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汉献帝是否情愿禅让帝位?

劳伦斯602


我认为是不情愿的,刘协还是一位有气节的皇帝。但当曹丕实施九品官人法的时候士人集团就都支持曹魏了,刘协也没办法


襄江蒲苇


如果汉献帝生前写一部《刘协日记》的话,里面肯定对禅位一肚子不情愿和腹诽。

一、禅位,丢掉的不仅仅是皇位,更是祖宗的江山、尊严和辉煌

没有人原因做亡国之君的,别说愧对列祖列宗,就是面对后人,他也被钉在了耻辱柱上,遭受后人的指责、批评甚至是嘲笑。

所以汉献帝如果生前写日记,日记中一定会大骂曹丕乱臣贼子,大骂那些劝其禅位的官员奸佞不忠。

只是正常人谁会把心理话写在日记中?留着发表吗?

汉献帝要真写日记,那是给人留下口实?这些日记要是被发现,他可能早被秘密处死了。

二、正史的记载是一种美化

《三国志》记载,汉献帝曾几次下诏表示要禅位,如

汉帝诏曰:“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我们都知道,后世所谓的禅让都是打着古代旗号进行的一场表演秀。

皇帝主动提出禅让是必须有的程序,不然就变成逼迫了,接下来篡位者表示一番推辞,如此几次后,才接受。

这些功夫当然都要作出。

那些皇帝无一不是迫于无奈,不得不进行禅让。

曹丕升坛礼毕,代汉自立后,曾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他知道了什么?当然直到禅让的真谛了。

古代有史官,但是史官不可能看到皇帝的内心活动的。要想了解汉献帝的内心想法,除非汉献帝留下一部《刘协日记》,但是问题是在波云诡谲的时代,谁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在日记中呢?能写出来的且在自己活着时就刊印发表的,那就不叫日记了。


微史春秋


历史上有很多禅让都是不情不愿的,甚至有人推测尧舜禹禅让都是被逼的,可是我认为汉献帝的这次禅让,绝对是出于真心。

从汉朝皇帝的角度出发,他当然不愿意禅让,可是从他个人的幸福指数来看,他巴不得立刻禅让。汉献帝再不禅让,可能真的要被搞死了。

5个年号,说明汉献帝这颠沛流离的一生。

汉献帝这一生中,用了5个年号。其实每一个年号,都代表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这是其他皇帝很难体验到的。

  1. 第一个年号永汉,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汉少帝刘辩上台,结果被董卓给废掉了,改立陈留王刘协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献帝,改年号为永汉。
  2. 第二个年号中平,这年号本来是汉献帝老爹汉灵帝的年号。可是公元189年,朝局动荡,董卓入京后,汉家天下荡然无存,这一年拥有光熹、昭宁、永汉三个年号。后来甚至将这三个全都废了,改回了中平。
  3. 第三个年号初平,公元190年,袁绍带领各路诸侯前往讨伐董卓,董卓打不过这帮人,就一把火烧了洛阳城,将汉献帝带去长安,改年初平。这个年号用了4年。
  4. 第四个年号兴平,公元194年,李傕郭汜樊稠三人都有了开府权力,三者彼此不服,造成了长安城内的动荡
    ,汉献帝在这一年改年号为兴平,这一年长安城内米价攀升,饿死的百姓不计其数。
  5. 第五个年号建安,公元196年,曹操将汉献帝接到了许昌,恢复了大汉王朝的宗庙,从而改年号为建安。这一年号用了25年之久,也是曹操执掌东汉大权的25年。

从这5个年号里发生的故事,其实我们就能看得出,汉献帝刘协是真的可怜,一辈子从来没有执掌过实权,在位的5个年号里,全都是别人的提线木偶。

尤其是前面4个年号,在董卓、李傕、郭汜等人的把控之下,汉献帝甚至连日常生活都没办法得到保证,更别提什么权力了。

孝献皇帝讳协,灵帝中子也。母王美人,为何皇后所害。中平六年四月,少帝即位,封帝为勃海王,徙封陈留王。九月甲戌,即皇帝位,年九岁。迁皇太后于永安宫。大赦天下。改昭宁为永汉。丙子,董卓杀皇太后何氏。---《后汉书》

到了曹操执政的时候,汉献帝好歹是过上了好日子,有了一点天子的气派。只不过没有实权依旧是事实,汉献帝自己也只能无奈接受。

汉献帝在位31年,做了31年的傀儡,掀不起什么高潮了。

年轻时候的汉献帝,的确有想过从权臣手里夺取权力。年幼的时候,他被董卓、李傕、郭汜等军阀挟持,自然是不敢提什么权力,当时各路诸侯各自为政,也没人会听朝廷的。

后来曹操执政以后,一切规格待遇,跟真正的大汉天子没有什么两样,于是汉献帝认为曹操是忠心耿耿的大臣,可没想到曹操也是个专权分子,完全不给汉献帝权力。

这个时候汉献帝在一帮老臣的怂恿下,当然是想要夺取权力的。至少汉献帝做过两次努力,虽然都没能成功。

  1. 公元200年,也就是建安5年,著名的衣带诏事件就此发生。汉献帝让董贵人的老爹董承联合刘备、吴子兰等人去诛杀曹操,结果事情被揭发,董承被斩杀,董贵人和她肚子里的孩子,一同被曹操给绞杀。
  2. 公元214年,也就是建安19年,伏皇后让父亲伏完诛杀曹操的事情,再次被泄露出来。
    结果汉献帝被逼废黜伏皇后,伏皇后向刘协求救,刘协说自己的命还不知道哪一天会丢了。最终伏皇后被幽闭而死,两位皇子也都被毒杀,伏家满门被曹操诛杀。

由此可见汉献帝曾经努力过两次,可是这两次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汉献帝的老婆孩子两次被曹操诛杀,从此汉献帝刘协,再也不愿意做这种蠢事。

公元215年,建安20年,汉献帝刘协将曹操的女儿曹节立为皇后。从此汉献帝身边所有人都是曹操的人,汉献帝本人没有哪一天敢安然入睡的。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秋七月,立皇子冯为南阳王。壬午,南阳王冯薨。---《后汉书》

这样的皇帝,再做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堂堂大汉天子,还真的比不上一个村长逍遥自在,所以我认为这个时候的汉献帝是非常想禅位给曹操的。

汉献帝禅让,帮助曹丕稳住帝位,曹丕自然感激不尽。

心灰意冷的汉献帝,一直熬了31年,终于等到曹操去世了。这个时候很多人认为汉献帝会兴奋地认为自己可以掌权了,而事实会这样吗?

大家都是成年人,这种不成熟的想法,怎么可能实现呢?当时朝中从上到下,有哪一个是心向汉朝的大臣呢?全部都是曹魏的家臣而已。

这种局面汉献帝已经看了很多年,所以绝对不会傻到认为曹操一死,他就可以掌权的地步。他要思考的是,该如何保住自己的小命。

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二十年春正月甲子,立贵人曹氏为皇后。赐天下男子爵,人一级,孝悌、力田二级。赐诸王侯公卿以下谷,各有差。秋七月,曹操破汉中,张鲁降。---《后汉书》

这个时候他发现曹丕遇到一个难题,他虽然继承了魏王的王位,可是他的弟弟曹植不服气,另一个弟弟曹彰更不服气。

曹植也就算了,一个文人,没什么好担心的。可是曹彰不同,他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猛将,实力绝对不可小觑。

曹丕如果硬是要跟曹彰打的话,还真的未必能获胜,就算获胜了,曹魏内部也是损失惨重。这个时候汉献帝想到了一招求生的办法,那就是趁机禅让。

我认为汉献帝如果聪明的话,这次禅让应该是主动的。只要把皇位禅让给了曹丕,那么曹彰就没有理由跟曹丕抗衡了。曹彰顶天只能世袭魏王,他哪里能跟天子对抗呢?

事后曹丕非常高兴,将汉献帝封为山阳公,从此汉献帝在自己的封地上真正拥有实权,逍遥自在地度过了后半生。

总结:傀儡皇帝,真不如实权村长。

汉献帝从皇帝,一下子跌落成了山阳公,他心里会不会不平衡呢?傻瓜才会不平衡,汉献帝的身份注定了他一辈子不会幸福,甚至会被毒杀。

可是他利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化解了这种厄运,最终得以善终。他在山阳百里之地,完全就是土皇帝,境内他可以真正做主。

而做皇帝的时候,汉献帝甚至连宫门都出不去,在位31年,跟坐牢没有任何区别。那个时候做个傀儡皇帝,真的比不上一个有实权的村长。

所以我认为在曹丕成为魏王以后,汉献帝的禅让是发自肺腑的一种态度,如果不禅让,等待汉献帝的可能就是死亡。与祖宗基业比起来,活着才是实实在在的事情,难道不是吗?

《后汉书》

《三国志》


江湖小晓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终年66岁。曹操次子曹丕继王位,当上了丞相兼魏王,并接管了朝政大权。

  汉献帝以为曹操死了,自己可以松一口气了,但他没料到的是,曹丕更是胆大,在他的暗示下,一大帮汉臣竟然逼宫让汉献帝禅让帝位于曹丕。

  

  汉献帝闻奏大惊失色,半响无言后,才对这些官员哭道:“朕想高祖提三尺剑率众起义,平秦灭楚,创造基业,世统相传,四百年矣。朕虽不才,初无过恶,安忍将祖宗大业,等闲弃了?汝百官再从公计议。”

  

  第二天,这些逼宫的文武大臣,再次集中于大殿,让宦官入內请汉献帝上朝。

  汉献帝却担忧而不敢出,此时的曹皇后(曹操之女曹节)还蒙在鼓里,不知底细,反而问汉献帝:“百官请陛下设朝,陛下何故推阻?”

  

  曹洪、曹休听完曹后的责骂后,无动于衷,继续逼迫汉献帝退位,汉献帝在武力的胁迫下,无奈地写下退位诏书:

  “朕在位三十二年,谴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今仰瞻天象,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运行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迹,今王又光耀明德,以应其期。历数昭明,信可知矣。

  同时,曹丕把汉献帝降为山阳公(爵名,封地在今河南焦作山阳区),并命其即日启程。华歆还拿着剑对刘协怒训:“立一帝,废一帝,古之常道!今上仁慈,不忍加害,封汝为山阳公。今日便行,非宣召不许入朝!”

 


历史信仰GOOD


汉献帝的所谓“禅让”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无论汉献帝愿不愿意,都必须走完这一流程。而且是否禅让、何时禅让、如何禅让,汉献帝本人完全没有权力决定,因为此时的汉献帝不过是曹丕获得正统地位的一枚棋子罢了,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位之后,所说的那句 “尧舜之事,今日方知”足以说明一切。

而且,汉献帝的皇位也只不过权臣董卓专权、肆意废立皇帝的结果,刘协虽然名为皇帝,但实际上只是权臣的工具罢了。在董卓控制汉献帝时,朝堂之上尚有一些汉室旧臣存在,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多少还可以“帮”汉献帝一把,而到了曹操手里,朝堂之上基本上清一色都是曹操的班底,此时的汉献帝已被彻底架空,身边一个“帮手”都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汉献帝就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曹操需要以天子之名干什么事的时候,找汉献帝盖个章,而且不论汉献帝愿不愿意都得盖。

到了建安晚期,曹操借汉献帝之名自封魏公、魏王,加九锡,正式拉开了篡位的大幕,而这个时候汉献帝心知肚明曹操的意图,他清楚的明白汉朝统治再也不可能恢复,痛心和遗憾之余,自己也早已有了心理准备,“退休”只是时间问题,毫无悬念,汉献帝闻弦音而知雅意,他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禅让才能让他得到体面的收场。曹操去世后,曹丕成了魏王,并迈开了篡位的第一步,让汉献帝主动退位让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禅让”。

面对这种情况,而此时的汉献帝没有权力、没有军队,自己就是曹丕砧板上的鱼肉而已,如果不陪曹丕演完这出戏,恐怕自己的小命都难保,毕竟这个时候曹丕篡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如果禅让,什么事都好商量,如果不禅让,汉献帝就是曹丕称帝唯一的障碍,曹丕必然不会对这位姐夫太客气,保不齐哪天汉献帝就“因病暴毙”了。

最终,汉献帝选择了陪小舅子曹丕演完了这出大戏,于是一场“自愿”的“禅让”就开始了。汉献帝“坚决”要“退休”,曹丕“坚决”不同意汉献帝“退休”,这么些三个来回,“三辞三让”,曹丕“不得已、勉为其难”的接受了禅让,最后“无奈”的登上了帝位。之后,曹丕也没有亏待汉献帝,在汉献帝“退休”之后,被曹丕封为了山阳公,并允许其在封地内可以着天子服饰,使用天子旌旗仪仗,奉祀汉王朝宗庙,并且可对魏不称臣。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禅位”对于汉献帝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被封为山阳公之后,刘协就开始远离政治,安安心心的经营着自己的封地,在五十四岁病逝的时候,曹丕之子曹叡还为他举行了国葬,大赦天下,而当地的百姓也纷纷前去送葬。一个亡国皇帝能有这样的结局已经是相当圆满了。

但是这一切,都是汉献帝当初陪曹丕演大戏换来的,如果当时汉献帝死活不愿意演戏,那么他可能早就没命了。说白了,不需要曹丕去刻意要挟,也不管汉献帝心里乐意不乐意,只要他不想成为刀下冤魂,就只能“高高兴兴”陪曹丕粉墨登场,演完这出“禅让”大戏。

因此,汉献帝的禅位,实际上也是皇权被架空后的必然结果,有迫于时局的无奈,也有无力回天的绝望,以及内心最后对于自由的向往,可以说刘协的心情是复杂的,也是绝望的。也许这对刘协来说是一种解脱,做傀儡还不如做一介草民来得自在。









河南小孟0221


肯定是不情愿的,大丈夫岂可一日无权?何况这是至高皇权!!甚至所谓的尧舜禹禅让,本身就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心愿。《竹书纪年》明确记载: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至于舜,也是被权臣禹放逐偏远之地而死。同一时期的《韩非子.说疑》记载: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可见这禅让制的真实性颇令人可疑。至于汉献帝的禅让,《后汉书》中有寥寥无几的十多字记载: 冬十月乙卯,皇帝逊位,魏王丕称天子。用的词是逊位,而不是禅让。





江南明月


第一:历史上没有哪一个皇帝愿意将皇位让给他人,就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能,除非是自己快要死了或者是被人逼迫,才不得已将皇位交出去。

第二,我们都知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三分天下,最后一位皇帝刘协(181年4月2日-234年4月21日),字伯和,东汉王朝末代皇帝(189年—220年在位),是汉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他的一生就像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和清朝的宣统帝溥仪一样,只不过他比后者的结局好一点。

众所周知,汉献帝禅位后来禅位于曹丕,过程可谓是凄凉可悲。那么汉献帝禅位到底是出于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是受了曹丕的要挟,还是因为做了多年傀儡皇帝而感到了疲惫?汉献帝的所谓“禅让”仅仅是一种形式而已,无论汉献帝愿不愿意,都必须走完这一流程。而且是否禅让、何时禅让、如何禅让,汉献帝本人完全没有权力决定,因为此时的汉献帝不过是曹丕获得正统地位的一枚棋子罢了,曹丕在接受汉献帝禅位之后,所说的那句 “尧舜之事,今日方知”足以说明一切。而且,汉献帝的皇位也只不过权臣董卓专权、肆意废立皇帝的结果,刘协虽然名为皇帝,但实际上只是权臣的工具罢了。在董卓控制汉献帝时,朝堂之上尚有一些汉室旧臣存在,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多少还可以“帮”汉献帝一把,而到了曹操手里,朝堂之上基本上清一色都是曹操的班底,此时的汉献帝已被彻底架空,身边一个“帮手”都没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汉献帝就只有一个功能,那就是曹操需要以天子之名干什么事的时候,找汉献帝盖个章,而且不论汉献帝愿不愿意都得盖。到了建安晚期,曹操借汉献帝之名自封魏公、魏王,加九锡,正式拉开了篡位的大幕,而这个时候汉献帝心知肚明曹操的意图,他清楚的明白汉朝统治再也不可能恢复,痛心和遗憾之余,自己也早已有了心理准备,“退休”只是时间问题,毫无悬念,汉献帝闻弦音而知雅意,他清楚的认识到,只有禅让才能让他得到体面的收场。曹操去世后,曹丕成了魏王,并迈开了篡位的第一步,让汉献帝主动退位让贤,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禅让”。

面对这种情况,而此时的汉献帝没有权力、没有军队,自己就是曹丕砧板上的鱼肉而已,如果不陪曹丕演完这出戏,恐怕自己的小命都难保,毕竟这个时候曹丕篡位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如果禅让,什么事都好商量,如果不禅让,汉献帝就是曹丕称帝唯一的障碍,曹丕必然不会对这位姐夫太客气,保不齐哪天汉献帝就“因病暴毙”了。最终,汉献帝选择了陪小舅子曹丕演完了这出大戏,于是一场“自愿”的“禅让”就开始了。汉献帝“坚决”要“退休”,曹丕“坚决”不同意汉献帝“退休”,这么些三个来回,“三辞三让”,曹丕“不得已、勉为其难”的接受了禅让,最后“无奈”的登上了帝位。之后,曹丕也没有亏待汉献帝,在汉献帝“退休”之后,被曹丕封为了山阳公,并允许其在封地内可以着天子服饰,使用天子旌旗仪仗,奉祀汉王朝宗庙,并且可对魏不称臣。

综上所述,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禅位”对于汉献帝来说都是最好的选择,被封为山阳公之后,刘协就开始远离政治,安安心心的经营着自己的封地,在五十四岁病逝的时候,曹丕之子曹叡还为他举行了国葬,大赦天下,而当地的百姓也纷纷前去送葬。一个亡国皇帝能有这样的结局已经是相当圆满了。因此,汉献帝的禅位,实际上也是皇权被架空后的必然结果,有迫于时局的无奈,也有无力回天的绝望,以及内心最后对于自由的向往,可以说刘协的心情是复杂的,也是绝望的。也许这对刘协来说是一种解脱,做傀儡还不如做一介草民来得自在。




皮条看历史


不是自愿的。

三国史上第一个皇帝曹丕,篡汉自立,仅仅在曹操去世后当年就匆忙称帝。可见其称帝心切,实际上,曹丕篡汉,并非史无前例,如王莽自立等等并非是探寻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可是做这种事难免心里不踏实。所以,在曹丕准备称帝之前就开始造势,显示不是自己想上位而是众望所归,就沿袭王莽的做法,“天降”龙凤麒麟等祥瑞,又在坊间市口谣传魏带汉才是正统的说法。汉字特么别适合做这种捕风捉影的事情一切都按照曹丕的计划来实行着。

但是,最重要的是整个的流程最重要的是需要汉献帝刘协心甘情愿禅让才行。所有的一切必须众望所归,光明正大,是为了担起天下的重担才上位的。演出曹丕本不想上位是出曹丕之外没有人能胜任此重任。这样的戏自己一个人演难以成事,需要身后有一票大臣大力支持。

总的有一个人能承受千夫所指,只能由不怕骂名不顾脸面的华歆担此大任,只有不顾名声,不怕当时和后世的谩骂。于是就去华歆胁迫汉献帝,如果不从不识时务,你可是会遭遇不测。汉献帝不从气得拂袖而去。华歆追上去剑指献帝,大声威吓献帝,要懂感恩不要乱动别怪我刀剑不长眼。我认为这里可以看出汉献帝是完全不想禅让的,完全是曹丕给刘协逼到死路没有办法不得不如此。

华歆再次过程中没有丝毫犹豫,勇往直前勇猛果敢。已经说明了他是心里情愿这么做的,并不是被曹丕所迫。可能都没需要曹丕提出要求,华歆自己就主动担此大任。而在先生的三国演义中更是完美的全势力虚伪的“禅让”,而此中不虚伪的只有华歆,完全的本色出演。就是一个毫无忠义廉耻之心的华歆,一个曹丕指哪就往哪咬的狗。

汉献帝迫于生命危险的压力,只好统一禅让。曹丕听说后一位大事已成大喜过望,想要接受。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却说,陛下不可,虽然汉帝已经妥协,但是你还应该在认认真真的演下去。让汉献帝昭告天下。就是让天下皆知明知禅让非汉帝本意,但是也无话可说,曹丕听司马懿的之后退却说自己年少德寡不能担此大任,请汉献帝再找圣贤之人把位置让给他。

汉献帝只好再次禅让,这次曹丕有了小心和谨慎,就对手下说这次禅让要当着天下人进行,把暗中操作的事情变成明面上进行,让汉帝当着百官的面把玉玺让给曹丕,这样就不会再有人挑起事端。我觉着曹丕如此虚伪,先让人威逼汉帝又假意不从实在是齐秦当诛!

我认为汉献帝让位根本不是自愿的而是被胁迫的,刀剑相逼,迫于压力不得不让,在那个乱世中谁还当他是皇帝?他也不得不让。如果不是曹操曹丕父子,刘协的性命早已死了千百次,

他最后也算是报恩了,但是曹丕这么做确是无耻之徒,当了婊子还要立牌坊。如此玩弄权术,后世对曹丕的风评自然不好。

我觉着曹魏后来被晋取而代之完全是咎由自取,曹丕的天下不正,这天下自然坐不稳,曹丕怎么逼迫汉帝退位禅让,后来司马氏后来就是怎么取代的曹家。天道好轮回啊!








周朝文DMU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的“禅让”,即将自己的皇位让给另一个并不是自己一般意义上合理继承人的人,在这些禅让中,有自愿的,当然也就有被胁迫的。三国时期,曹丕就接受过一次禅让,是汉献帝刘协将皇位让给曹丕。但是这一次的禅让让人不好把握,到底是刘协不愿再做一个傀儡,心甘情愿让出皇位,还是受到了曹丕的逼迫,不得不这样做。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自然是被迫,这个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在《三国演义》“曹丕废帝篡炎刘”这回中,曹丕对于禅让心中是没有底的,他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现成的先例可循,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出戏的开头,借鉴了王莽篡汉的手法,先是凤凰麒麟黄龙这些所谓的祥瑞出现,然后编造“谶讳”之语,“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

汉字很适合编造此类的鬼话,任何一个字都能拆开来,并且依据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拆法。接下来,这出戏就不太好演了。禅让要心甘情愿,顺理成章,正大光明,那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幸福,不负汉献帝的重托,曹丕才万分无奈地挑起了这幅重担。要达到这样的演出效果,对演员的实力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不过,不用担心。台前幕后的演员们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主分忧解难。

首先得有跑龙套的,干脏活累活。华歆就是一个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模范,他是曹丕篡汉的急先锋,总是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他不怕当世,更不怕后世的谩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骂去吧!华歆去逼汉献帝“效尧舜之道”,他威胁汉献帝,不识时务恐遭不测。汉献帝拂袖而起,王朗赶紧给华歆使眼色。华歆立刻心领神会,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凶神恶煞般地说,“许与不许”你早点给个话!禅让完成后,华歆“按剑指帝”,厉声警告汉献帝要知道感恩,不要乱说乱动。


欢乐颂欢乐GO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次的“禅让”,即将自己的皇位让给另一个并不是自己一般意义上合理继承人的人,在这些禅让中,有自愿的,当然也就有被胁迫的。三国时期,曹丕就接受过一次禅让,是汉献帝刘协将皇位让给曹丕。但是这一次的禅让让人不好把握,到底是刘协不愿再做一个傀儡,心甘情愿让出皇位,还是受到了曹丕的逼迫,不得不这样做。那么在《三国演义》中,自然是被迫,这个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在《三国演义》“曹丕废帝篡炎刘”这回中,曹丕对于禅让心中是没有底的,他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现成的先例可循,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这出戏的开头,借鉴了王莽篡汉的手法,先是凤凰麒麟黄龙这些所谓的祥瑞出现,然后编造“谶讳”之语,“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无可言……”。

汉字很适合编造此类的鬼话,任何一个字都能拆开来,并且依据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拆法。接下来,这出戏就不太好演了。禅让要心甘情愿,顺理成章,正大光明,那是为了天下苍生的幸福,不负汉献帝的重托,曹丕才万分无奈地挑起了这幅重担。要达到这样的演出效果,对演员的实力是一个重大的考验。不过,不用担心。台前幕后的演员们会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主分忧解难。

首先得有跑龙套的,干脏活累活。华歆就是一个不怕脏不怕累的劳动模范,他是曹丕篡汉的急先锋,总是身先士卒,亲临第一线。他不怕当世,更不怕后世的谩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骂去吧!华歆去逼汉献帝“效尧舜之道”,他威胁汉献帝,不识时务恐遭不测。汉献帝拂袖而起,王朗赶紧给华歆使眼色。华歆立刻心领神会,纵步向前,扯住龙袍,凶神恶煞般地说,“许与不许”你早点给个话!禅让完成后,华歆“按剑指帝”,厉声警告汉献帝要知道感恩,不要乱说乱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