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金山寺;西津渡;焦山歷史

鎮江,古稱京口、潤州、南徐,是江蘇省地級市,國務院批覆確定的中國長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風景旅遊城市。在春秋時稱為“朱方”,戰國時改稱“谷陽”,秦朝時稱“丹徒”,三國時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設“南徐州”,隋統一後改置“潤州”,鎮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國時期為江蘇省省會。


金山寺是江南佛教聖地,梁武帝在金山設立了莊嚴隆重的水陸道場,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曆史,總共有81位方丈。全盛時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侶數萬人。清朝時期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

金山原為揚子江中一個島嶼,由於"大江曲流",至清光緒末年(1903年)左右與陸地連成一片。金山景點甚多,充滿歷史傳說與神話故事,古人贊為"江南名勝之最"。

最出名莫過於金山寶塔,創建於1400餘年前的齊、梁時代,塔高30米,唐、宋有雙塔,宋朝叫“薦慈塔”、“薦壽塔”,後來雙塔毀於火災,明代重建一塔,起名“慈壽塔”。清代咸豐年間,此塔又毀於戰火。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隱儒向北京朝廷呼籲,受命募捐重建的。當時隱儒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並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募銀29600兩,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經過5年多艱辛努力重新建成,即現在的慈壽塔。


鎮江金山寺;西津渡;焦山歷史

金山寺

西津渡位於鎮江城西的雲臺山麓,是依附於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蹟。西津渡古街是鎮江文物古蹟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區,是鎮江歷史文化名城的“文脈”所在。

三國時期,這裡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唐代以後這裡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巡邏。宋熙寧元年 (1068) 春,王安石應召赴京,從西津渡揚舟北去,舟次瓜洲時,即景抒情,寫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詩: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始創於六朝時期,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留下了如今的規模,因此,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西津渡,三國時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後才稱為“西津渡”。這裡原先緊臨長江,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清代以後,由於江灘淤漲,江岸逐漸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

現在已是美食一條街,與揚州東關街差不多。

鎮江金山寺;西津渡;焦山歷史

西津渡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勝之一,以山水天成,古樸幽雅聞名於世。其位於市區東北,巋然聳峙於揚子江心,與對岸象山夾江對峙。山高71米,周長2000餘米,位於鎮江東北的長江中,本是一個無名的島嶼,東漢末年著名學者焦光曾隱居於此,以後由宋徽宗追賜為焦山的名稱,又因滿山修竹,古樹蔥蘢,宛如碧玉浮江,所以焦山又被人稱為浮玉山。

康熙、乾隆這兩位最喜歡旅遊的皇帝均到過這裡並留下墨寶,其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中,有五次登臨焦山,不僅設立行宮,還寫下了《遊焦山歌》和《遊焦山作歌疊舊作韻》。

與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並不顯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獨特之處,那就是聞名遐邇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氣勢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藝術,使焦山成為蜚聲海內外的書法之山。


鎮江金山寺;西津渡;焦山歷史

焦山


景點不在於多,關鍵要有代表性,上面幾處我都去過,值得一玩。

宋 沈括。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裡天。蘆管玉簫齊送夜,一聲飛斷月如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