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是指以

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的“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一帶;廣義上的“中原”則包括河南省大部分地區,以及周邊的蘇皖北部、山東西部、河北南部、山西南部等在內的黃河中下游地區(此為近代國人認知中的“中原”概念,其範圍與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中原經濟區範圍大致相合)。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在中華文明肇始時期,中原地區尤其是河洛一帶處於黃河中游和下游的交接之地,這裡因夏商周三代奠基,而被稱作“土中”、“地中”或“天下之中”;《尚書·禹貢》將天下分為“

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稱中州,又稱“中原”。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亦是華夏先民的世居之地。中原地區作為一個地理概念,它的提出和最終被人們認可、接受,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中原”一詞由過去沒有特殊意義的“原野”之意,轉向了專指黃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區。大約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開始出現作為地理意義上的概念但是此時只是零星的出現。經過兩漢時期的發展,“中原”一詞開始較多指中原地區。到了六朝時期“中原”一詞已經成為一個特有的地理名詞,專指黃河中下游地區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後世,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展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在風水上,崑崙山為“萬山之祖、龍脈之源”,是龍中的祖龍(根龍);至於我國的山勢“龍脈”走向,風水大家們則有以下看法:

崑崙的東南支流佈於中國,中國龍脈有三支,分為北龍、中龍、南龍。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左支環陰山賀蘭,入山西起太行,渡海而止,為北龍。北龍西起崑崙山,向北延伸經祁連山 ——賀蘭山——陰山——轉向大興安嶺山脈與長白山脈,長白山延伸至朝鮮的白頭山從而入海;同時,北龍沿黃河經過青海、甘肅、山西、河北、東三省等北部地區,延伸至朝鮮半島而止(另雲,北龍不應到朝鮮便終結,它相接於朝鮮的白頭山;也就是朝鮮的龍脈發於白頭山,但並未停止,只是隱入了海中,最後連接了日本列島)。

北京、天津等城市處於北龍之上。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中支循西蕃入趨岷山,沿岷江左右,出右江者敘州而止;江左者北去,趨關中,脈系大散闕;左渭右漢為終南太華。下泰嶽起高山,右轉荊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為中龍。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右支出吐番以西,下麗江,趨雲南,繞沾益、貴州關索,而東去沉陵。分其一由武關出湘江,西至武陵止。又分其一由桂林海陽山過九疑衡山,出湘江東趨匡廬止。又分其一支過庚嶺,渡草坪,去黃山天日三吳止。過庾嶺者又分仙霞關,至閩止;分衢為大拌山,右下括蒼,左為天台四明,渡海而止,總為南龍也。

至於關中秦嶺中原山脈走向,在風水上則都屬於中龍龍身

風水上的中龍起於西北崑崙,沿巴顏喀拉山而趨過岷山,東趨關中秦嶺終於南太華,而進入中原。下泰嶽起高山,右轉

荊山(大別山),抱淮水,左落平原,起泰山入海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若單獨列舉中原山脈,則又有不同,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以八百里“伏牛山

”為其根本。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穿流而過,上游兩岸山丘起伏,水系發育,支流眾多;中游地勢平緩.多湖泊窪地;下游地勢低窪,大小湖泊星羅棋佈,水網交錯,渠道縱橫。黃河、長江兩條大河從龍脈兩側流向中原大地,綿延曲折,氣象萬千,形成“山環水抱”之勢。淮河水系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地區因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地處中國中部,承東啟西,古稱天地之中,因此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中原地區背依崑崙山——秦嶺山系,伏牛山位於中國河南省西北部,東西綿延八百餘里,大致呈西北— 東南走向。長200餘公里,寬約40~70公里,形如臥牛,故稱伏牛山,它構成了黃河、淮河和長江三大水系的重要分水嶺。在龍脈風水上,伏牛山西接秦嶺而入河南,發脈(高出立極)秦嶺入河南段和北面崤山為其龍尾熊耳山、伏牛山和外方山為其龍身出脈(脈氣止盡)嵩山山脈為其龍頭洛陽至開封一帶因龍氣匯聚而人文薈萃,更是理想中的建都之地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由此孕育出了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中原地區因此成為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自中華文明肇始到北宋之時,中原地區一直都是中國文化的中心位置;以河南為代表的中原文化,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源頭核心組成部分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縱橫家等思想發源於此,河洛文化、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三商文化、禮儀文化、聖賢文化、詩詞文化、武術文化、戲曲文化

等中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歷史上中原名人謂燦若星河,活躍在各個領域中,為中國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後世乃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的美譽。

中原地區的龍脈走向

《史記》

《括地誌》

《新唐書》

《雞肋編》

《朱子語類》

《全唐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