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姑娘一天刷46只马桶,他们的故事从去隔离点帮忙开始

1月27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初,中环国际酒店客房部经理朱曼青接到通知,普陀区征用一家快捷酒店做集中隔离点,缺人,需要帮几天忙。

第二天,朱曼青带着3名队员赶到隔离点。没想到,他们刚到,酒店原本的服务员就撤离了,说好的“帮忙”,成了“接管”。直至今天,这里已经成为普陀区1号集中隔离点,迎来送往上千名房客,朱曼青和她的队友还在。

和他们差不多,2号隔离点位上,陈珏雯和她的队友们也已坚守了60余天。“去的时候,由不得我们细想,真去了,多想也没用,就不如不想。可能这就叫担当,也是特殊时期国企的担当。”朱曼青笑着说道。

陈珏雯穿好隔离服 除署名外,均为受访者供图

最担心的事发生了,隔离点发现确诊患者

1月27日,中环国际酒店总经理王珣接到了中环集团董事长胡礼刚的紧急电话,原来区里马上要开设第一个集中医学观察点。王珣考虑了一会,马上与酒店客房部经理朱曼青拨了电话,让她火速带上几名同志前往位于长征镇中江路的一家快捷酒店“帮几天忙”。

“接管”隔离点后,朱曼青才知道,他们来服务的这个隔离点,打算接收的全部为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征用之初,辖区所属普陀区相关部门,带着一万元现金,摆在桌上,希望酒店原有员工留下,做隔离点的服务保障。

不过,现金没有留住人心。最终交房的时候,原有住客全部清退,酒店员工一并撤离。

“当时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只知道,分配给我们的任务,是送饭、收垃圾、打扫房间,我是客房服务组组长。”朱曼青说,当天,他们铺好50个房间的床褥,贴好50个房间的号码牌,将50个房间的垃圾袋按标准一一严格扎好,口罩摆好,并放上入住告知书……

什么都不知道,只能“既来之,则安之”。

房客的“另类”沟通

2月5日,熬过最初的忐忑和忙乱,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当天,一名隔离观察者发烧,得知确诊为新冠肺炎时,所有工作人员都紧张起来。可就在患者接走的第二天,一名工作人员也发烧了……

朱曼青坦言,那时候,大家真的都“崩溃”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老师来做心理疏导。工作例会上,所有工作人员挨个回忆:有没有密切接触过,有没有碰过门把手……确定防护到位了,加上发烧的工作人员也查明只是普通感冒,大家悬着的心才渐渐归位。

那几天,朱曼青没敢告诉家里人,这边出现了确诊患者,但朱曼青清楚地记得,刚收到确诊消息的时候,大家都哭了。

那之后,不知道是谁,将微信工作群名,改成了“患难见真情”。

又过了四五天,隔离点又确诊了一例新冠肺炎病毒患者,这一次,大家淡定了很多,只是相互提醒:一定要做好科学防护。

等到第3例无症状患者确诊时,工作人员已经快速反应,该销毁的销毁,该打包送医院的送医院。

“那时候突然发现,我们都是战士了。也挺好,经此一役,以后估计没什么能打倒我们了。”朱曼青笑着说道。

不管在外头多“牛”,进来都是刷马桶倒垃圾

陈珏雯爱美。平常,每天化妆15分钟,对她而言是常态。作为中环国际酒店餐饮部经理,每次公司拍宣传片,她和朱曼青都是当之无愧的台柱子。

1月31日,陈珏雯接到电话,让去2号隔离点报到。注意事项里,其他倒没什么,只一条:长发增加感染风险,需剪成齐耳短发。让陈珏雯突然生出不舍。

不过,2月1日,到岗第一天,陈珏雯就发现,非但不用心疼头发,化妆也可以免了。

和朱曼青一样,陈珏雯和队员要做的,就是送饭、收垃圾、打扫房间。每天穿、脱隔离服,进入污染区工作,常常用不了半小时,就浑身是汗。“一天下来,只想睡觉。”陈珏雯笑着说道。

垃圾全部要扎口清运

陈珏雯负责的客房服务部,队员都从集团各个部门抽调,有人事的、财务的、市场拿地的、做景观设计的,也有董事会秘书。在他们隔离点,有一句笑话:不管你在外面多“牛”,进来都是刷马桶、倒垃圾。

而适应隔离服,是“杂牌军”必须跨过的第一道槛。

董事会秘书朱佳亮记得清楚,2月14日情人节当天,他第一次进入客人房间打扫客房。朱佳亮的任务,除打扫外,还要来来回回运垃圾,撑垃圾袋。

就这么简单的动作,穿上隔离服,多跑两趟,让朱佳亮深深知道了什么是“下马威”,他在当天的工作记录上写道:“下到一楼,大喘粗气,示意其他人先脱防护服,我需要缓一缓。在过去的一个小时里,我几乎在‘限氧负重折返’,可能达不到跑的速度,但是也是挑战极限了。由于眼镜和口罩里积水,鼻吸时候被呛到几次,眼镜也被镜片上的消毒凝胶不断刺激,积水混着消毒剂辣到眼球,几乎要辣出眼泪。”

脱下隔离服,每一名工作人员都是满头大汗,眼睛熏得想流泪。

未完待续,22岁姑娘一天刷了46只马桶

到了3月中旬,两个隔离点存量房客都明显减少,组员们闲聊的时候,便开始猜测:是不是快要结束了。

休息的时候,陈珏雯为了给队员打牙祭,便拿出自己的烹饪绝活,烧制两大锅罗宋汤,还一鼓作气包了820个小馄饨。忙碌之余,队员们更加珍惜平日的温情。

可惜“好景”不长,3月17日,两个隔离点都“迭代“为集中采样留验点。也就是说,前面的房客,一住就是14天,集中打扫的频率,也是14天,后面的房客,大多留验一天便离开。对客房的周转要求明显提高。

集中隔离点的房态图。 澎湃新闻记者 邹娟 图

收到通知的当天,陈珏雯和组员们,加班加点“腾挪”房间,并在前期经验上,升级客房动态图,挂在指挥部墙上,红色代表已入住,绿色代表未打扫,一目了然。每天早上,陈珏雯将客房状态发在群里,指挥组会笑着说:“我们开不开张,什么时候开张,接多少‘生意’,都是陈珏雯说了算。”

1998年出生的周鸿宇,是中环集团的人事专员。3月18日,她自愿报名加入了陈珏雯的队伍。其实,她一直没有告诉别人,自己是湖北仙桃人,疫情以来,一直想为社会做些什么。春节期间,她已报名去道口做志愿者,测了两天体温。这次进隔离点,怕父母担心,她是瞒着家人报名的。

3月18日到岗第一天,周鸿宇跟着阿姨学习铺床。戴着手套,床单杯子完全不听使唤,对不齐是常态。

第二天,收垃圾。每个房间碰到的情况不同,最常见的,是房客忘记按要求扎紧垃圾袋,增加感染风险。

第三天,刷马桶。周鸿宇数了一下,这一天,她刷了46只马桶。“在家里我偶尔也会帮忙做做家务,特别来上海后,很多事都靠自己,但是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刷这么多马桶,感觉……真的很奇特。”周鸿宇笑着说道。

当然,周鸿宇说,心理压力最大的,其实不是刷马桶,而是送餐。

全副武装送餐

不管是隔离点,还是集中留验点,送餐要求都是一样的:固定时间,将盒饭统一送到房间门口的桌子上,放好后敲敲门,示意房客可以出门取餐。不过,实际送餐中,往往会出现,他们正在送餐,房客突然开门。“每到这时候,就会很紧张,因为会有接触风险。”

送餐

3月26日,上海公布,当天18时起,对入境来沪的全部人员,一律实施为期14天的隔离健康观察。

得知消息,已经60余天没休息的朱曼青笑了笑:“看来一时半会还结束不了,那就继续吧。等结束了我想去日本旅游,那是春节前和老公孩子约定的。”

同样坚持了60余天的陈珏雯,则拧亮了床头的台灯,进隔离点以来,她养成了晚上留盏灯睡觉的习惯。“怕半夜有任务,也是因为,有亮光就有希望吧。不管怎样,希望总归在的。”陈珏雯说道。

房客离开后,送给工作人员的鲜花。

澎湃新闻 记者 邹娟 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