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每當和別人提到我來自鐵嶺時,對方總少不了兩句調侃的話:“呦,大城市來的呀!”“那你肯定見過趙本山吧?”

被調侃的次數多了就學乖了,等再被問到家鄉時,我便回答:我來自昌圖。

昌圖?那是什麼地方?

一馬平川,最豐饒的平原

綿延的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山脈分別在西、北、東三個方向隆起褶皺,三座山脈包裹的部分就是全球僅有的三塊黑土區域之一——東北平原。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 東北平原地理位置(圖片來源於網絡)

東北平原的南部腹地上,長白山餘脈在東部留下清淺的低山丘陵,東遼河從哈達嶺山脈穿過深谷由東流入西北方的遼河平原,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自大興安嶺和燕山山脈的夾角處源源湧出,匯聚成西遼河水系,自西南向東北方向蜿蜒流淌,途徑河北、內蒙古後也進入遼河平原,昌圖,恰好就處在東、西遼河的交匯處。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 東遼河河口,位於昌圖縣長髮鄉福德店

昌圖是多河少山的平原地貌。太陽山、天橋山,縣內唯二的兩座山脈,其最高峰海拔也不超過500米,缺乏高山深谷的錦繡奇險,卻有著一馬平川的疏闊和豐饒。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平坦的地勢、肥沃的土壤,給昌圖帶來了兩個“之最”:中國最大的糧食生產基地和東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文字是空洞的,我們還是用數據說話: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 正在作業的花生種植農場 (圖片來源於網絡)

根據2012年以後的數據顯示,昌圖每年的糧食總產量高達50億斤,約佔全國糧食生產總量的0.385%,而昌圖的耕地面積僅佔全國耕地面積總量的0.219%。如此高的糧食生產力,昌圖人可以小小的驕傲一下了。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 數據來源於2012年以後農業農村部公佈的數據

雖然坐擁肥美的土壤,但是卻迴避不了乾旱少雨的問題。昌圖的年平均降水量僅有557mm,遠低於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的630毫米。

所以,昌圖的農業生產力如此高,除了得益於肥沃的黑土地外,真的多虧了縣內豐饒的水系。遼河、東遼河、招蘇臺河、二道河、亮子河、馬仲河…縣內15條大小河流組成的豐富水系,滋養了“五行缺水”的昌圖人。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 東遼河河口風景,位於昌圖縣長髮鄉福德店

遼河兩岸的53051畝溼地,為155種陸生野生動植物搭建了生態樂園。每逢春季遼河“跑冰排”時,遼河源溼地就成為春秋候鳥的遷徙通道和棲息場所,白鸛、白鷺、灰雁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們便翩遷而至,為蕭瑟了一個冬天的遼河溼地帶來勃勃生機。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 跑冰排後的遼河渡口

歷史上的昌圖——遊牧民族活躍的苦寒之地

然而,在現代以農業生產頗負盛名的昌圖,古時卻是遊牧民族活躍的苦寒之地。

數千年裡,昌圖一直都是一塊的無名之地,肅慎、扶余、鮮卑、契丹、高句麗、靺鞨族、女真…多個少數民族政權相繼佔據這片土地,又被迫從這片土地離開,只在境內留下了數座難考的府治古城、古墓邊牆和墩臺邊壕。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昌圖本境在歷史長河中的屬地變遷

以扶余城為例,扶余城曾是高句麗西部邊陲的軍事重鎮,後來成為渤海王國的十五府之一。扶余城在北方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因為它是契丹通往渤海內地的畢竟之所,所謂“扶余,契丹道”。

然而,史學家對扶余城遺址所在的位置一直都存有爭議。一說其在昌圖縣北40裡處的四面城;一說其在今吉林省四平市西側的一面城古城。兩地的直線距離不足50公里,且都屬於古渤海王國的西陲之地,這也可能是遺址難以確定的原因所在吧。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扶余城遺址爭議地點

相比於不確定的扶余城,昌圖縣內的另一座古城遺址則更“有名”一些,因為它曾囚禁了宋朝的兩位皇帝:宋徽宗和宋欽宗。

這座古城就是韓州。根據《遼東行部志》記載,韓州原本是遼聖宗建立的州城。由於受到遼水和風沙的侵襲,韓州的治所共經歷過四治三遷: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科爾沁左翼後旗浩坦鄉城五家子古城→昌圖縣三江口鎮莊家窯村→昌圖縣八面城城址→吉林省梨樹縣偏臉城城址。

公元1127年,徽、欽二宗被金太宗貶為庶人,從燕京(今北京)出發押送至中京。北上的途中,徽、欽二宗曾被扣押在韓州兩年之久,當時的韓州治所即現在的昌圖縣八面城。現在鐵嶺市博物館中還能看到北宋徽欽二帝被押送的路線。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洪武二十三年,考慮到昌圖一帶與蒙古族遊牧地區比鄰,且地勢平坦無險要可守,為了鞏固在遼東地區的軍事防衛,明朝在昌圖設置了遼海衛,遼海衛指揮使司作為遼東都指揮使司下轄的最北部軍事機構,對明朝保持東北地區的安定和貿易往來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明朝中後期對東北地區的控制日漸微弱,昌圖再次從軍事要塞淪為元朝降部扶余衛的遊牧之所。

嘉慶七年,清朝在這片蒙古族科爾沁部的遊牧地設置“常突額爾克”理事通判,幾年後又設為昌圖廳,“昌圖”即“常突”兩個字的諧音,意為“綠色的草原”,所以別看現在昌圖是農業大縣,在二百多年前的漫長歲月裡,這裡一直都是一片廣袤的大草原啊!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 早春時期的昌圖遼河源溼地是否有當年的草原風光呢?

遊牧民族的歷史遺留——昌圖的女神文化知多少?

幾千年來,滿、蒙、漢、朝鮮等多民族的文化融合給這裡留下了獨特的文明印記。如果說中國還有哪裡把東北地區的風俗儀式保留的最為完整,昌圖一定名列前茅,而眾多民俗中最為鮮活的,一定是東北地區源遠流長的女神文化。

東北先民們奉豬為神性動物,亦是女神的象徵性動物。考古學家在對東北地區進行考古發掘時,發現了大量各種造型的豬女神形象,其中最廣為人知的要數豬首龍身的玉豬龍,先民們認為玉豬龍迴環的身軀寓意著女神巨大的生殖功能,龍尾與豬身銜接則意味著生死循環,生生不息。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 玉豬龍——遼寧省博物館

然而隨著朝代的變遷,不同的民族信仰讓女神逐漸有了不同的具象。到了滿清時期,由於受到薩滿教的影響,昌圖產生了“柳女神崇拜”。

“柳”即柳樹。柳樹在薩滿教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女神,掌管著水等生命之源。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前文曾提到昌圖乾旱少雨,因此舊時的大旱年間縣內經常用柳樹舉行大型求雨儀式:

“求雨時需要殺豬祭祀龍王,參加祭祀儀式的男丁將柳條編就的花環戴於頭上,抬著同樣是柳條編織的龍王爺巡城求雨,當求雨隊伍經過各家門口時,家家戶戶都要用盆盛水,把水灑向求雨的人群。巡城結束後把草龍放入河中,用河水洗神牌,再由求雨隊伍重新供奉送回龍王廟。

————整理自《端木蕻良小說的神話原型研究》”

除了乾旱求雨,舊時人們生病時也會去大神樹下“求藥”,雖然這是舊時迷信的行為,但是也側面反應了女神文化對昌圖人日常生活的影響。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 舊時受人祭祀、求藥的大神樹仍然存在於昌圖縣和康平縣交界處的遼河邊

不怕不夠吃,就怕吃不夠——昌圖人粗獷豪邁的飲食風格

遊牧民族對昌圖的浸染,還表現在粗獷豪邁的飲食風格上,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在這嘎達是不存在的。

昌圖人擺家宴,桌子上海碗和盆的數量肯定比盤子多。不為別的,只因為盤子實在是撐不下鐵鍋燉大鵝、羊湯、小雞燉蘑菇、殺豬菜、醬脊骨...

然而,同為東北人,各地的飲食風格和口味卻也大不相同。若論昌圖人客居他鄉時最想的那幾口無,不外乎是緊實彈牙的驢肉蒸餃、雪白軟糯的粘豆包、開河第一網“鯽魚殼子”炸的小魚醬、薄可透字的亮中橋幹豆腐、還有春天遼河邊的嫩柳蒿芽......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如果這些你都沒聽過,那讓我們聊聊那道更有名些的鐵鍋燉大鵝。

“昌圖有禽,其名為豁鵝,豁鵝之大,一鍋蹲不下。”豁鵝本不是昌圖原產,而是舊時山東萊州人闖關東時帶來的物種。豁鵝肉之所以好吃,是因為它的脂肪含量和結締組織都很少,肉質比雞肉緊實,比牛肉細嫩,口感特別像馬肉。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本地人燉鵝肉不講究精細調味:七、八斤重的大白鵝,割喉取血,開水退毛淨膛,大刀斬塊,熗過蔥薑蒜的熱鍋熱油裡倒入汆過水的鵝肉,香味隨著“滋滋啦啦”的爆炒聲漸漸地飄出來。南方醬油口味偏甜,調不出東北燉菜的鹹鮮口兒,所以湯頭裡加一小勺農家黃豆醬才是整道菜的靈魂,想吃土豆的鍋裡扔點土豆,想吃玉米就放幾截玉米,最後溜著鍋沿貼上幾個大餅子——東北燉菜的香就來自於材料的“亂”,出鍋時撒幾片翠綠的青椒和蔥花就已經是最有誠意的擺盤了。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糧倉,位於大城市鐵嶺的昌圖縣有啥好聊的?

一鍋燉鵝端上桌,夾一筷子入口,舌頭三兩下啃完酥懶的肉,吐出骨頭,一口純糧土燒的散白酒入喉,肆意灑脫,縱情吃喝。這,或許就是昌圖最愜意的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