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 80後進入人生下半場

今天全國默哀,作為80後,已經到了不惑之年,感觸更為深刻。經歷過饑荒、幹過農活,獨自進城,輾轉安家,見證了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在多災多難中,80後愈發堅強,日益成為當下中國的中堅力量。

經歷了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  80後進入人生下半場

80後漸成記憶

還記得10多年前,有人預言80後是垮掉的一代。因為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時,計算機革命剛剛開始,沉迷遊戲、迷戀上網,80後屢屢被人唾棄。可是命運多舛,當災難來臨時,80後逐漸成熟。

03年非典時,正值大二,學校封閉,當時沒有電視,對外界所知甚少。但是緊張的氣氛依然遍佈校園。還記得每天早上最重要的事情是去“灌藥。”

寢室的兄弟們拿著一根長竹竿,掛上7個暖壺,到食堂灌藥。

當時為了提高學生免疫力,學校每天都熬製中藥,熬好藥後,分發給學生。

每個早上都來上一碗,跟喝水一樣。

高校生活是人生最美好的時光。

吃飯、打球、上課,封閉的幾個月中,沒有煩悶,反而因為人為的焦躁,加深了對生活的理解。

封閉期間,一直有人傳有地震。一天晚上,不知哪個搗蛋的學生,半夜在宿舍玩鉛球。咚咚的聲音驚醒了其他熟睡的同學。

“地震了”不知誰叫一聲。

年輕力壯的學生光著膀子忽的就蜂擁到宿舍門口。晚上宿舍的玻璃大門是鎖著的,宿管員一看蜂擁而來的學生,嚇的不敢到門口去。宿舍旁放著一張出入登記的桌子,被恐懼籠罩的學生一起搬著桌子衝開了大門。

玻璃大門衝開了,玻璃碎了一地!

後面的學生推著前面的學生撲過去,一路都是血。

到宿舍樓門前一看,竟然還有學生跳樓。操場上站了一萬多名學生,穿衣服的很少,還有人反應遲鈍,發現宿舍沒人,裸著身子直接衝到了操場。

更絕的是女生宿舍的走道有一扇封死的玻璃門,不知是哪個女生何種勇氣,硬是撞出來S型。

災難來的時候才知道人的能量如此無窮。

經歷了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  80後進入人生下半場

非典記憶

17年前,80後大都在校,只是遊走在非典災難的邊沿,還是被照顧者。但是五年後,走上崗位的80後,在汶川地震時,就開始走上抗擊汶川地震的戰場。

2008年5月12日,中午正在加班打印稿子,忽然感覺身體向一側傾斜,頭有種暈暈的感覺,還以為自己突發疾病,在有人說地震時,才明白怎麼回事。

因為有了上學時遭遇假地震的經歷,再次遭遇哪怕是真地震時,也沒有那麼慌亂。因為自己清醒的知道,如果真的地震,即使跑的再快也是沒有用的。

單位反應很快,應該是組織了全國第一場捐款晚會,同事跟隨空軍去了汶川。雖然個人能力有限,只是負責日常的抗震節目,但是看到衝在抗震一線的人大多都是同齡人。

那時,80後大多都在28歲以下,大學畢業,很多沒有成家,一腔熱血。只是能體會到災難帶來的毀壞,難以體會家庭的重擔。

可以徹夜不睡的加班,可以觸景生情乃至流淚,可以幻想未來如有災難,自己可以扮演救世主的角色。

經歷了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  80後進入人生下半場

汶川地震

年輕就有資本,汶川地震時無論如何都體會不到的。12年後,當新冠肺炎來臨時,才真切的體會到了年輕的好,可惜已經不再擁有。

2019年年底,在關注央視新聞時,看到冠狀病毒,就敏感的意識到可能這是一場災難,提醒遠在武漢的同學注意,只是不知道這場災難如此兇猛。

過年老家封路時,像逃難一樣返回工作的城市。上有老,小有小,回到所在的城市後發現,能找到廉價的口罩已經是相當有能力了。封門閉戶,可以不工作,但是不能不生活。

80後是家庭的支柱,也是國家的中堅。支援武漢的醫療隊中80後是先鋒,90後是主力,00後也開始出現。忽然覺得80後真的到了沒有老可啃的年紀,早上一睜眼,周邊有好多張嘴需要自己養活。

有時候感覺好難,80後的青春就是在災難的衝擊中挺過來的。

有時候感覺好幸運,能夠衝進人生的下半場已經相當不容易了。畢竟還有人沒有衝進人生的下半場,就和這個世界說再見了。

一個人時,想到這些,可能會渾身出冷汗,也慢慢的開始意識到時間開始不夠用了。

一天就像飛一樣,感覺沒有幹什麼過去了。

每每看武漢的新聞,發現裡面有很多80後元素,逝去的李文亮醫生,科研團隊的骨幹力量,卡點的志願者,包括復工復產的工人和老闆。

在災難面前,80後都在充當著重要角色。

經歷了非典汶川地震新冠肺炎  80後進入人生下半場

哀悼日中的醫護和患者

哀悼日哀悼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犧牲的烈士和逝去的同胞,也在自我警醒,人生的下半場已經開始,80後雖然遭遇的災難很多,但是在這個可以拼搏的時代,只要你想幹,就有舞臺。

不想毫無意義的活著,繼續把自己打造成對別人有用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