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每当和别人提到我来自铁岭时,对方总少不了两句调侃的话:“呦,大城市来的呀!”“那你肯定见过赵本山吧?”

被调侃的次数多了就学乖了,等再被问到家乡时,我便回答:我来自昌图。

昌图?那是什么地方?

一马平川,最丰饶的平原

绵延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脉分别在西、北、东三个方向隆起褶皱,三座山脉包裹的部分就是全球仅有的三块黑土区域之一——东北平原。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 东北平原地理位置(图片来源于网络)

东北平原的南部腹地上,长白山余脉在东部留下清浅的低山丘陵,东辽河从哈达岭山脉穿过深谷由东流入西北方的辽河平原,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自大兴安岭和燕山山脉的夹角处源源涌出,汇聚成西辽河水系,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蜿蜒流淌,途径河北、内蒙古后也进入辽河平原,昌图,恰好就处在东、西辽河的交汇处。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 东辽河河口,位于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

昌图是多河少山的平原地貌。太阳山、天桥山,县内唯二的两座山脉,其最高峰海拔也不超过500米,缺乏高山深谷的锦绣奇险,却有着一马平川的疏阔和丰饶。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壤,给昌图带来了两个“之最”: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东北最大的花生集散地。文字是空洞的,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 正在作业的花生种植农场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2012年以后的数据显示,昌图每年的粮食总产量高达50亿斤,约占全国粮食生产总量的0.385%,而昌图的耕地面积仅占全国耕地面积总量的0.219%。如此高的粮食生产力,昌图人可以小小的骄傲一下了。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 数据来源于2012年以后农业农村部公布的数据

虽然坐拥肥美的土壤,但是却回避不了干旱少雨的问题。昌图的年平均降水量仅有557mm,远低于全国平均年降水量的630毫米。

所以,昌图的农业生产力如此高,除了得益于肥沃的黑土地外,真的多亏了县内丰饶的水系。辽河、东辽河、招苏台河、二道河、亮子河、马仲河…县内15条大小河流组成的丰富水系,滋养了“五行缺水”的昌图人。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 东辽河河口风景,位于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

辽河两岸的53051亩湿地,为155种陆生野生动植物搭建了生态乐园。每逢春季辽河“跑冰排”时,辽河源湿地就成为春秋候鸟的迁徙通道和栖息场所,白鹳、白鹭、灰雁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们便翩迁而至,为萧瑟了一个冬天的辽河湿地带来勃勃生机。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 跑冰排后的辽河渡口

历史上的昌图——游牧民族活跃的苦寒之地

然而,在现代以农业生产颇负盛名的昌图,古时却是游牧民族活跃的苦寒之地。

数千年里,昌图一直都是一块的无名之地,肃慎、扶余、鲜卑、契丹、高句丽、靺鞨族、女真…多个少数民族政权相继占据这片土地,又被迫从这片土地离开,只在境内留下了数座难考的府治古城、古墓边墙和墩台边壕。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昌图本境在历史长河中的属地变迁

以扶余城为例,扶余城曾是高句丽西部边陲的军事重镇,后来成为渤海王国的十五府之一。扶余城在北方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因为它是契丹通往渤海内地的毕竟之所,所谓“扶余,契丹道”。

然而,史学家对扶余城遗址所在的位置一直都存有争议。一说其在昌图县北40里处的四面城;一说其在今吉林省四平市西侧的一面城古城。两地的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且都属于古渤海王国的西陲之地,这也可能是遗址难以确定的原因所在吧。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扶余城遗址争议地点

相比于不确定的扶余城,昌图县内的另一座古城遗址则更“有名”一些,因为它曾囚禁了宋朝的两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

这座古城就是韩州。根据《辽东行部志》记载,韩州原本是辽圣宗建立的州城。由于受到辽水和风沙的侵袭,韩州的治所共经历过四治三迁: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浩坦乡城五家子古城→昌图县三江口镇庄家窑村→昌图县八面城城址→吉林省梨树县偏脸城城址。

公元1127年,徽、钦二宗被金太宗贬为庶人,从燕京(今北京)出发押送至中京。北上的途中,徽、钦二宗曾被扣押在韩州两年之久,当时的韩州治所即现在的昌图县八面城。现在铁岭市博物馆中还能看到北宋徽钦二帝被押送的路线。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洪武二十三年,考虑到昌图一带与蒙古族游牧地区比邻,且地势平坦无险要可守,为了巩固在辽东地区的军事防卫,明朝在昌图设置了辽海卫,辽海卫指挥使司作为辽东都指挥使司下辖的最北部军事机构,对明朝保持东北地区的安定和贸易往来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明朝中后期对东北地区的控制日渐微弱,昌图再次从军事要塞沦为元朝降部扶余卫的游牧之所。

嘉庆七年,清朝在这片蒙古族科尔沁部的游牧地设置“常突额尔克”理事通判,几年后又设为昌图厅,“昌图”即“常突”两个字的谐音,意为“绿色的草原”,所以别看现在昌图是农业大县,在二百多年前的漫长岁月里,这里一直都是一片广袤的大草原啊!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 早春时期的昌图辽河源湿地是否有当年的草原风光呢?

游牧民族的历史遗留——昌图的女神文化知多少?

几千年来,满、蒙、汉、朝鲜等多民族的文化融合给这里留下了独特的文明印记。如果说中国还有哪里把东北地区的风俗仪式保留的最为完整,昌图一定名列前茅,而众多民俗中最为鲜活的,一定是东北地区源远流长的女神文化。

东北先民们奉猪为神性动物,亦是女神的象征性动物。考古学家在对东北地区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大量各种造型的猪女神形象,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要数猪首龙身的玉猪龙,先民们认为玉猪龙回环的身躯寓意着女神巨大的生殖功能,龙尾与猪身衔接则意味着生死循环,生生不息。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 玉猪龙——辽宁省博物馆

然而随着朝代的变迁,不同的民族信仰让女神逐渐有了不同的具象。到了满清时期,由于受到萨满教的影响,昌图产生了“柳女神崇拜”。

“柳”即柳树。柳树在萨满教中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女神,掌管着水等生命之源。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前文曾提到昌图干旱少雨,因此旧时的大旱年间县内经常用柳树举行大型求雨仪式:

“求雨时需要杀猪祭祀龙王,参加祭祀仪式的男丁将柳条编就的花环戴于头上,抬着同样是柳条编织的龙王爷巡城求雨,当求雨队伍经过各家门口时,家家户户都要用盆盛水,把水洒向求雨的人群。巡城结束后把草龙放入河中,用河水洗神牌,再由求雨队伍重新供奉送回龙王庙。

————整理自《端木蕻良小说的神话原型研究》”

除了干旱求雨,旧时人们生病时也会去大神树下“求药”,虽然这是旧时迷信的行为,但是也侧面反应了女神文化对昌图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 旧时受人祭祀、求药的大神树仍然存在于昌图县和康平县交界处的辽河边

不怕不够吃,就怕吃不够——昌图人粗犷豪迈的饮食风格

游牧民族对昌图的浸染,还表现在粗犷豪迈的饮食风格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这嘎达是不存在的。

昌图人摆家宴,桌子上海碗和盆的数量肯定比盘子多。不为别的,只因为盘子实在是撑不下铁锅炖大鹅、羊汤、小鸡炖蘑菇、杀猪菜、酱脊骨...

然而,同为东北人,各地的饮食风格和口味却也大不相同。若论昌图人客居他乡时最想的那几口无,不外乎是紧实弹牙的驴肉蒸饺、雪白软糯的粘豆包、开河第一网“鲫鱼壳子”炸的小鱼酱、薄可透字的亮中桥干豆腐、还有春天辽河边的嫩柳蒿芽......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如果这些你都没听过,那让我们聊聊那道更有名些的铁锅炖大鹅。

“昌图有禽,其名为豁鹅,豁鹅之大,一锅蹲不下。”豁鹅本不是昌图原产,而是旧时山东莱州人闯关东时带来的物种。豁鹅肉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它的脂肪含量和结缔组织都很少,肉质比鸡肉紧实,比牛肉细嫩,口感特别像马肉。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本地人炖鹅肉不讲究精细调味:七、八斤重的大白鹅,割喉取血,开水退毛净膛,大刀斩块,炝过葱姜蒜的热锅热油里倒入汆过水的鹅肉,香味随着“滋滋啦啦”的爆炒声渐渐地飘出来。南方酱油口味偏甜,调不出东北炖菜的咸鲜口儿,所以汤头里加一小勺农家黄豆酱才是整道菜的灵魂,想吃土豆的锅里扔点土豆,想吃玉米就放几截玉米,最后溜着锅沿贴上几个大饼子——东北炖菜的香就来自于材料的“乱”,出锅时撒几片翠绿的青椒和葱花就已经是最有诚意的摆盘了。

昔日的草原,今日的粮仓,位于大城市铁岭的昌图县有啥好聊的?

一锅炖鹅端上桌,夹一筷子入口,舌头三两下啃完酥懒的肉,吐出骨头,一口纯粮土烧的散白酒入喉,肆意洒脱,纵情吃喝。这,或许就是昌图最惬意的时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