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里的初心故事①丨《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思想灯塔 指路明灯

——《共产党宣言》首译本

各位观众:大家好!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述的是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珍贵文物——《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译本,也是第一版第二次印刷的版本,由陈望道先生翻译,共56页。

泛黄的书页点点斑驳,沉浸着历史的沧桑。它蓝色的封面上印有马克思半身肖像,上方横排印着书名《共产党宣言》,并用小字标注着:“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第一种”字样。

1952年,这本《共产党宣言》在经过30多年风雨后,辗转出现在广东兴宁县的一个旧书摊上。当时,高中生张伯涛把它买了下来,并一直在家中珍藏了60多年。这是除了文化单位馆藏之外的,由私人收藏的唯一一本,也是目前国内仅存的11本之一。

21世纪初,南湖革命纪念馆的文物征集人员费尽周折把它征集了过来,使它得到了更好的归宿。值得一提的是,这本《共产党宣言》出自兴宁,而国家图书馆收藏的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的红本《共产党宣言》也来自兴宁。因此,不排除这两本《共产党宣言》姐妹本由同一名早期先进分子带进兴宁的可能性。

其实,在翻译这本小册子的背后,同样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20年春日的一天,29岁的陈望道接受了《星期评论》主编戴季陶的邀请,回到他的家乡:义乌分水塘,在一个破陋的柴屋中,开始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工作起来不知疲倦,浑然忘我,甚至误把墨汁当成了红糖水蘸粽子吃,习近平总书记将此事概括为:“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这本只有2万多字的小册子,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的准备,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发挥了思想灯塔、指路明灯的重大作用,对中国的革命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建立了一个党,一个党缔造了一个国!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共产党宣言》仍然是激励和鼓舞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源泉。

讲述人:南湖革命纪念馆 李怡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