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開放,宋朝開始三從四德了,這是退步,還是別有他因?

浪子燕小乙


說起唐朝,男女間的風流韻事可以稱得上層出不窮,而宋朝相對來說就要保守,而且呈現一個對女人越來越嚴苛的情況。


悅史君認為,這種變化既有一脈相承的傳統,也有歷史變化帶來的影響。

三從四德並不是從宋朝開始的,而是東漢才女班昭提出來的,此後成為歷代王朝提倡的樣板。

但規則的推行,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而東漢接下來就是三國,西晉短暫一統後,又到了南北朝,都是長期的紛亂狀態,大家對三從四德並不看重。

隋朝是在北朝的基礎上起來的,而北朝的統治者是胡人,這就不可避免地對三從四德有牴觸作用,因為他們是不必遵守的。

隋朝短暫結束,接下來的唐朝也是北朝貴族,一樣對三從四德不感興趣。


更重要的是,唐朝非常強大,對外是一種全方位的開放,女人自然也有開放的機會。

而唐朝皇族就帶了這個頭,李世民娶了弟媳,李治娶了小媽武則天,武則天有男寵,高陽公主跟和尚約會,李隆基娶了兒媳楊玉環……所謂上行下效,自然就非常開放了。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嚴重,接下來就是五代十國,又是紛爭不斷,到了北宋才統一起來。

北宋時期對三從四德也不厲害,因為這個王朝很講究生活,文人生活安逸,女人自然不差。

但靖康之變改變了一切,金兵攻入開封后燒殺淫掠,北宋皇族女人更是遭到金朝貴族的羞辱和瓜分,這就讓南宋的君臣們,對女人特別關注起來。


南宋在強化三從四德的同時,特別強調了貞操觀,對女人形成了嚴重的思想包袱,以致接下來的800多年,女人地位低下。

這當然是退步,男女平等才是應有之義,也是我們社會的主流,悅史君認為,靖康之變是男人被打敗後,女人受到了侮辱,但南宋不思強大,反而加大束縛女人,這個邏輯自然很鴕鳥了。


歷史這樣說


唐宋是兩個相鄰的朝代,不過宋朝對唐朝卻不是一脈相承,唐朝與宋朝存在巨大的差異,比如在思想上,唐朝開放包容,但到宋朝時卻趨於保守。關於兩朝思想差異的爭論自古便沒有停止過,有人認為這是進步,也有人認為宋朝是對唐朝的退步,各種說法,莫衷一是。那麼,宋朝相比於唐朝思想保守到底是退步,還是另有原因呢?

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要從唐宋兩朝思想上的差異進行研究。首先,唐朝開放是可以肯定的。唐朝的開放是全面的,它在文化、經濟、政治等多個領域都秉持著開放包容的原則,而最能體現唐朝開放特點的便是唐朝的服飾。唐朝服飾具有鮮明的特點,造型雍容華貴,裝飾富麗堂皇,且風格開放而自由。唐朝女子喜歡著男裝,穿胡服,而且上襦大多極短,盛唐後袒胸風更是盛行,方幹《贈美人》中“粉胸半掩疑暗雪”等詩句描繪的便是這種風格。除此以外,唐朝女子並不在意女德,改嫁之事經常發生,比如新城公主就曾毀約一次,改嫁一次,朝野上下對此卻並無意見。

不過,宋朝思想保守這一說法卻存在爭議,許多人認為宋朝思想並不保守,比如宋朝時存在女子相撲,參賽女子衣著極其暴露。《水滸傳》中描述段三娘與男人相撲,她穿的是“箭桿小袖緊身鸚哥綠短襖,下穿一條大襠紫夾袖褲兒”,然而事實上宋朝的女子相撲衣著卻更加“清涼”,且多地都有女子相撲,《夢粱錄》中就記載:“瓦市相撲者,乃路岐人(民間藝人)聚集一等伴侶,以圖手之資。先以女颭(即女相撲手)數對打套子,令人觀睹,然後以膂力者爭交。”

由於這些記載,許多人對“宋朝思想保守”的說法提出質疑,不過這些其實並不能說明宋朝思想開放,例如對於女子相撲,宋朝名臣司馬光就極力反對,他還上了一道摺子《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說:“而使婦人臝戲於前,殆非所以隆禮法,示四方也。陛下聖德溫恭,動遵儀典,而所司巧佞,妄獻奇技,以汙瀆聰明。竊恐取譏四遠。……若舊例所有,伏望陛下因此斥去;仍詔有司,嚴加禁約,令婦人不得於街市以此聚眾為戲。”宋仁宗同意司馬光的建議,女子相撲最終銷聲匿跡。

不僅如此,在宋朝時女子極其重視“三從四德”,改嫁的女子會受到社會的指責和鄙夷,普通人也非常重視名譽和“氣節”,“氣節重於生命”的觀念廣泛流傳。宋朝的服飾也趨於保守,一改唐朝袒裸之風,變得拘謹保守,且在服飾質地上也主張簡樸。人們的衣食住行也開始受到限制,至少在明面上不可以逾越禮制。因此,總體來說,宋朝相比於唐朝思想趨於保守是可以確定的,不過這種變化不能簡單的用退步來概括,因為宋唐兩朝差異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民族融合的程度。

唐朝的統治者大多都有胡人血統,比如李世民就有八分之一的胡人血統,長孫皇后亦是北魏拓跋氏的後代,李世民的兒子李承乾更是喜歡說突厥語言,穿突厥服飾。在唐朝,少數民族與漢人通婚的情況極其常見,而胡人的文化也對唐朝產生重要影響,促進了唐朝開放風格的形成。

而反觀宋朝,民族融合的背後卻充滿血淚與屈辱。宋朝的民族融合大多都是通過戰爭的途徑,過程當中伴隨著屈辱與妥協。宋朝經常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侵略,因此朝野上下對於北人恨之入骨,對其文化更是厭惡抵制。

比如《資治通鑑》記載 :“臨安府風俗 ,自十數年來,服飾亂常, 習為邊裝 ,聲音亂雅 ,好為北樂。臣竊傷悼。 ……今都人靜夜十百為群, 吹鷓鴣,撥洋琴 ,使一人黑衣而舞, 眾人拍手和之,傷風敗俗,不可不懲,詒禁之。”《能改齋漫錄》亦載:“京城內近日有衣裝雜以外裔形制 之人 ,以戴氈笠子,著戰袍 ,系番束之類 ,開封府宜嚴行禁止 。”通過上述記載可以看出,宋人對於胡人文化十分牴觸,喜好胡人服飾者甚至會被視為通敵,懲罰嚴重。

不僅如此,宋朝程朱理學的出現,使得思想更加保守僵化。儒家思想雖然存在弊端,但它在宋朝時卻被無限放大,比如《禮記·樂記》當中“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泆作亂之事”,經過二程發展成為“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朱熹更是將其歸納為“存天理滅人慾”。程朱理學的主張其實並不是以“滅人慾”為目的,比如朱熹就在《朱子語類》中說:“去其氣質之偏,物慾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程朱希望人們明理見性,不要被私慾矇蔽,這種思想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它們卻成為統治者的工具,程朱之後的理學家更是將理學日益僵化,禁錮了人的思想和自由,也使得宋朝的思想愈發保守。

北宋滅亡後,由於在戰爭當中出現許多叛軍,導致金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都城,擄走二帝,馬踏神州,被士大夫和百姓們視為奇恥大辱,因此南宋更加重視思想教育,“氣節”成為人們最重視的東西。

除此以外,唐朝和宋朝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也完全不同。唐朝時長安成為國際大都會,唐朝先後曾與三百多個國家交往,在長安的留學生超過八千,西域人更是將唐太宗擁戴為天可汗。因此唐朝有底氣也有環境開放包容,強大的國力和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是大唐氣勢強有力的支撐。反觀宋朝,雖然經濟文化十分發達,軍事上其實也談不上“弱宋”,但它面臨著遼、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的威脅,北宋滅亡後南宋更是隻能偏安一隅。因此,擺在南宋面前的,不是如何展現出盛世氣概,而是怎樣才能生存下來。所以宋朝皇帝禁止宮中奢侈,社會上也多主張以簡樸為主。而為了對抗侵略者,宋朝只能在思想上高度統一,崖山上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便是體現。

因此,唐朝時思想開放,到宋朝時思想卻趨於保守,不是退步,而是民族融合程度、統治者成分、國家外部環境以及思想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

《贈美人》 方幹

《水滸傳》 施耐庵

《論上元令婦人相撲狀》 司馬光

《資治通鑑》 司馬光

《能改齋漫錄》 吳曾

《禮記·樂記》 戴聖

《朱子語類》 朱熹


歷史戰爭


古時一直注重“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尤其用“三從四德“來約束古時女子的行為道德規範。唐朝和北宋,因為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唐朝和宋朝相比其他王朝思想比較開放,以至於現在研究唐宋時期文明的時候,有“髒唐亂宋”之說”。

那麼宋朝時期流行的程朱理學,以儒家為宗、吸收佛、道、將人倫、人理、天理、人慾統一起來,使儒學走入政治哲學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安定、但更重要的是迎合了封建統治階級的需要。有著“存天理,滅人慾”,抑制慾望,相信天理的說法。與其說宋朝重視“三從四德”,不如說更重視當時的程朱理學。

程朱理學是在“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的理論基礎上創立的另一種客觀唯心主義的思想體系,這對當時封建社會是一種進步,因為它為當時及後世規範了新一套的更加成熟的行為準則,也為封建王朝統治人們思想提供了便利。也可以理解為退步,因為開明的時代,應該是各種文化學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而不是以一種學說去限制人民的思想,使思想固化,而不知變通。

以上僅限於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觀點歡迎批評指正。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唐朝王室本身就有鮮卑的血統,所以在各個方面都比較開放,比如說倫理方面,可能不是特別在乎,比如李治娶了自己老爸的老婆,成就了武則天,武則天和自己的女兒太平公主私生活也比較糜爛,最典型的應該是李隆基和楊玉環,明明是一樁家庭亂倫,卻還被傳為一段愛情佳話,著實讓人咋舌。


北宋時期的女子還並非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有豐富的戶外生活,女子也可以參與打馬球等活動。宋朝女性也跟男人一樣下田勞動:“大婦腰鐮出,小婦具筐逐”。



三從四德確切點是從南宋的朱熹提出來的,雖然是從道德、行為、修養等方面對女性的規範,但是實際上確是維護男權、對女權的踐踏,以至於到了現代社會,仍有些許遺存。後期形成的程朱理學把儒家思想演繹成極端,禁錮了人性。比如說裹腳這一陋習,摧殘女性的身心健康,不能追求婚姻自由,一個貞節牌坊飽含著多少心酸淚。


浮生半日閒yylsg


三從”指婦女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指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唐朝確實開放,包容,女性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女人可以不遵守這些。再不說武則天時代連皇帝本身就是女人嘛。

到了宋,經濟發達,思想流派也百花齊放,其中程朱理學的興起,使得女性社會地位下降,女人要守貞潔,一女不嫁二夫的這種觀念到南宋,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還不是傳統思想演變影響了社會生活。





野菜野菜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說一下什麼是“三從四德”。所謂三從四德就是指“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和“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它是儒家立教對婦女的一生在道德、行為、修養方面的規範要求。唐朝確實很開放,以至於李治娶了自己父親的老婆,後來才有了女皇武則天;還有李隆基與楊玉環的亂倫。有歷史學家認為這也是導致唐朝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正如司馬光講:“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於灑色,養其疸寰。陵夷衰微至於五代,三綱頹絕,五常殄滅”。宋太祖趙匡胤或許也看到了這些,並且他是堅持以儒家思想治國的,所以倡導先人的三從四德也就順理成章。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從並不完全指聽從、服從、跟從的意思也有輔佐之意,從夫,從子是一種防止外戚干政和女皇帝的有效手段。“相夫教子”從宋代以來成為對婦女最重要的職責。


用戶正話正說


這是一個涉及靈魂拷問的問題,就讓速不臺說道說道:

大唐的美女和宋朝的美女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差距有多大?一個盪鞦韆、玩馬球、舞劍彈琵琶,一個纏了足、作女紅、低眉又順眼。論身份,大唐最美的女人是楊玉環,是貴妃,宋朝最美的女人是李師師,是性工作者;大唐最有權勢的女人是武則天,是皇帝,宋朝最有權勢的女人?好像沒有哦。宋朝時候,最有權勢的女人在遼國,就是蕭太后,就是那個提兵二十萬,逼著宋真宗籤賠銀子條約的寡婦。後來西夏的小寡婦梁太后也有樣學樣,也逼著宋朝賠銀子。

唐朝和宋朝隔了50年的五代,女人怎麼就大變樣,而且是靈魂深處的鉅變?

我認為第一個原因是男人變了,唐朝是北朝的延續,北朝男人都是在外面又橫又野,回到家裡就慫了,這個《顏氏家訓》有詳細的記載。你看看唐高宗李治了在武媚娘面前要多溫柔有多溫柔, 但他放出去的軍隊,像脫韁的狼狗,把天可汗李世民都拿不下的高句麗直接踏平了,向西把都督府都建到了伊朗。你再看看李白、杜甫這些文化人,一個個挎著刀劍,玩的是管制刀具。宋朝男人腰裡別的是扇子,好多將軍都能吟幾句詩,風雅風雅,比如:韓世忠自號清涼居士,唐朝將軍好像就只會砍人。面對娘風習習的宋朝男人 ,女人會說 :我能怎麼辦?我能怎麼辦?只能更更更娘。

除了男人變娘了,第二個原因是社會地位低下了。原來在家裡是吆五喝六的女主人,現在就不行了。整個法律條文大變,女人地位低下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舉個例子:唐朝出土的離婚協議書,男人這樣寫的“既以二心不同,難歸一意,願妻娘子相離之後,重梳蟬鬢,美掃娥眉,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弄影庭前,美效琴瑟合韻之態。解怨釋結,更莫相憎;一別兩寬,各生歡喜。”全是祝福。我們敬愛的宋朝呢?才女李清照就離過婚,下場就是先坐牢,宋朝女人但凡離婚,不管錯對,先坐牢!進了大牢,還能有好人生,尤其是女人。

除了上面兩條,最毒辣的核心價值觀也變了,程朱理學的那一套是專門教導女人三從四德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上升到最高理念。從此,貞潔牌坊成為女人的最高追求。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民國,祥林嫂嫁過兩個男人,被人說死後要鋸成兩半,於是兢兢業業 , 恪盡職守,爭當先進 ,只為給祠堂捐個小門檻,讓千人踏,萬人跨,以贖罪孽!


速不臺


宋朝,是整個中華文明由對外開放向內斂保守轉變的一個分水嶺,宋朝之前,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往往都顯得十分自信、熱情、開放和包容,尤其是漢朝和隋唐,而宋朝及其之後的歷代王朝,除了元朝之外,大多都顯得比較內斂和保守,這種內斂和保守,到了清朝時期可謂登峰造極,閉關鎖國的清王朝,對外部世界的發展似乎一無所知,最後被西方列強欺負的很慘。

唐高宗總章二年(公元669年)大唐王朝疆域圖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呢?是什麼原因導致了中華民族會由一個熱情開放的民族逐漸變得保守內斂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程朱理學的興起,逐漸導致中華民族思想文化趨於保守

宋朝以前的儒家學說跟現在我們所接觸的以“四書五經”為主要代表內容的儒家學說還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什麼“存天理,滅人慾”,在宋代之前的儒學裡是沒有這麼變態的理論和觀點的。漢朝和唐朝的儒家學說雖然是顯學,但並未完全成為上層社會的主流思想意識,儒教、道教和佛教三家在隋唐時期均有較大發展,呈三足鼎立之勢。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從漢朝開始確立的儒家粗糙的天命學說已經無法有效說服和愚弄大眾,佛教學說和道家學說大行其道,也吸引了很多粉絲,如唐朝很多皇帝就極其信奉道教和佛教,一代女皇帝武則天更是對佛教推崇備至。佛教和道教的快速發展,使得儒家學說的社會正統地位出現了動搖,唐朝末年,就有很多儒教信徒開始探索如何吸收佛教和道教學說的內容,振興儒家學說,到宋朝時期,程朱理學就應運而生了。

程朱理學的核心觀點就是“存天理,滅人慾”,即為了所謂的“理”而捨棄人的慾望,要求人們要安分守己,要嚴格遵守三綱五常,而女人則要遵從所謂的“三從四德”,對封建倫理綱常要求的非常嚴格,嚴重舒服了人們的思想。程朱理學發端於北宋,在元朝時期被確立為官方正統思想,在明朝時期幾乎達到了頂峰,衰落於清朝,幾乎影響了中國近一千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程朱理學對於人們思想的叔父,是宋朝趨於內斂和保守的根本原因。



宋明理學的幾位代表人物

第二、戰略要地的丟失,使得中原王朝失去了對外思想文化交流的途徑

與唐朝不一樣,唐朝北宋建立之初,相對於遼朝在地理位置上就處於劣勢,因為中原王朝的戰略要地幽雲十六州被契丹國在五代十國時期攫取,北宋建立初年,軍事力量較為強大,但由於宋太宗趙光義太廢柴,對契丹的戰爭失敗,導致難以收回幽雲十六州地區;而西北地區,有西夏的阻隔,西南地區有吐蕃王朝的阻隔,同時,北宋也未能保住河套平原,從而未能打通絲綢之路,對外交流的路均被阻隔,且由於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定下的重文輕武的國策,加之西北盛產戰馬的地區不在宋朝掌握之中,導致宋朝軍事力量日益衰落,對外戰爭敗多勝少。因此,宋朝的思想文化也趨於保守。


北宋疆域圖與周邊形勢圖

第三、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導致北宋政治更加趨向保守

北宋發展到宋神宗時期,國家已經是積貧積弱,軍隊戰鬥力非常差,政府財政收入日益減少,因此,宋神宗非常渴望通過變法圖強,實現北宋王朝的中興,此時,一位積極進取的改革家王安石的出現,使得宋神宗看到了富國強兵的希望。應該說,王安石推行的變法是十分先進的,許多政策如果落實到位,也卻是能夠使北宋王朝重現輝煌,其中的青苗法、保甲法等,都是確確實實的富國強兵之策。然而,由於用人不當,且北宋王朝內部反對勢力太過強大,這場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也導致了程朱理學對朝政影響的進一步加深,北宋政治更加偏向於保守和內斂。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

總的來說,就是以上三點,導致了北宋王朝思想文化趨於保守,所謂三從四德,只是這種保守化傾向的一個表現而已。這其實算是一種退步。北宋王朝的保守,代表著整個中華文明的轉向,這種轉向影響了今後一千年的政治走向,那就是日趨保守。


爾靜橋


北宋還是相當開放的。南宋程朱理學興起,禁錮女性。


山有扶蘇007


程朱理學對女子提出"三從四德"和"存天理滅人慾"理念;更是把女子看作工具。中國古代自宋朝以後,整個國家瀰漫著的道學理學精神,使人的正常情慾受到壓抑,不僅女人被異化為生育和性慾工具,地位極其低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