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剛:太極拳(二)

以柔克剛:太極拳(二)

二、楊氏太極拳

楊式太極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楊碌禪(1799-1872)及其子楊健侯(1839-1917)、其孫楊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陳式老架太極拳的基礎上發展創編的。現在重點分佈在上海、北京、四川、西安、河北、廣東、海南及海外八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楊氏太極拳發源於永年縣廣府古城,為清道光年間楊露禪所創,永年縣也被尊為“太極聖地”。楊露禪及其祖孫三代經過苦心鑽研,悟得各路拳術精髓,對太極、八卦等健身技藝有了深刻理解,在陳氏老架的基礎上創編出一百零八式楊氏太極拳。

楊福魁,字露蟬,河北永年縣人。年少從師陳長興,約1850年返回永年縣以授拳為生。傳其子楊班侯、楊健侯。楊健侯又傳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經過楊氏祖孫三代人的努力,在陳長興的太極拳基礎上逐漸演變為楊式太極拳。

楊兆清,字澄甫,幼承家學,歷經數年寒暑苦功,終於成為太極拳的一代宗師,成為楊式太極拳(大架)的創始人之一。楊澄甫從學者眾多,其著名的弟子有崔毅士、牛春明、李雅軒、傅鍾文、董英傑、鄭曼青、王旭東、閆月川等。其中,崔毅士得其真傳,是楊式太極拳第四代正宗傳人。

崔立志(1892-1970),字毅士,河北省任縣人。崔毅士自幼酷愛武術,1909年慕名進京拜楊澄甫為師,精心悉拳,潛心練功,深得楊師器重,得其真髓。在數十年的練功及授拳研修過程中,崔先生不僅完全繼承了楊師當年授拳時“以明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守規矩”的作風,還不斷地對楊式太極拳進行改造,並將其發揚光大,成為此派楊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

永年楊氏太極拳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太極拳套路,主要包括大架、中架、小架、快架、三十二短打等;二是楊氏太極拳器械,主要包括太極劍、太極刀、太極十三杆等。

楊式太極拳拳架舒展簡潔,結構嚴謹,身法中正,動作和順,輕靈沉著兼而有之;練法上由松入柔,剛柔相濟,形成獨特的風格。由於楊式太極拳姿勢開展,平正樸實,練法簡易,因此它深受廣大群眾熱愛,開展得最為廣泛。

楊式太極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學者可根據不同年齡、性別、體力條件,以及不同的要求,採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適當調整運動量。因此,它比較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人來練習,是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太極拳流派。

楊式太極拳有不同類型的打法,其特點也各有千秋,這是歷史發展形成的。從楊露蟬出生到楊澄甫去世的這段時間是137年,從楊祿禪成拳開始算,可以說這三代九人100多年間將太極拳由鄉下帶到京城,由民間影響到社會各階層,其創天下,打天下,傳天下,飽經滄桑。

楊式太極拳拳架也是一個不斷錘鍊,不斷豐富,不斷演化的過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師又有各自的門生高足再研再傳,楊式太極拳多樣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長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比如從楊式拳中派生出來的吳式拳、孫式拳、李式拳,還有國家派楊式太極拳,等等。

永年楊氏太極拳展示了人體文化的藝術性,有益於增強人民體質。習練者按其要求秉持講義重德的中華傳統武術精神,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有積極的作用。

以柔克剛:太極拳(二)

近50年是楊式太極拳發展最為迅速的一個時期。但是,在快速的普及推廣中,出現了許多練習者只重視粗略的拳架形式,而忽視了要領及用意運氣,使得真正的楊式太極拳被淡忘,甚至出現了大量的把太極拳練成“太極操”的現象。為此,當前太極拳運動面臨著從普及到提高的階段,太極拳愛好者練拳不能總停留在形式上,要強調用意運氣,逐步做到形神俱備。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楊式太極拳的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