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刚:太极拳(二)

以柔克刚:太极拳(二)

二、杨氏太极拳

杨式太极拳是由河北永年人杨碌禅(1799-1872)及其子杨健侯(1839-1917)、其孙杨澄甫(1883-1936)等人在陈式老架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创编的。现在重点分布在上海、北京、四川、西安、河北、广东、海南及海外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杨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县广府古城,为清道光年间杨露禅所创,永年县也被尊为“太极圣地”。杨露禅及其祖孙三代经过苦心钻研,悟得各路拳术精髓,对太极、八卦等健身技艺有了深刻理解,在陈氏老架的基础上创编出一百零八式杨氏太极拳。

杨福魁,字露蝉,河北永年县人。年少从师陈长兴,约1850年返回永年县以授拳为生。传其子杨班侯、杨健侯。杨健侯又传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经过杨氏祖孙三代人的努力,在陈长兴的太极拳基础上逐渐演变为杨式太极拳。

杨兆清,字澄甫,幼承家学,历经数年寒暑苦功,终于成为太极拳的一代宗师,成为杨式太极拳(大架)的创始人之一。杨澄甫从学者众多,其著名的弟子有崔毅士、牛春明、李雅轩、傅钟文、董英杰、郑曼青、王旭东、闫月川等。其中,崔毅士得其真传,是杨式太极拳第四代正宗传人。

崔立志(1892-1970),字毅士,河北省任县人。崔毅士自幼酷爱武术,1909年慕名进京拜杨澄甫为师,精心悉拳,潜心练功,深得杨师器重,得其真髓。在数十年的练功及授拳研修过程中,崔先生不仅完全继承了杨师当年授拳时“以明规矩而守规矩,脱规矩而守规矩”的作风,还不断地对杨式太极拳进行改造,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此派杨式太极拳的代表人物。

永年杨氏太极拳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太极拳套路,主要包括大架、中架、小架、快架、三十二短打等;二是杨氏太极拳器械,主要包括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十三杆等。

杨式太极拳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由于杨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它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杨式太极拳的拳架有高、中、低之分,初学者可根据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以及不同的要求,采用高低不同的拳架适当调整运动量。因此,它比较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来练习,是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太极拳流派。

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从杨露蝉出生到杨澄甫去世的这段时间是137年,从杨禄禅成拳开始算,可以说这三代九人100多年间将太极拳由乡下带到京城,由民间影响到社会各阶层,其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饱经沧桑。

杨式太极拳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比如有快打的,有慢打的,长的,短的,大的,小的,低的,高的;有形成班侯拳的,健侯拳的,少侯拳的,也有的各成一家。比如从杨式拳中派生出来的吴式拳、孙式拳、李式拳,还有国家派杨式太极拳,等等。

永年杨氏太极拳展示了人体文化的艺术性,有益于增强人民体质。习练者按其要求秉持讲义重德的中华传统武术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以柔克刚:太极拳(二)

近50年是杨式太极拳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时期。但是,在快速的普及推广中,出现了许多练习者只重视粗略的拳架形式,而忽视了要领及用意运气,使得真正的杨式太极拳被淡忘,甚至出现了大量的把太极拳练成“太极操”的现象。为此,当前太极拳运动面临着从普及到提高的阶段,太极拳爱好者练拳不能总停留在形式上,要强调用意运气,逐步做到形神俱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杨式太极拳的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