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珍堂精品推荐《夏山翠竹》袁耀《高山秀》袁江


千珍堂精品推荐《夏山翠竹》袁耀《高山秀》袁江


袁江,字文涛,清初康乾年间扬州画家。生卒年不详,把袁江现存的作品按照画面题款的时间顺序加以排列,绘画生涯大致处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至乾隆八年(1743年)之间。相距大约有五十年的时间,大致推算,袁江大约是出生在康熙十年前后,卒于乾隆十一年以后。雍正(1723-1735)时供奉养心殿,召入宫廷为祗侯。山水学宋人,楼阁精工。关于袁江的行踪,目前也只能从画中落款寻觅。他早年生活在扬州,以后到过江宁(今南京)、会稽(今绍兴)。据袁江传世真迹《瞻园图》判断,瞻园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将徐达的府第,《瞻园图》应是南京时期作品。根据袁江《花鸟图》二幅(藏故宫博物院)的署款“揆卯二月古榕袁江画,”他可能还到过福州,因为“榕”是福州的别称。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他北上到京师作画。郭味蕖引用袁江画中自题“在燕台作此图”就是佐证。晚年袁江又回到扬州,从他署有年款的“邗上袁江”的大量作品就能证明。商承祚与黄华两位先生合编的《中国历代书画篆刻家字号索引》一书中,根据袁江晚年的作品上钤有“岫”、“泉”两方印章,认为“岫泉”是袁江的另一个名号,这是画家自己的名章还是其他人的收藏印,尚须仔细斟酌。


千珍堂精品推荐《夏山翠竹》袁耀《高山秀》袁江


《扬州画舫录》记载袁江“初学仇十洲”,同时又对唐代李思训父子,宋代赵伯驹兄弟的山水技法加以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在他的作品中,多具唐宋山水的鲜明特色。其画传流功力深厚,尤其继承青绿山水传统,所作青绿山水,浑朴有致。中年“得无名氏所临古人画稿,技遂大进”。他将雄伟壮阔的山色与富丽堂皇的楼阁,很好地融为一体,既精细入微,又气势磅礴,有力地提高了“界画”的表现能力,被推为清代“界画”第一。

说到袁江,自然要介绍袁耀。袁耀,字昭道。关于袁江与袁耀的关系,有父子说、叔侄说、弟兄说三种,不少学者赞同父子说,其实还待考证。关于袁耀的记载,最早见于乾隆时成书的《画人》,附于袁江条目之中:“有子名耀,山水楼阁,尚守家法”。袁耀的生卒年也没有确切记载,只能根据作品推定。袁耀最早的作品画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所见最迟的作品完成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学者推测其生于康熙后期,卒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或之后几年。


千珍堂精品推荐《夏山翠竹》袁耀《高山秀》袁江


也许界画家的命运都是相似的,袁耀的经历与袁江大体相似。早年在扬州作画,过着卖画为生的日子。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他应山西贺氏盐商的邀请,参加贺氏庭园聚会,受到热情款待。三年后,贺氏要回山西故土,袁耀特作《广陵送别图》相赠,并题诗一首。因查找不便,故抄录于此。“游遍江淮胜,驱车返故乡。莺花三月尽,烟柳系丝长。驴背添诗轴,云山下夕阳。何时春夜寂,明月共飞觞。”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袁耀被山西商人邀请到太原蔚家作画,并有作品传世。晚年重返故乡扬州,并于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作《扬州名胜图屏》,四条屏分别题名“春台明月”、“万松叠翠”、“平流涌瀑”、“平冈艳雪”,画的都是蜀冈—瘦西湖一带风光,以工笔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有清一代推为第一“界画”是传统绘画当中的一个科目,以亭台楼阁、宫室、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的绘画,描绘时要用界尺画线条,保证线条规整不变形。元代陶宗仪在《辍耕录》中将绘画的种类分为十三科,其中就包括“界画楼台”一项。关于“界画”的定义,鲁迅先生在1934年给魏猛克的信中说:“古人之‘铁线描’,在人物虽不用器械,但有屋宇之类,是利用器械的。我看是一只界尺,还有一只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又无粗细了,这种图,谓之‘界画’。”“界画”的历史相当久远,在敦煌壁画和唐代墓葬壁画中都有发现,但是在宋元以后,文人画日渐兴盛,而界画被视为匠人手段,越来越不被重视,明末清初时逐渐消沉。汤厘曾经在《画论》中说:“世俗论画,必日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界画在当时的地位可见一斑。


千珍堂精品推荐《夏山翠竹》袁耀《高山秀》袁江


以袁江为代表的“袁氏画派”以迥异于诸派笔墨形式的青绿山水界画独树一帜,把元明以来一直呈衰颓之势的古老画种重新振兴。袁江、袁耀以前的楼阁界画,主要描绘建筑物,体现功力的是运笔一丝不苟,精细入微,但缺少意境和生活情趣。类似今天设计的效果图,不大耐看。而袁江、袁耀的作品一面世,就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袁氏父子在继承前人楼阁技法的基础上,把山水画的技法融入界画,于是作品富于变化,不再失之于刻板。袁江青绿山水界画多描绘历史、神话等想象类情景,如阿房宫、骊山、蓬莱仙境、桃花源等等,每个主题都有传奇故事留存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