂以後一樣涅槃重生吧。還有吐蕃的衰落可能也與佛教的傳入有關係。








滴水之悟


通過以下策略,吐蕃王朝不僅在青藏高原地區站穩腳跟,而且把觸角伸展到唐朝中原地區,乃至中亞、南亞等廣大地區,並持續表現出蓬勃的鬥志和旺盛的生命力。


自然環境

從現在考古發掘的距今5000年前的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文化面貌中發現,相對中原地區而言,吐蕃的草原畜牧業比其農業要更為發達,其北部和西部的羌塘高原都是水草豐茂的天然牧場,吐蕃人很早便已經學會飼養犛牛、犏牛、山羊、綿羊、馬以及少量的豬和狗。

∆唐朝吐蕃疆域圖

同時吐蕃王朝時期剛好是中世紀溫暖期, 吐蕃控制下的青藏高原地區,農業產量上升,從而成為吐蕃帝國繁盛的根基。而農業在西藏中部和南部一些自然環境良好的地區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作為吐蕃王朝族群核心的雅隆悉補野部,便是最早興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那裡河流發達、氣候相對溫潤,農業生產傳統悠久。


政治

政治聯姻鞏固統治

吐蕃王朝建立以前和建立初期,往往通過政治聯姻的策略來擴大和鞏固政治同盟,從而使雅隆吐蕃,部落不斷獲得發展和壯大。松贊干布本人即娶過5位王妃。而他的妹妹還下嫁象雄王,後者在為吐蕃刺探情報,最後滅亡象雄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史書記載,達布聶西時期,就從吐谷渾獲得藥物,從突厥獲得法律,從中原地區獲得曆法。

∆松贊干布

吐蕃的公主就曾出嫁高原西北地區的小勃律王、西域的蘇祿王、雲南的南詔王等,通過政治聯姻,實施擴張策略。

強而有力的軍政機構

吐蕃強而有力的軍政機構發揮了功能,使得蕃廷得以從容統轄偌大的征服區域。

在吐蕃王國建立之後,也形成了職官制度,其體制多模擬唐朝的行政官吏制度和規範而建立。吐蕃的最高統治者為“贊普”,他的權力自稱是來自“上天”,即所謂“君權神授”,贊普之下,有大相、副相各一人,也稱為大論、小論;都護一人,稱為悉編掣逋;之後有“內大相”和“外”相,內大相處理宮廷的內部事務,而外相負責與臣屬氏族的關係、對外情報和懲罰性的遠征。

∆吐蕃藏甲現代復原品

另設有司法大臣一名,督導司法事務;岸本一名,負責度支;審計官一名負責簿記,各級官員均有相應的品階和章飾制度,稱之為“告身”制度。

唐代吐蕃在本土共設置有5茹、61千戶,5茹,名次分別為:伍茹、葉茹、約茹、茹拉、孫波茹;其中,“孫波茹”為被吐蕃征服的蘇毗和漢人編成,共11個千戶,分佈方位處於吐蕃與唐朝之間;其餘每茹各領10個千戶,加上羊同的10個千戶,共有61個千戶。而被吐蕃征服的羊同,藏文文獻稱“象雄”,10個千戶駐防於吐蕃與突厥、蘇毗之間。

據守牡區,窺視農區

吐蕃在控制青藏高原地區後,長期以農牧分界地區作為唐蕃分界線,控制牧區,發揮自身長處,保持優勢戰略地位,使唐朝久用軍力而不能有所作為,處於兩難境地,所謂“近討則徒損兵威,深入則未傾巢穴”。

∆吐蕃人

吐蕃王朝把據守牧區,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諸因素,上升到政治策略的高度,始終保持便於操控的態勢,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各個方面的損失。

同時,不斷窺視唐朝控制下的農區,使對土地極度依賴的農民無法從事生產,或者莊稼無所收穫,直接動搖唐朝在西部統治地區的經濟根基。


軍事

全民皆兵

吐蕃軍隊從吐蕃時期的文獻來看,實行的是一種將軍事、行政和生產三位一體化的體制,即將其分為五“茹”,與吐蕃領土的劃分形成一體,軍隊平時分散,戰時集中,駐紮在各地,每茹設有軍事長官“茹本”,通常是由當地最大的氏族貴族擔任此職。

茹下設“東岱“,意為千戶或“千人之隊”,每一茹下可分為十個東岱,其長官稱為“東本”,意即“千夫之長”。吐蕃是一個軍事組織社會,成年男人平時耕作,戰時出征,全民皆兵。

∆吐蕃重騎兵

吐蕃軍隊的精銳之師是騎兵,考古發現的吐蕃馬具與唐朝和波斯薩珊朝相似,表明其具有與東西方騎兵裝備不相上下的先進水平。

敦煌吐蕃統治時期的石窟壁畫和塑像中有身穿吐蕃式樣鎧甲的武士和天王形象,反映出當時吐蕃戰士身穿堅固的鐵甲,手執鋒利的兵器,在吐蕃開疆拓土的征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善用騎兵

吐蕃軍隊大多為騎兵,來往迅速,殺傷力巨大。而且吐蕃騎兵使用的馬匹適合高原氣候和地理環境,這和唐朝軍隊以步兵為主,以及使用來自北方地區和西域地區戰馬未必習慣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環境的情況,形成反差。

∆吐蕃武士

為了實施其擴張計劃,吐蕃極為重視搶佔戰略要地,吐蕃與唐朝爭奪大小勃律、爭奪南詔等地,都是重要舉措,而吐蕃趁唐朝尚未認清其擴展目標,以及尚未對青海地區的戰略意義給予足夠重視之機,相繼吞併白蘭、党項、蘇毗和吐谷渾等部。


經濟

經濟掠奪

吐蕃軍隊每有戰事,不帶資糧,以虜獲為軍備;平時也多通過掠奪來獲得財富,加強經濟基礎,如瓜州之戰。吐蕃與唐朝通過高原絲綢之路進行的全方位貿易,在很大程度上補充了吐蕃的經濟。被吐蕃征服的青藏高原地區及其相鄰地區的屬部,都要向吐蕃佔領者交納賦稅。

∆巔峰時期的吐蕃和其控制的地區

在發動戰爭的過程中,吐蕃的軍隊常常把破壞對方的經濟基礎作為重要手段,如在對唐朝的作戰中,經常採取“踐踏莊稼”、夷毀房屋的措施。

吐蕃多乘秋高馬肥的時候,出兵進擾唐朝邊地,使得唐朝不得不相應地採取“防秋”的對策,“防秋”既是對吐蕃秋季進攻的防禦,也是對秋收莊稼的一種保護策略。唐朝很多藩鎮和很大一部分兵力都被迫加入到“防秋”的行列。

發展農牧業

吐蕃通過發展畜牧業,在滿足廣大百姓生活需要的同時,也為強大騎兵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吐蕃佔領青海地區後,白蘭、蘇毗、党項、吐谷渾等部的牧業經濟成為吐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吐蕃還借金城公主“ 湯沐” 地的名義從唐朝獲得黃河九曲,進一步增強了畜牧業經濟的實力,並以此為前沿陣地,威脅唐朝的西部邊地。

∆青藏高原

與吐蕃對唐朝農業地區的秋收成果的掠奪不同,進入吐蕃牧區,唐朝軍隊無法從土地上得到什麼虜獲物, 也不能造成較大的破壞。


外交

聯弱抗強

吐蕃在外交上採取了聯弱抗強的策略,除了聯合青藏高原地區的各部落和族群,對外還聯合西域的蘇祿、葛邏祿,甚至回繪等部,在東邊則聯合一度割據雲南等地的南詔政權,乃至中亞的大食帝國,來對抗唐朝。

∆西和吐蕃

而當大食帝國勢力強盛,影響中亞政局時,吐蕃則聯合西域突厥諸部阻止大食勢力東進。

遠交近攻

在統一本部時期,吐蕃與高原周鄰地區政權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吞併白蘭、蘇毗、党項等部時,也極力和唐朝建立聯姻關係,保持使者往來。

∆安西與北庭

等到吞併吐谷渾,直接威脅到唐朝的邊地,與唐朝發生衝突後,才開始改變策略,後來與大食聯合以對抗唐朝,也有遠交近攻的成分。

分化瓦解

以對唐朝為例,既包括瓦解唐朝和周邊部落關係,又包括離間唐朝廷與將領,以及各個將領之間的關係。吐蕃在和唐朝爭奪南詔、西山八國、党項、吐谷渾、大小勃律和西域諸部的過程中,頻繁使用分化瓦解策略,使許多原來歸屬唐朝的部落和政權,轉歸吐蕃治下,動搖了唐朝在該地的統治。

一些部落為了保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也在唐朝和吐蕃之間左右逢源,西山八國即是典型代表。對於唐朝的前線邊將,吐蕃也採取分化政策,製造矛盾,增加唐朝邊將內部的矛盾,其中很成功的一次是尚結贊分化李晨、馬隧、渾城的事例。


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之後,吐蕃乘機攻佔唐河西數州之地,從763年以後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和塔里木盆地,勢力一度延伸到中亞、克什米爾和北印度,以及通過今阿富汗到達伊朗的通道,整個西北地區大致以甘肅的河西走廊到新疆的天山一線為界,以南的地區和民族均歸吐蕃的統治,並一直延續到9 世紀中葉”。


大局大曆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繁榮、科技發達、名將輩出的鼎盛時期,不管文治還是武功那都是全球數一數二,萬國來朝,太宗李世民還被尊為天可汗,可見唐朝在當時的國際地位有多高,當然地位是由實力決定了,唐朝的實力那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吐蕃卻始終是大唐絞盡腦汁也無法根除的一個邊境隱患,終唐一朝也未能將其徹底消滅,雖然有過數次的會盟、和親,但此國回頭便忘得一乾二淨,而且屢屢挑釁。

吐蕃是7世紀到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位於現在的青藏高原,唐朝鼎盛的時候正好趕上了吐蕃最有活力的時期,國力昌盛,猛將如雲,兵源充足,該地金屬礦藏豐富,吐蕃人又掌握了冷鍛甲,因此擁有了大量的重騎兵,重步兵,在武器裝備上完全碾壓唐軍,加之民風彪悍,致使其軍隊戰鬥力很強,而且青藏高原氣候條件特殊,唐軍適應不了,即使攻入吐蕃,軍隊無法適應,交通運輸不便,後勤補給無法跟上,孤軍深入也很容易造成失敗。總而言之軍事實力都在伯仲之間不好攻打,或者說即使打進去了也消耗太大,得不償失。

雖然唐朝沒能滅掉吐蕃,但是這個冤家和唐朝一樣皆亡於內部矛盾,841年赤祖德贊被反對佛教的大臣暗殺,其兄朗達瑪被扶上王位。朗達瑪代表著反對佛教傳播的勢力,843年他下令禁止佛教,殺害僧人首領,強迫僧人還俗,關閉寺院,毀壞佛像、佛經,史稱“朗達瑪滅佛”。 846年朗達瑪被僧人拉隆貝吉雲丹射死。達瑪的兩個兒子在父親死後又為爭奪王位爆發內戰,掌握軍權的將領也隨即發生混戰,內亂長達二十多年。869年統治集團的混亂又引起了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亂,877年起義軍挖掘贊普王陵,逐殺王室和貴族,吐蕃王朝徹底崩潰,西藏二百多年的統一局面至此終結,後來的西藏分裂成了許多部落和土邦,直到大宋統一中原,吐蕃也還是一盤散沙。最後元朝通過軍事威嚇和精神懷柔的政策將其納入了大元的版圖。



藏劍山莊902


如果比國力以及軍事總體實力,唐朝強於吐蕃,唐太宗時代,文成公主和親前兩國曾有過軍事較量,吐蕃以失敗告終,最終與唐講和。但到安史之亂後,唐國力日衰,吐蕃就軍力則強於唐,併吞並河西走廊,切斷唐與西域的道路。唐朝對吐蕃的扶持,還有當時的氣候因素。 吐蕃的強盛,得益於周邊文明農業技術的輸入。農業的開發使得青藏高原能夠支撐大量人口,從而依託農業區整合了牧區,形成了吐蕃帝國。 而吐蕃衰落的原因也是農業,可謂成也農業,敗也農業。吐蕃的衰落跟希臘地區一次興起之後萬古沉淪的原因一樣。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半世晨曉的唯美


如果比國力以及軍事總體實力,唐朝強於吐蕃,唐太宗時代,文成公主和親前兩國曾有過軍事較量,吐蕃以失敗告終,最終與唐講和。但到安史之亂後,唐國力日衰,吐蕃就軍力則強於唐,併吞並河西走廊,切斷唐與西域的道路。

唐朝對吐蕃的扶持,還有當時的氣候因素。

吐蕃的強盛,得益於周邊文明農業技術的輸入。農業的開發使得青藏高原能夠支撐大量人口,從而依託農業區整合了牧區,形成了吐蕃帝國。

而吐蕃衰落的原因也是農業,可謂成也農業,敗也農業。吐蕃的衰落跟希臘地區一次興起之後萬古沉淪的原因一樣。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第一,唐朝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唐太宗。

第二,唐朝之所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一是唐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正確處理好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是統治者鞏固統治必須應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二是唐朝國力強盛,增強了統治者的自信心,為唐朝統治者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以靈活多樣著稱。唐統治者在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時,能從各少數民族的實際出發實行不同的開明政策。

第四,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強了與周邊少數民族與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促進了少數民族封建化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及民族融合。唐時,邊疆各地發展很快,各族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共同創造了大唐盛世。

唐朝對外政策的特點:

全面的開放與廣泛的交流



歷史文化廳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權,自囊日論贊至朗達瑪延續兩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松贊干布被認為是實際立國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統一下凝聚成強大勢力,逐漸走出封閉的內陸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會第一次出現勃勃生機。原本各自為政、分散孤立發展的局面被改變,通過制度、法律、驛站等建設,各個小邦政權和部落聯盟得到整合。由於內部人口流動,社會交往面擴大,推動了藏地語言及整個文化層面上的相互溝通,實現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與壯大。

吐蕃社會生產以農牧業為主。農作物有青稞、小麥、蕎麥等;牲畜有犛牛、馬、駝、羊等;手工業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吐蕃時期的碑銘、木簡、文書、經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會和歷史的寶貴資料。吐蕃王朝崩潰後,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漢文史籍仍泛稱青藏高原及當地人民為“吐蕃”或“西蕃”。


月夜羽夕


唐朝時期不僅我們自己國力強盛,與唐相鄰的國家和部落都是相當的強盛,那與大唐當時的國力和當時的對外政策有關。

第一,唐朝統治者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唐太宗。

第二,唐朝之所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一是唐朝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正確處理好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是統治者鞏固統治必須應對的一個重要問題。二是唐朝國力強盛,增強了統治者的自信心,為唐朝統治者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奠定了物質基礎。

第三,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以靈活多樣著稱。唐統治者在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時,能從各少數民族的實際出發實行不同的開明政策。

第四,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大大加強了與周邊少數民族與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繫,促進了少數民族封建化和邊疆地區的開發及民族融合。唐時,邊疆各地發展很快,各族都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傑出貢獻,共同創造了大唐盛世。

唐朝對外政策的特點:

全面的開放與廣泛的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