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曹操不知陳宮來投劉辯,劉辯卻將他派回兗州,做臥底!

小說:曹操不知陳宮來投劉辯,劉辯卻將他派回兗州,做臥底!

劉辯豈能不知,三國演義中的陳宮,乃是中牟縣令。

當初曹操刺殺董卓失敗以後逃跑,被董卓下令全天下緝拿。在到達中牟縣的時候,被聰明的陳宮給捉住。

陳宮因為感念曹操刺殺董卓的忠義,才放掉曹操,並且棄了官職,與他一同逃跑。

但是後來,由於曹操錯殺呂伯奢一家,並且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陳宮自那以後,認為曹操自私自利、心思狠毒,隨後棄他而走。

此乃演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陳宮,兗州東郡人士,一直隱居在家鄉,靜觀天下風雲。

直到後來,兗州刺史劉岱,被青州黃巾殺死,陳宮認定曹操為明主,這才出仕。

他主動找到了駐紮在東郡的曹操,對他說:“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

曹操聞言大喜,聽從陳宮所言,取得兗州。自後曹操以此為根基,終成王霸之業。

從那個時候開始,陳宮才算真正步入仕途,開啟大漢謀士生涯。

後來由於曹操,任意屠戮兗州名士,並且將聞名海內的邊章都殺死了。

陳宮少年便與兗州的名士相交,並且深得邊讓看中,與他亦師亦友。

邊讓與兗州名士的被殺,使得陳宮對曹操心懷怨恨。待到曹操攻打徐州,兗州空虛的時候,陳宮才與張邈一起背叛曹操,迎呂布入濮陽。

可以說,那個時候的陳宮,心中充滿了怨恨。他只想著報復曹操,卻完全沒有考慮呂布是不是明主。

所謂性格決定命運,正是因為陳宮,這種重情重義的性格,才導致了他悲劇的人生。

陳宮雖有濟世之才,但是後來,徐州的陳登父子巧言令色,對呂布阿諛奉承,使得呂布漸漸疏遠陳宮,對他言不聽,計不從。

那個時候,陳宮就已經知道,呂布註定會敗亡。

當時,他也起了棄呂布而走的心思。但是前番他背叛曹操,如若現在再背叛呂布,他又擔心受到天下人的嘲笑。

漢代的士大夫,往往視聲譽勝過生命,陳宮自己也不例外。

就這樣,他被俘虜以後,在白門樓不顧曹操幾次三番的勸說,執意赴死。

陳宮的一生,無疑是悲劇而令人嘆息的。

這個時代,他也如同歷史上那樣,待在家鄉靜觀天下風雲,尋覓明主。

但是現在的曹操,只是一個東郡太守。不僅依附於河北袁紹,還需受刺史節制,可以說得上是,英雄無用武之地。

而弘農王則大不同,劉辯的身份、地位,實力都遠超曹操,並且現在坐擁幷州、河東、河內之地,兵多將廣。不足之處就是謀士太少。

另外河內王匡前往兗州之後,與陳宮有過接觸,建議他北上投效正徵召天下名士的弘農王劉辯。

只這一句話,陳宮便知王匡乃是弘農王的人,他詫異於年輕的劉辯,南征北戰,前不久方以聲東擊西之策,擊敗了上黨張楊,竟然在同時間便派了人前來兗州,看來劉辯佈局不可謂不深,謀劃不可謂不周。

而陳宮聽聞劉辯身邊只有一個大才田豐,也知幷州初定,必定缺乏人才,相信他來到幷州,劉辯一定會重用他。

如此一來,他就可以一展胸中的抱負了。

既然打定主意,他便前來幷州投奔劉辯。

這是陳宮的事蹟,以及他心中所想;然而劉辯除了看重他的才能之外,其實還有更深層的用意,所以他才會令王匡投之以桃。

這遠程用意乃是劉辯不明面上爭奪兗州,則兗州遲早落入曹操之手,但是要將陳宮當做暗棋,以利用歷史走向,削弱曹操!甚至一招制曹也不無可能!

......

這時候,田豐聽到兩人的對話,方才知道,眼前這儒士,就是劉辯先前提過的兗州東郡人士陳宮,陳公臺。

他知主公心意,乃上前說道:“主公,公臺乃是兗州名士,才華橫溢。他今日前來投奔主公,當真是可喜可賀啊!”

陳宮雖然沒有明說,要投奔劉辯。但是他來到了幷州,就已經表明了態度。

劉辯再次向陳宮行了一禮,說道:“自我取幷州以來,每日殫精竭慮,日夜操勞,不敢有絲毫懈怠。”

“幷州乃北方荒涼之所,也缺乏優秀文士。所以直到現在,吾帳下可用之人,仍舊寥寥無幾。”

“今日公臺既來,還請留於此地,助吾一臂之力。”

話畢,劉辯躬身作揖,不肯起身。

陳宮沉默半晌,忽然問道:“我若效力於殿下,不知將授予我何等官職?”

劉辯答道:“幷州官職,但憑公臺挑選。”

陳宮聞言,哈哈大笑。他扶起了劉辯,說道:“我新來投奔,寸功未立,又豈敢身居高位?”

劉辯不以為意的說道:“旁人不曉,吾豈不知,以公臺之才,幷州何等官職不能擔任?”

陳宮搖了搖頭,意味深長的說到:“殿下身為上位者,遇事當權衡得失,謹言慎行。”

“不僅如此,還要照顧手下將士的情緒。”

“我初來幷州,寸功未立,不可居高位。”

“公臺此言在理,是吾孟浪了,當謹記!”見陳宮見識果然不凡,劉辯恍然又喜悅道。

陳宮看著以禮相待、英武不凡,身居高位而不輕慢的劉辯,過了一會兒,忽然向他作揖行禮,道:“宮,見過主公!”

驟然被陳宮喊成‘主公’,劉辯大喜過望,急忙扶住陳宮的手臂,說道:“公臺肯來助我,何愁大事不成?”

“主公取得幷州,局勢未穩,是否感覺手下士卒不夠用,並且境內人口太過稀少?”

劉辯心中一擰,陳宮果然慧眼,便如實答道:“現如今,我幷州有六萬精兵,河東、河內也有六萬,但是分散駐紮到各個重要位置,兵力就顯得有些不夠。”

“若是與一方諸侯交戰,麾下這麼多兵馬,還能支撐。若是幾路諸侯來攻,兵力就有些捉襟見肘。”

“至於人口,河內、河東還好,幷州本就偏遠、荒涼。再加上幷州處於大漢邊境,以前經常有胡人劫掠,所以人口更是無比稀少。”

“雖然這段時日,我招收了不少流民。但是將他們,遷徙分散到幷州境內之後,境內人口,仍是不足兩百萬。”

幷州雖然是個大州,卻是地廣人稀。以前整個幷州,也不過只有一百多萬的人口。

其實不僅是幷州,幽州、涼州由於處於邊境地帶,經常會有胡人劫掠,人口亦是無比稀少。

在諸侯並起的年代,一方諸侯是不是足夠強大。不僅要看他帳下有沒有人才,還要看他治下的人口夠不夠多。

因為,人口越多,能夠養活的軍隊也就越多。軍隊多了,諸侯的實力自然就強大了。

雖然大漢境內,很多膏腴之地都掌握在世族、豪強手中。

但是大漢的地盤這麼大,人口才只有幾千萬。那些沒有被開墾的土地,不知有多少。

若是人口足夠,諸侯完全可以讓他們開墾荒地。

所以,諸侯混戰,不僅是為了搶奪地盤,還是為了掠奪人口。

聽到了劉辯的話,陳宮微微一笑,說道:“宮有一策,獻於主公,可使幷州再添十萬雄兵,百萬人口!”

陳宮之言,何其之大,劉辯、田豐聞言,都露出極度驚訝之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