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金山寺;西津渡;焦山历史

镇江,古称京口、润州、南徐,是江苏省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在春秋时称为“朱方”,战国时改称“谷阳”,秦朝时称“丹徒”,三国时为“京口”,南朝宋在京口设“南徐州”,隋统一后改置“润州”,镇江之名自北宋至今,民国时期为江苏省省会。


金山寺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总共有81位方丈。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侣数万人。清朝时期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金山原为扬子江中一个岛屿,由于"大江曲流",至清光绪末年(1903年)左右与陆地连成一片。金山景点甚多,充满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古人赞为"江南名胜之最"。

最出名莫过于金山宝塔,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代,塔高30米,唐、宋有双塔,宋朝叫“荐慈塔”、“荐寿塔”,后来双塔毁于火灾,明代重建一塔,起名“慈寿塔”。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隐儒向北京朝廷呼吁,受命募捐重建的。当时隐儒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募银29600两,于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经过5年多艰辛努力重新建成,即现在的慈寿塔。


镇江金山寺;西津渡;焦山历史

金山寺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更是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宋熙宁元年 (1068) 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现在已是美食一条街,与扬州东关街差不多。

镇江金山寺;西津渡;焦山历史

西津渡

焦山,系“京口三山”名胜之一,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其位于市区东北,岿然耸峙于扬子江心,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山高71米,周长2000余米,位于镇江东北的长江中,本是一个无名的岛屿,东汉末年著名学者焦光曾隐居于此,以后由宋徽宗追赐为焦山的名称,又因满山修竹,古树葱茏,宛如碧玉浮江,所以焦山又被人称为浮玉山。

康熙、乾隆这两位最喜欢旅游的皇帝均到过这里并留下墨宝,其中乾隆皇帝六次南巡中,有五次登临焦山,不仅设立行宫,还写下了《游焦山歌》和《游焦山作歌叠旧作韵》。

与一些名山大川相比,焦山并不显得高大突出,但它有其独特之处,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气势磅礴的摩崖石刻和碑刻艺术,使焦山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书法之山。


镇江金山寺;西津渡;焦山历史

焦山


景点不在于多,关键要有代表性,上面几处我都去过,值得一玩。

宋 沈括。楼台两岸水相连,江北江南镜里天。芦管玉箫齐送夜,一声飞断月如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