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 題/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 文/有疾
  • 盜用警告/本號已與“維權騎士”簽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簡介:

結婚也算是日常生活中隨處都能見到的景象。可以說每個人都會經歷結婚這個過程,成家、立業。

對於現代的婚姻禮儀我們自然是很清楚。那麼,中國古代的結婚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漢朝結婚的那些事情吧。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結婚是每個人的人生都要經歷的一件大事)

婚姻的年齡與門第觀念

雖然先秦禮制中關於結婚年齡的說法是:

「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

但是經過戰爭的長期摧殘,人口銳減成為不爭的事實。漢朝恢復禮制的時候雖然將這一條寫了進去,卻很難將其實行下去。休養生息才是漢朝初年的第一要務。

所以,在漢惠帝時期曾經頒佈過一條法令:

「女子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這裡的「五算」是指五倍的賦稅。這種懲罰可以算是特別重了。

由此可見,大部分人在十五至二十歲之間就被逼結婚,畢竟不是誰都能付得起五倍的賦稅。所以漢朝結婚的年齡是非常早的。

既然結婚年齡這麼早,那麼在結婚對象的選擇上,基本上就由不了當事人自己做主。所以在漢朝的時候,相互通婚的基本上都是門當戶對的家族。

就比如跟隨劉邦打天下的陳平,在年輕的時候家境貧寒,並且不喜歡從事農業勞動,為了娶一個富婆屢遭人白眼。最後還是有一個離過五次婚的寡婦看上了他,這才結了婚。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電視劇中的陳平)

皇家就更不用說了。有制度規定,漢朝的公主如果嫁人的話必須嫁給列侯。平民百姓想要娶公主,那無異於天方夜譚。

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在守寡的時候選擇丈夫只在列侯中選擇:

「長公主問:“列侯誰賢者?”左右皆言大將軍。主笑曰:“此出吾家,常騎從我,奈何?”左右曰:“於今尊貴無比。”」

所以嘛,假如穿越回去想娶公主的話,就必須通過一定的途徑(比如戰功)封得列侯,然後才可以納入公主們的候選名單中。而事實上,漢朝皇帝的女兒們都是嫁給了列侯,沒有例外。

下面的大臣官吏們自然也是如此。或是為了強化政治資源,或是為了危急時刻保命。就在這樣不經意間,門第觀念逐漸形成,豪強地主、門閥士族們不斷湧現,並在魏晉南北朝的時候逐漸興盛以至於對皇權產生了莫大的威脅。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平陽公主劇照)

婚姻的程序

其實中國現在也保留著一些婚姻的傳統習俗,不過又吸取了一些西方的禮俗,所以在這方面就淡化了許多。

在先秦的時候,婚姻理論上必須經過六道程序,即:

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迎親

納采就是先問另一家人同不同意。

問名就是名字和出生年月及時辰,看看八字合不合之類,現在在一些地方還流傳著這樣的習俗。

納吉就是在卜算完吉凶之後,將吉兆告訴另一家人,然後拿一隻雁作為贄禮。

納徵就是送聘禮。

請期就是在前面一切都談妥之後,挑一個吉祥日子告訴女家。

迎親和現在的迎親基本上沒有太大區別。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納吉書)

婚姻的那些事

因為現在是自由戀愛時期,所以古代家族強制包辦式的婚姻少了很多。但是現在也留有一點影子——相親。

在古代,當兒女長大成人的時候,父母就開始著手選擇結婚對象,並不會過問兒女們的意向。但是現在,父母充其量只是提供建議,主要還是看兒女們自己。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相親對現在有些男女來說簡直就是夢魘)

關於問名。

為什麼在古代要問名呢?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同姓不能通婚,在《白虎通義》中就曾經提到過:

「同姓不得相娶者,皆為重人倫也」

得先問清楚名字,要是同姓的話恐怕就會遇到很大的困難。

這裡可能有人就要問了,怎麼會連姓什麼都不知道呢?

其原因就在於古代改姓實在是太頻繁了。改姓的原因有很多種,或因避禍,或因避諱,以及其他原因。

又有誰能想到,漢光武帝劉秀的大將馬援以及他的後代馬超的祖先是趙國名將趙奢呢?就是因為趙奢曾經被封為馬服君,所以後代漸漸改為馬服氏,又逐漸簡化為馬氏。

漢武帝后期的大臣田千秋,因為年紀大了,上朝不方便,所以漢武帝專門允許他坐一個小車上朝,後來連名字都逐漸被人稱為「車千秋」了。

所以,問清楚家族源流是一件很必要的事情。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伏波將軍馬援塑像)

關於聘禮。

古代的聘禮自然會隨著身份地位與財富多少而有所不同。皇帝家自然不用說,那肯定是最高規格的聘禮。《漢舊儀》中就曾經說:

「娉皇后,黃金萬斤」

但是呂后時期為了優待女兒,將聘禮改為黃金兩萬斤,此後稱為定製。

瞧瞧,皇家的黃金都按萬斤來算。但是其他階層自然不會這樣,除非特別富有的人,比如卓王孫給卓文君的嫁妝就為:

「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

而貧家就不會有這麼好的待遇。東漢時期的議曹史展允家中十分貧窮,所以聘禮只能出得起兩、三萬錢。但是這也足夠成婚之用。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呂雉劇照)

聘禮之後占卜一個好日子是必須經過的過程,這就是請期。

因為在漢朝的時候人們還是普遍愚昧迷信,所以對於婚期的占卜能夠起到心裡安慰的作用。那個時候的人們認為,假如結婚的時候不占卜的話,就會:

「觸鬼逢神,忌時相害」

給整個家庭乃至於家族都帶來災難。

至於迎親和婚禮,古代和現代都一樣,基本上都是能有多大排場就安排多大排場,就得突出一個喜慶隆重。

強制相親、結不起婚、攀比奢靡,漢朝時期的婚姻觀至今影響我們

(請期書,現在很多家庭會選擇合八字與請期書很相像)

結婚如同破產為了什麼?

雖然漢朝的時候結婚禮儀基本上已經固定。但是這也帶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奢靡攀比之風層出不窮。

就比如漢朝的關中地區,因為是漢朝的政治中心,所以居住在此地的達官貴人、豪強大族數不勝數。

一方面是因為誰都不比誰差,誰也不願意比誰差;

另一方面是因為居住在關中地區所需要的開支很大,所以就導致了:

「嫁娶尤崇奢靡」、「閭里嫁娶,尤尚財貨」

這對於豪富人家來說自然是沒有什麼,這錢出了也就出了。但是對於生活在底層的百姓來說,想要效仿富豪們,一輩子的積蓄可能就搭在這上面了,甚至還有因為結婚而借貸的。

無怪乎有人說:

「富者欲過,貧者欲及」

乃至於就酒宴中的花費都有可能讓他們:

「破終身之本業」

為了結婚,毀了自己一輩子,這又是圖了什麼呢?



更多【不易君子】精彩內容請參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