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但你需要自己去搞清楚


最了不起的提醒者,並不是外在的任何人,而是你自己內在的聲音。

痛苦來自你對一件事的批判。去掉批判,痛苦便消失了。

你的答案就在你內心。

——《與神對話》


人生中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但你需要自己去搞清楚


本文據9月7日財能訓練營(第二期)現場內容整理

攝影:張旻 李小白

來源:財大咖(ID:caidaka2019)


CFO,被稱為遊走在刀尖上的一個群體。


是企業的一分子,也是企業的旁觀者。作為企業前線預警危機的戰士,CFO被數據所包圍,職業本身需要的嚴謹甚至嚴苛,無形中將焦慮的情緒傳導到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在職業生涯發展而焦慮,為任務與業績焦慮,為自己與工作夥伴之間的關係而焦慮,為自己和父母家人的健康而焦慮,為子女教育而焦慮,為自己接踵而來的目標讓行動不再從容而焦慮......怎麼辦?


9月7日,財能書院邀請了生命科學家、生命教練導師、財能書院顧問唐捷老師擔任第二期“財能訓練營”的總教練,為CFO們上了別開生面的一堂課,帶領大家破局思維,告訴大家“與焦慮共處”的秘密。


人生中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但你需要自己去搞清楚

焦慮,因為“不滿意”



人為什麼會焦慮?為什麼會抑鬱?其實都是因為對自己不滿意。很多人的忙碌是在逃避,當他面臨內心的空洞時,就抑鬱了。


我們的首要目標不是與焦慮共生,而是對抗焦慮。


想要對抗焦慮,首先收集焦慮,明白自己為什麼而焦慮。


唐捷老師分享了一條幸福公式:

H=(Wanting what you get)/(Getting what you want)


分母是“你要的東西你在追求”,分子是“追求你要的東西”。下面是慾望,上面是感恩,慾望越低,幸福指數越高,越感恩,幸福指數越高。


他舉例說,每個人出生時的狀態,既不是幸福,也不是快樂,而是喜悅,這是生命帶來的沒有理由的東西,當你喜悅的時候,不會刻意追求什麼。“在追求快樂過程中,你的多巴胺啟動了,你的焦慮隨之自動啟動了。”

人生中只有沒做過的事會讓我們遺憾。做了不完整的事情,也會遺憾。如果做的事情違背本心,就不止會遺憾,還會困惑,焦慮,懷疑自我。

唐捷老師建議大家盡力去追隨內心真正喜歡和感興趣的事情,從而達到外在與內在的和諧與平衡。


大部分人對人生意義的設定是,認為你有一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如果你做的都是你想做的事情,就不需要努力,奮鬥,而只需要享受這個過程。"

人生中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但你需要自己去搞清楚


與父母相處:聽話,不是孝順


與父母的關係如何處理,是每個人終其一生的重要功課,困惑的人不在少數。中國人自古以來有種說法:順即是孝。想要父母滿意,就必須聽話。但現實中很多家庭中由此而產生的矛盾數不勝數。現場的CFO紛紛提出了自己面對這個課題時的困惑。唐捷老師對每個人的提問都做了回答與梳理。

唐捷老師舉了自己的例子來分析“孝順”這個話題,他說,“聽話”這個概念是違揹人性的,自由意識才是符合人性的。“聽話”不是孝順的表現,用你的狀態影響父母的情緒才是孝順的表現。


父母現在還習慣性地管你的事情,說明你的青春期叛逆沒有完成,你的叛逆不完整,你還不夠獨立,所以父母的情緒會影響你的情緒。人的獨立過程在十八歲之前就應該完成——這對你好,對父母也好。


管得太多,這也是家庭成員之間界限不清所造成的。


想要不為父母焦慮,你要把和父母之間的“藕斷絲連”切斷。他們生氣,你不生氣,你就能緩解他們的生氣;他們焦慮,你不焦慮,你就能緩解他們的焦慮。一味地滿足父母,他們就會有新的要求,想讓父母晚年快樂,就讓他們管好自己就好了。慢慢他們就不生氣了。


人們需要他人對自己的付出提出感謝。要讓父母有價值感,要感謝他們的付出,父母“管閒事”的時候,承擔了很多他不該承擔的任務,其實沒有獲得價值感,因為他們需要的是你的感謝。


此外,還要讓父母有地方傾訴。


人生中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但你需要自己去搞清楚


與子女相處:孩子的選擇,他自己負責


熱播劇《小歡喜》中的幾個家庭,父母都很愛子女,卻總因為愛的方式不對而遭遇子女的反叛,演繹著各自不同卻又有共性的故事。掌控欲極強的英子媽媽宋倩,滿心的“媽媽都是想為你好”,卻不關心女兒自己想要什麼,逼得女兒自殺。難怪有人說,這種媽媽最讓人絕望。


為人子女,而後為人父母,上一代的難題重現在自己與下一代之間。這彷彿是一個輪迴。唐捷教授對大家關心的如何教育子女,如何促進親子關係的話題,也展開了一系列提問,並針對大家的問題給出他的答案。


負責任=選擇+後果。


對於孩子,他的選擇,他負責,不是他的選擇,他可以不負責。


孩子的直覺會幫助他找到最適合他的道路,但他未必能說出理由。大人不知道孩子最大的恐懼是什麼,最強的優勢是什麼,不要假裝知道。

學習的動力從哪裡來?一是興趣,二是社交,三是成就感。學習本來是很有趣的東西,因為有趣才會有人發展它。真正的學習方法是提問,帶著問題去學習,不斷追著問題,就會學得非常好。社交動力怎麼說?人一旦想爭第一,就沒有朋友了。獲得成就感也是學習的樂趣,如果孩子考不好你就打一頓,你就打消了他獲得成就感的慾望。其實,學習不好是因為父母沒有把對學習的興趣灌輸給孩子。


該當父親的時候你做了老師,該當母親的時候你做了教練,父母的角色都缺位了,就有了心理學理論解釋的空間——所以有心理學者說,“都是原生家庭的錯”。


做家長的要分清,什麼是自己的事情,什麼是孩子的事情,什麼是老天的事情

。給他一個方向,愛他,給他一個做好人的動力。只要你對孩子沒有期待,孩子會不斷給你驚喜。如果你想做一個稱職的父親或母親,第一條:Do no harm(不要造成傷害)。跟著孩子的興趣走是最安全的,壓制興趣反而是最危險的。實驗證明,他人的態度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正向的態度會激發正向的行為,負面的態度也會激發負面的行為。“順著走”這件事情並不困難,但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定力,要從孩子的最強優勢特質入手因勢利導。


愛有五種語言:讚美、服務、高品質的時間、禮物、身體的接觸。 要找到孩子接受哪一種,同樣可以找到配偶接受哪一種。如果投其所好,專注地給一個,其實不需要花太多時間,高效而省力。另外,凡是不希望別人給他的感受,一定要給足了。


人生中只有一件事情最重要,​但你需要自己去搞清楚


如果人生中只追求一件事,你追求什麼?


交流進行到下半場,唐捷老師提問:如果工作中只能追求一件事,或者說人生中只能追求一件事,你追求什麼?當你有矛盾,有衝突,有焦慮的時候,你看的是什麼?安全感?自尊?你需要知道這件事情你焦慮的原因是什麼?


焦慮是一種長期的、低烈度的恐懼。你的恐懼一定是某一項需求被威脅到了。你的情緒背後是需求,你要知道自己求的是什麼。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降低預期。


唐捷老師與大家交流過程中,金句不斷,分享兩條給大家:


1. 如果你能夠接納你所有選擇的後果,你是可以不焦慮的。只有你無法承受選擇之後的後果,你才會焦慮。可是,如果選擇帶來的後果是你不能承受的,那這壓根就不該是你的遊戲。


2. 沒有“跌倒再爬起來”,失敗只是一個“排除”的過程,只是成功的一個步驟。


最後,唐捷老師對他所表達的內容作了總結,其中有滿滿的忠告與建議。


當你做一件事情總也不滿意,有人會說你的慾望太強,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不是因為“缺乏”,慾望的來源是需求,慾望背後是需求,當慾望比需求更接近於行動,如果行動能夠很好地滿足需求,慾望就可以減輕。如果你的行動不能很好地滿足,或者部分滿足你的慾望,即使你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行動並不會滿足你真正的需求。慾望就會變成一個問題。我的建議是,不要把對配偶的愛轉移到孩子身上,也不要把職場當作尋求滿足的地方,你要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


最好的方式,是關注當下



這是一場沒有PPT,沒有教案的課堂,確切的說,是一場進行在導師與學院相互提問的互動。話題在一個個問題中延展開,深入,往復,最終回到每一個人的自我審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