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是什么心理?

宿飞雪芬


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我不知道别人是什么心理,但是我自己的确曾经有过一次这样的经历。

前年春天姥姥突然病倒了,那时候她和姥爷住在县城里,两个老人八十多岁了,但是身体一直没什么大毛病,这次突然病倒,让我们都有点措手不及。


奶奶是胸腔积液,县城的医院不行,转院到省城的大医院动手术,手术后一度需要住进ICU病房。

我是姥姥从小带到大,直到大学毕业还一起住了好几年,感情我觉得比我和我妈妈都要深。姥姥刚开始病的时候我就想回去看她,但是妈妈怕我请假请多了会把工作丢了就没同意,说反正要动手术的,让我手术之前再回去。

手术前怕姥姥知道我要去睡不好,没告诉她,直接飞机到省城,去病房里看了她,拉着她的手,笑着说,小手术,别着急,我一直就在外面等着她。


手术后,从ICU出来到普通病房,病情反复,在病床上经历了一次抢救。两个星期的时间,我和我妈妈两个人住在医院,一个陪床,一个在外面电梯间睡,看着姥姥慢慢开始能排便、能喝点稀粥、能吃点水果了,我才从省城回到北京。

姥姥出院后,身体好了一段时间了,但是没多久又复发,从那以后,一直没有出院。我们看着她难受,却无能为力。

所以奶奶去世我真的没有悲伤,一开始也哭不出来,我觉得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解脱。她一辈子没得过大病,没住过院,临去世了,却受了那么多罪,如果可以,我宁可她在生病之前,睡觉直接去世,不要经历这些痛苦。


家居达人呱呱


亲人死亡后,很多人面无表情,好像根本看不出来悲痛,并且言行举止没有变化,跟没发生过这事一样,就更让人觉得,这人是不是没心没肺?那么近亲的人走了,居然一点都不伤心?

1

死亡这件事,对活着的人而言永远是沉重的,不管是沉重的悲痛,还是沉重的高兴,这件事的负担永远是很重的。

而国内的情况,对死亡这件事是非常忌讳的,尤其是不希望小孩子接触到关于死亡的事情,怕有不干净的东西也好,不希望孩子过早的认识到死亡这件事情也好。

我就是在这种被保护的情况下成长的,我只知道死亡是沉重的,压抑的,但从来没有经历过丧事的我,不知道死亡是会让人大哭的,也不知道死亡带来的悲伤需要表现出来,以及如何表现出来。

直到现在,我经历过两次亲人的离世,一位是我的祖母,一位是我的姥爷。但这两次我都没有哭,我知道哭是代表悲伤、难过,但是亲人的离世带给我的情绪并不是那种想要哭出来的悲伤,反而是压在心里的那种。我知道哭出来或许能够发泄,能好受些,但心里只是很压抑,并不想哭。并且,我的行为也没有受任何的影响。我知道或许我说话的语气、肢体的动作要更加表现出我的悲伤,可事实是,这些感觉只压在胸口,它们是没有影响到我的行为的。

尤其是看到前来奔丧的或远或近的亲人,看似哭的撕心裂肺,可一滴眼泪没有留,根本不知道因为心疼份子钱,还是真的这么伤心。这就更让我觉得,假意的哭以及看似悲痛欲绝,简直是讽刺到极致的一件事,我宁愿看到他们面无表情的真实表现,也不希望看到假惺惺的一面。

死亡带来如此沉重的包袱,让人根本欲哭无泪。

2

除了我个人的经历以外,还有些人对死亡确实很淡漠,而这种淡漠是由于害怕,害怕经历别人的死亡而引起自己的深思,引起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们选择逃避,不去面对这件事实,压抑自己的情感体验,好像拖延面对死亡的时间就能够得到永恒。

3

当然还有一些人,悲痛到极点,反而不会有任何的表现了。他们还能够处理事务,还能够与别人交谈,但这些都是心理调节的功能意识到如此强烈的悲痛,如果不暂时抑制住的话,会造成心理上巨大的波动,于是压抑了情绪,变成行尸走肉一般。

愿生者坚强。

你的阅读就是给我最大的热爱,

你的转发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愿我有幸,能陪你度过那些难熬的日子。

欢迎点赞以及在评论区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


心理咨询师刘畅


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的大仁君,很高兴能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和大家相互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说个我亲身经历的事情吧,也希望大家对这一类的人群多多关注与支持。


去年,中秋节,因为身在成都,我没有回家。当时,记得很清楚,晚上7:00,正在和朋友吃饭,突然接到妈妈的电话,语气急促,催促我赶紧回家,爷爷去世了。挂了电话,脑子一片空白,嗯,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的心情就是:“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做什么?”。


强装着淡定吃了口食物压压惊,告诉朋友说,“我爷爷去世了,嗯,我要订机票回家”。


之后,十万火急地往家赶。在飞机上问空姐要了杯热水,左手握着隐隐发抖的右手端起水杯往嘴里递,嗯,可能是水太烫,加上飞机比较颠簸,试了好几次,还是没喝到就放弃了。回家的路上,脑子里都在想爷爷长什么样 ,回忆以前和爷爷在一起的时光,嗯,发现完全不记得了,想想还是不要为难自己了,听听音乐可能会让自己好过点。


嗯,下了飞机发现老家的天很冷,当时只不过是十月份,我穿了件厚卫衣,还是冻得瑟瑟发抖。踏进家门口的那一刻,看到爷爷的棺木那么大一块放在堂屋的中间,前面立着他的遗照,很祥和,内心有个人告诉自己,这是你爷爷,他去世了,你应该悲伤的,应该哭泣的,嗯,我也觉得我应该很伤心的,可是我哭不出来,只是觉得胸口闷闷的,好像有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给爷爷上完香,行完礼后,我就默默找了个地方跪着守孝。


爷爷的丧礼一共持续了三天。这三天,我看着爸妈叔叔婶婶姑姑哥哥堂弟等一众亲人在爷爷的灵前哭得不能自已,我也就只能看着,仿佛自己置身事外,所以的事情都与我无关,我只是个看客。


最后一天,下葬的时候,我默默地看着爷爷的棺材被土一点一点地掩埋,突然觉得:哦,这是我爷爷,他真的离开我们了,以后不能再对话、见面了,只能一个在坟墓里,一个在坟墓外祭拜。


当天晚上,我没有做过多的停留,就赶飞机回了成都。到家后,很疲惫,睡一觉, 还是很疲惫。我内心充满了愧疚,好似有一个人一直在谴责我:“你怎么这么冷血,你爷爷都去世了,你居然都不悲伤,连一滴眼泪都没有,你太不孝了”。嗯,当时的我深表认同。


过了很久,我和一位心理学的老师聊天,她无意间提了一句,“你这是情感隔离”,我才反应过来,原来如此。


隔离是心理防御的一种,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易引起焦虑与不安。


爷爷去世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再加上母亲告诉的急促,我并未做好准备,就被强迫接纳这个事实,为了避免自己情感上的不适,我采用“隔离”的方式,让自己待在自己的安全区,不让自己悲伤难过。


其实,当我们面对亲人去世的事件的时候,甚至是我们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历: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悲伤——接纳

,这5个阶段。


曾经有一位瑞士的心理学家Elisabeth Kubler-Ross 博士,她在1960年研究疑难杂症晚期病人时,发现每个病人都要经过一个痛苦周期。


第一个阶段是震惊。病人对听到“死亡宣判的”的普遍第一个反应是“不可能”。


第二个阶段病人开始拒绝这个事实。常常会听到“这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这样的陈述。


第三个阶段就是气愤。这种气氛往往是针对上帝、大自然、老天爷或者运气等。这个时候家属要理解,因为这个时候的愤怒也往往会因为某一问题发泄在家属身上。


第四个阶段是讨价还价。病人往往希望上帝能够延长他们的生命周期,常常许愿以改变某种行为为代价。


第五个阶段是感到悲伤。这个时期经历的时间最长。这个时候的病人主要特征是深度的沮丧、抑郁和脾气改变。这个时期延续的时间最长。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接受。一旦这个阶段到达,病人往往尽可能的完成未达成的夙愿。在心理上他们已经平静,并且不再恐惧死亡。



这种对死亡的痛苦历程的体验也发生在失去亲人的家庭成员中或者至亲好友中。


与其说是周期性变化不如说是成心理层次的变化,因为人们有的时候并不是完全按照上面的顺序来表达自己的痛苦。这项研究成果也在心理学上树立了一个里程碑。


所以,当我们遇到亲人去世后,不哭也不悲的人,请理解与支持!


今天的分享结束了,亲人死亡,话题有点儿沉重。

遇到亲人去世不哭不悲的人,他们所承受的痛苦,只是没有暴露出来,并不能说明他们没有痛苦,请给予他们一个温暖的拥抱。


渡仁心理咨询师团队


亲人去世是一件让人感到悲伤的事情,或至少对这个家庭而言是一个负性事件。世界各地都会为去世的人举行仪式,作为逝者对家人或是对曾经生活过的世界进行告别。

哭泣,甚至嚎啕大哭可以说是这个仪式上非常重要的内容。如果不哭,甚至哭得不够响亮都可能会认为是对死者的不敬,或是认为这个人没有感情、冷血。想到很早以前,陈佩斯和赵丽蓉老师演过的一个电影,在电影中,赵丽蓉老师饰演陈佩斯的妈妈,为了看儿子对自己是否孝顺,在另一个人的蛊惑下假装自己去世,看看儿子的表现,结婚儿子为表孝心花了很多钱,还闹出了很多笑话。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说,要在老人在世的时候,多陪伴他们多关心他们,不要将这些留在不切实际的排场上面。



现在回到题目,亲人去世不哭不悲伤的人什么心理?

在家庭心理咨询中,亲人去世通常都被认为是对家庭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但这件事情对家庭成员产生影响的程度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每个家庭成员对去世者的感情,一是去世者在家庭中的地位。去世者在家庭中的地位越重要,跟每个人的情感距离越近对家庭产生的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会通过情绪进行表达,但具体的表达方式同个体本身的心理特质因素有很密切的关系。

有些人非常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者说在从小到大的生活过程中学会了控制甚至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这种方式给他们带来了某一方面的好处。因此,这种情绪处理方式内化进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非常悲伤也不通过情绪进行表达,而是选择压抑。

还有就是,不同人的情绪产生时期不同。可能亲人去世的消息过于突然,乍一听到无法接受现实,在认知层面对信息或是事实进行否认,而大脑接收到了这种虚假信息,进而限制了情绪的产生。

当然并不排除一种可能,例如,老人没有见过里面的孙子女或者外孙子女,十几年没有怎么见过面也没带过的这种情况,虽然亲缘关系非常近,但实际生活中感情连接并不密切,所以情感表达不强烈也是非常合理的情况。

去年大火的动画片《寻梦环游记》通过亡灵的故事告诉我们死亡不可怕,忘记才可怕。内心的惦念比仪式上的痛哭更重要。



不倒翁小姐


亲人死亡后不哭不悲的人大多数认清亲人死去而活在他们心里的事实

葬礼始终是办给活着的人看的。

下面讲讲我的经历,试着讲明白这件事。

1.已离去的亲人,离开可能是她的解放

我奶奶已经走了将近七年,老家是农村的,我奶奶育有四子一女,家里条件不好,四个儿子都在外打工,女儿也远嫁,因为工作关系,孩子都是由奶奶带大,也就是现在说的留守儿童,我记得当时最多的时候,我奶奶一个人带七八个孩子(我爷爷在我很小就去世了),奶奶任劳任怨从来没说过什么,毕竟孩子们都不容易,后来各家经济稍好,孩子也大了,慢慢孩子都回到父母身边上学,奶奶身边的慢慢减少了。后来几乎就没有了,当时我爸和叔伯们就商量要接到打工的市里来,奶奶不同意,她说住不惯,老家有能说话的老邻居,还有一亩多田不能荒废,强不过老人的意,

日子就这样过着,几年后,老家的邻居过世,老家出去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日子也越来越冷清。奶奶身体也开始出了问题。我记得那时候,奶奶给我说,就盼着过年,能见到你们。听着挺心酸的。后来老家电视坏了,叔伯有提了一句接过来住,这次老人没有犹豫就同意了,商量着四个儿子家轮流住。当时我在想,可能家里太孤单了吧应该。后来我奶,到了我家,住的也挺好,不过真的感觉到她的不适应,因为,我爸妈上班,我上学后,家里还是她一个人,这里不比老家,不能到处活动,还有每天要吃大量的药。那段时间,表面上看她听开心,但我心里却能感受她的悲伤。我现在还记得,她走的那天,她突然给我说,你有女朋友没,给我看看,我说,还没有。她说快找啊,不然我就看不到了。我还心想这老太今天怎么了,结果下午,她就发病走了。笑着走的,虽然我还没给她找上孙媳。后来听我爸听医生说,是心梗了,按理说应该是很痛苦的,老太太走的时候却是满脸的笑容。

后来我明白了,老太太那是心里高兴,她能去找我爷了,她能见到她这一辈子的老邻居,老姐妹了,她能减少孩子们的负担了,她能不用吃那么多药,还要承受病痛的折磨了。她终于解放了。

2.活着的人还得活下去

爸爸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无论什么时候,老太太有任何情况他总是丢下一切是事情,回家给老太太安排好,我爸也是提让奶奶从老家出来最多的一个,我记得,我家总是在过年的时候第一个回到老家的,奶奶的总是习惯住在我家,大部分是由于爸爸的原因吧。我爸每年都会给我奶买大量的营养品,尽管很多时候我奶奶都是放到过期,因为老人家总是舍不得,总想留着过年分出来,却总是浪费掉了,我好几次看到,我爸给奶奶塞钱,老太多半时候是都推脱不要。她大概知道,老爸在外也不容易。后来,老太终于接到我家住了,我记得我爸是特别开心。偷偷的看着老太就笑。就这样的一个儿子,在老太的葬礼上,没有任何的悲伤,有时候还能看到笑容

,我记得他当时给较为神伤的叔伯们还说着,去世是好事,是喜事。然后前前后后的安排整个丧事。那一段时间,我仿佛不太认识他,心里在想他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妈都走了,怎么能不难过呢,怎么能是好事呢?

长大点,才知道,他是在给我们力量,他比谁都要难过,但他比谁都要明白,难过只能在心里,他不能表现出来,他反而要不哭不悲,甚至还要流出笑脸,因为前面由将近五十,心里脆弱的姑妈,身体也不好的大伯,后面还有一家子入世未深,不解生死的晚辈。他这时候,必须承担起榜样,宽慰众人。不能让悲伤消磨意志,因为活着人生活还要继续。

3.坚强,是对逝去亲人最好的尊重

我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可以说奶奶小时候充当了我妈的大部分责任,我和奶奶很亲,我记得小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我离开了她是睡不着的。后来,奶奶走了,在爸爸的情绪主导下,我忍住没哭,心里确是极其难过的,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体重骤减。再后来,我爸给我说了,这么一句话,你奶以前常给我说看你高高心心的吃饭,是她最开心的时候。你怎么现在这么不愿意你奶奶开心了呢?

那一瞬间,如当头棒喝,我开始懂了一些事情。最好的思念,不是怀念过去,而是让她活在你心里。她只想看着你快乐的活下去。你必须坚强,这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这么年以后,我遇见过各种各样的难事,有些时候真的很难坚持下去,但总有个声音在我心里让我挺住,后面会越来越好的。


最后总结两句话

亲人离开很难过,但更难的是如何在缺失他们的情况下给还在世的人余生的安慰。

人生在世不得不演戏,而现在你要演的不仅是自己还有逝去的他/她。


双耳聆听or侃侃而谈


亲人去世,应该是很难过的,可是有的人看上去不哭不悲,难道他们不爱去世的亲人?今天有书君就来解答一下:

1.亲人去世的比较突然,一些人表现的不哭不悲。

心理学家说:“这是情感隔离”。

隔离是心理防御的一种,所谓“隔离”是把部分的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

最常被隔离的是与事实相关的个人感觉部分,因为此种感觉很容易引起焦虑与不安。

当亲人突然去世,还没有思想准备,为了逃避现实,就会自动去回避这个事实,以求一时心里的舒适,所以会看上去不哭不悲。

2.亲眼看到亲人去世前受到病痛的折磨,心理上已经接收了去世的事实。

亲人在住院期间,亲眼看到和听到亲人被病折磨的痛苦的表情和呻吟,内心再强大的人也会感到束手无策。

亲人去世就是最好的解脱,思想上已经有了预感,所以表现的不哭不悲。

3.与去世的人生前有过节,内心还有怨恨,亲人去世,没有给他(她)留下可留恋的事,所以表现的不哭不悲。

4.自己是信教徒,对生老病死看得很淡。

认为亲人只是从这个世界到了另一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悲伤的,所以看上去不哭不悲。

有书君认为亲人去世,每个人的表现不同,有的人可能以大声哭啼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有的人小声啜涕,有的人以沉默的表情来怀念离世的亲人。

总之,亲人去世都是悲伤的事情,不哭不悲也不见得就是不想亲人,只是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不同罢了。


有书共读


妈妈过世二十四天了,今天中午第一次梦见了,因为今天刚立了一块石碑,妈妈在梦中还说了一句好了,这是我自从妈妈离世,第一次梦见,心里像油煎样了!

妈妈过世了,二嫂哭的最凶,却分明没有什么泪水。妈妈过世的夜里,打电话招呼她来,她看了一眼,一会就又回去了,还没有给关上屋门。第二天发送,二嫂一家都八点多了才过来,竟然说孩子不起,那个孩子是她孙子,己经十一岁了。无论发送,还是立碑,都没有出一分钱。真的让人伤心了

亲人重在生老病死时的呵护与关心,生病时不关心,死去时不悲伤,让生者情何以堪!大悲可以无泪,关键时不悲呀!愿慈母饶恕!

大姐也是身体不好,哭得快晕过去了,送走妈妈,大姐就病了,十几天不起炕。可妈妈走了,哭有什么用呢?村子一个截瘫老女人死了,还雇了哭灵的,哭声很大很凶,也是人生的悲哀吧!我没有怎么哭,却非常悲伤,十分忏悔,没有尽心尽力,愧疚终生了。如果不哭不悲了,在亲人过世了,那一定是累坏了,或者是尽了全力,问心无愧了。还有,就是出世了,庄子丧妻鼓盆而歌的境界,人都会死去,黄泉路上,或早或晚,死亡比活着还平常吧!


金色阳光温暖


这样的事情有书君几天前刚刚经历过。


老姨家的表弟出车祸去世了,这是老姨唯一的一个孩子,年仅36岁。


留下一双未成年的儿女,撇下娇妻,抛弃年近七旬的父母,自己孤身进幻境,了却了凡尘,魂归西天。


那天我们去迎接表弟的骨灰,白发苍苍的老姨面对泣不成声的众人,一滴眼泪也没掉。


看着嚎啕大哭的儿媳反而歇斯底里地高喊:都别哭了!别哭了!哭他也活不过来了!!把你搭进去他也不知道!!!


那么,面对哭泣的众人,痛失爱子的老姨为何如此反常,不掉一滴眼泪反而来阻止大家呢?



有书君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不接受事实。


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一种本能反应,不相信这是真的,觉得事情还有转机,还会有希望,奇迹还有可能出现。


在老姨心中始终不相信儿子去世这是真的,在她心目中表弟媳妇抱着的骨灰也不是真的,那二百多斤重的一坨肉怎么可能变成一小撮灰呢!


就是这种心里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看着所发生的一切,反而觉的得是一场闹剧。


其二,强装冷静,让事情进展有序。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葬礼要有序进行。老姨夫身体不好,有心脏病,经不起折腾。


有些事情还是要老姨做主,当我们大家看着瘦的脱了相的老人忙前忙后,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儿。


老姨面色坦然的处理着一切事情,看不出悲伤和难过,我们都知道,老人家是在硬挺着。


如果老姨挺不住病倒了,那这个家真是乱上添了。


其三,坚强,为家里人撑起一片天空。


看着几岁的小孙儿为自己的爸爸 穿白戴孝,看着十几岁的孙女哭成了泪人,还有哭天抢地的儿媳,早已步伐蹒跚的老伴,你纵有天大的哀伤也不敢释放,只能选择坚强。


儿子走了,太阳明天还会升起,日子还要继续下去,如果哭能解决问题,那么大家一起哭。


可现实不允许这位老人倒下,她只能挺直脊梁,担起家庭的重担继续前行。


老年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自己的天塌下来了,没人顶着自己也要扛起来。



痛失爱子的老人,我们多么希望你能 畅快淋漓的哭一场,把积压在心中的悲伤发泄一下,如果哭出来,从悲痛中走出来也许会更快一些。


在人去客散的夜晚,不知道这古稀之年的老人自己一个人默默的流过多少泪水。


有句话说的好,你没有经历过我经历过的苦,就没有资格对我品头论足。


所以,亲人去世不哭不悲未必是不思念不想念,在现实情况面前,人也很难表现的表里如一。


这位坚强的母亲为我们展现了最深沉的母爱,她要把对儿子的爱毫无保留的传递给儿媳和孙子们。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


有书知道


这个问题让我一下子回到11年前的冬天,天寒料峭,而我的母亲突发脑梗,从救护车接到医院直接进ICU,直到去世就从来没有醒来过。

那时候我在一家传媒公司工作,任职编辑部主任,主要业务负责人。我紧急请假在医院,领导派了相关负责人和同事来医院探望,父亲一看到我们单位相关负责人嘘寒问暖,了解病情,忍不住眼眶湿润了,接着老泪纵横。那时候我还不到40岁,刚刚从市某机关工作6年出来。我的哥哥全部都是工人,老实本分,只能听医生宣判。这个关键时候,我只能冷静处置,否则将更加乱成一团糟。

我带着已经18岁成人的大侄子,负责值夜班,4天内,每天夜里医生进进出出,我知道母亲始终处在危险的边缘,我一直都很冷静,一滴泪都没有掉。

4天后,母亲在腊月29的凌晨去世了。我们一家在当地没有亲戚,于是紧急通知老家的亲戚,通知母亲唯一的干女儿到场。妹妹到太平间,直接伏在干妈的遗体上痛哭。我依然没有流泪,流泪没有用。要抓紧购买丧葬用品;给母亲穿老衣,要联系殡仪馆等等千头万绪的事,因为如果不在年三十火化的话,母亲只能躺在冰冷的冰柜中,我们都不忍心。

到殡仪馆有很多手续要办,医院还有账要结,骨灰盒、母亲遗像都需要办,直到母亲要推进火化间,我都是和哥哥们麻木地处理着各种事务,只有嫂子们在哭,父亲全权委托我们儿子办理母亲的后事了,哪个儿子有机会哭啊?!

骨灰盒拿到家里,要跨火盆烧纸钱,给母亲的遗像磕头,头七很快过去了,我还是没哭。

母亲的后事办完后,每个儿子取一样母亲的物品,我挑选了一张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黑白的描红照片,2吋照,放在我的钱包最里层。

终于回到自己的家,累的不行不行的。我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看着母亲的遗照,想到今后再也不能叫妈妈了,眼泪哗啦哗啦落下来,大滴大滴的泪,可是没有哭出声音来。我大口喝了半瓶白酒,把自己喝晕,昏沉沉睡觉,直到第二天中午起床,再一次回到冷静的现实中。

至亲的母亲已经故去,哭没有任何用,安慰好照顾好健在的父亲,兄弟们过好各自的生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和报答,这就是一个失去母亲的男人最真实的心理!


老胡写实


親人離世時,哭的行爲是一種相當嚴重的錯誤,因爲知識和智慧都不具足時,錯誤的認知,哭在民間普遍存在;哭只能是離親人遠遠地哭,不能在身旁(尸體旁)哭!

在這裏舉一个例子,如臺灣女作家三毛的事情。三毛的丈夫何西(外國人)在潛水時遇難了,三毛十分鍾愛自己的丈夫何西,當看見从海裏打撈上何西的屍體時,嚎啕大哭,久久難住。哭著哭著,最壞的事情出現了:何西此時突然七竅流血!幾十年過去了,很少有人知道這是最坏的事情!很多人依舊哭著離世的親人。



對於那些“人死如燈滅”的人,沒有什麽可說的。

對於那些相信有前後世的人,可以說一說此事。有些人死時,是一種“悶死”的假象,即昏厥現象,雖無生命跡象,只要心口還有熱气,但仍然有一絲機會活過來。此時摩擦身體,并講一些安慰地話,看起来已經死亡的人,就有可能被救活,因爲心識并沒有離開身體,只要身體保護地較好。此時此刻是決不能哭的。

爲什麼不能哭呢?因爲承認有前生後世的佛教認爲:在人死後七七四十九日祭中,不能哭,過了七七四十九日祭你可以大哭特哭,此時對親人沒有危害了。如果在七七四十九日祭中痛哭流涕,對亡人危害極大,亡人的心識被你的痛哭攪亂了,産生了不必要的恐懼和傷感。如果是去世不久的,心識還在體內的,會出現七竅人流血現象,如果沒有一定修爲的人去超度,极有可能墮入三惡趣中。這正是因爲自己的哭聲,使亡人的心識恐懼產生怨恨造成的。這一重點幾乎在百姓中成爲一個秘密了,今天再次公開這个秘密。人死後,七七四十九天內不要哭,快請人超度爲上。自己放生、供燈,念經持咒守戒對亡人极大好處。明燈可照亮亡人中陰的路,不生畏懼。

在我們這裏有些風俗相當不好,親人死後大擺宴席,還把道路隔斷,給已過世的亡人帶來三條嚴重危害:一是殺生害命,二是堵塞交通与人不便,三是放奏哀樂吵閙他。如果有朝一日,自己離世後,儿女們也如是操辦,自己必不得好死。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警覺此事,改正錯誤,爲自己好,也是爲他人好。

所以“節哀順變”,多放生行善,念經持咒,可使亡人下气熱气上行,上行熱气更加增上。這才是真正的孝子賢孫。南無阿彌陀佛!🙏🙏🙏

圖/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