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 题/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 文/有疾
  • 盗用警告/本号已与“维权骑士”签约,可实时监测全网盗用文章行为,请遵守道德底线,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简介:

结婚也算是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能见到的景象。可以说每个人都会经历结婚这个过程,成家、立业。

对于现代的婚姻礼仪我们自然是很清楚。那么,中国古代的结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汉朝结婚的那些事情吧。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结婚是每个人的人生都要经历的一件大事)

婚姻的年龄与门第观念

虽然先秦礼制中关于结婚年龄的说法是: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但是经过战争的长期摧残,人口锐减成为不争的事实。汉朝恢复礼制的时候虽然将这一条写了进去,却很难将其实行下去。休养生息才是汉朝初年的第一要务。

所以,在汉惠帝时期曾经颁布过一条法令:

「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这里的「五算」是指五倍的赋税。这种惩罚可以算是特别重了。

由此可见,大部分人在十五至二十岁之间就被逼结婚,毕竟不是谁都能付得起五倍的赋税。所以汉朝结婚的年龄是非常早的。

既然结婚年龄这么早,那么在结婚对象的选择上,基本上就由不了当事人自己做主。所以在汉朝的时候,相互通婚的基本上都是门当户对的家族。

就比如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陈平,在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并且不喜欢从事农业劳动,为了娶一个富婆屡遭人白眼。最后还是有一个离过五次婚的寡妇看上了他,这才结了婚。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电视剧中的陈平)

皇家就更不用说了。有制度规定,汉朝的公主如果嫁人的话必须嫁给列侯。平民百姓想要娶公主,那无异于天方夜谭。

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在守寡的时候选择丈夫只在列侯中选择:

「长公主问:“列侯谁贤者?”左右皆言大将军。主笑曰:“此出吾家,常骑从我,奈何?”左右曰:“于今尊贵无比。”」

所以嘛,假如穿越回去想娶公主的话,就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比如战功)封得列侯,然后才可以纳入公主们的候选名单中。而事实上,汉朝皇帝的女儿们都是嫁给了列侯,没有例外。

下面的大臣官吏们自然也是如此。或是为了强化政治资源,或是为了危急时刻保命。就在这样不经意间,门第观念逐渐形成,豪强地主、门阀士族们不断涌现,并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逐渐兴盛以至于对皇权产生了莫大的威胁。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平阳公主剧照)

婚姻的程序

其实中国现在也保留着一些婚姻的传统习俗,不过又吸取了一些西方的礼俗,所以在这方面就淡化了许多。

在先秦的时候,婚姻理论上必须经过六道程序,即: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纳采就是先问另一家人同不同意。

问名就是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时辰,看看八字合不合之类,现在在一些地方还流传着这样的习俗。

纳吉就是在卜算完吉凶之后,将吉兆告诉另一家人,然后拿一只雁作为贽礼。

纳征就是送聘礼。

请期就是在前面一切都谈妥之后,挑一个吉祥日子告诉女家。

迎亲和现在的迎亲基本上没有太大区别。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纳吉书)

婚姻的那些事

因为现在是自由恋爱时期,所以古代家族强制包办式的婚姻少了很多。但是现在也留有一点影子——相亲。

在古代,当儿女长大成人的时候,父母就开始着手选择结婚对象,并不会过问儿女们的意向。但是现在,父母充其量只是提供建议,主要还是看儿女们自己。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相亲对现在有些男女来说简直就是梦魇)

关于问名。

为什么在古代要问名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同姓不能通婚,在《白虎通义》中就曾经提到过:

「同姓不得相娶者,皆为重人伦也」

得先问清楚名字,要是同姓的话恐怕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这里可能有人就要问了,怎么会连姓什么都不知道呢?

其原因就在于古代改姓实在是太频繁了。改姓的原因有很多种,或因避祸,或因避讳,以及其他原因。

又有谁能想到,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将马援以及他的后代马超的祖先是赵国名将赵奢呢?就是因为赵奢曾经被封为马服君,所以后代渐渐改为马服氏,又逐渐简化为马氏。

汉武帝后期的大臣田千秋,因为年纪大了,上朝不方便,所以汉武帝专门允许他坐一个小车上朝,后来连名字都逐渐被人称为「车千秋」了。

所以,问清楚家族源流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伏波将军马援塑像)

关于聘礼。

古代的聘礼自然会随着身份地位与财富多少而有所不同。皇帝家自然不用说,那肯定是最高规格的聘礼。《汉旧仪》中就曾经说:

「娉皇后,黄金万斤」

但是吕后时期为了优待女儿,将聘礼改为黄金两万斤,此后称为定制。

瞧瞧,皇家的黄金都按万斤来算。但是其他阶层自然不会这样,除非特别富有的人,比如卓王孙给卓文君的嫁妆就为:

「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

而贫家就不会有这么好的待遇。东汉时期的议曹史展允家中十分贫穷,所以聘礼只能出得起两、三万钱。但是这也足够成婚之用。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吕雉剧照)

聘礼之后占卜一个好日子是必须经过的过程,这就是请期。

因为在汉朝的时候人们还是普遍愚昧迷信,所以对于婚期的占卜能够起到心里安慰的作用。那个时候的人们认为,假如结婚的时候不占卜的话,就会:

「触鬼逢神,忌时相害」

给整个家庭乃至于家族都带来灾难。

至于迎亲和婚礼,古代和现代都一样,基本上都是能有多大排场就安排多大排场,就得突出一个喜庆隆重。

强制相亲、结不起婚、攀比奢靡,汉朝时期的婚姻观至今影响我们

(请期书,现在很多家庭会选择合八字与请期书很相像)

结婚如同破产为了什么?

虽然汉朝的时候结婚礼仪基本上已经固定。但是这也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奢靡攀比之风层出不穷。

就比如汉朝的关中地区,因为是汉朝的政治中心,所以居住在此地的达官贵人、豪强大族数不胜数。

一方面是因为谁都不比谁差,谁也不愿意比谁差;

另一方面是因为居住在关中地区所需要的开支很大,所以就导致了:

「嫁娶尤崇奢靡」、「闾里嫁娶,尤尚财货」

这对于豪富人家来说自然是没有什么,这钱出了也就出了。但是对于生活在底层的百姓来说,想要效仿富豪们,一辈子的积蓄可能就搭在这上面了,甚至还有因为结婚而借贷的。

无怪乎有人说:

「富者欲过,贫者欲及」

乃至于就酒宴中的花费都有可能让他们:

「破终身之本业」

为了结婚,毁了自己一辈子,这又是图了什么呢?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内容请参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