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大城市的一套房,39平米

随着城市化发展,流动人口这一概念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县、市,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成年育龄人员。与迁移不同的是,虽然也分常住流动人口和短期流动人口,但这种移动并不是永久变更居住地。

对于大多数流动人口来说,租房的比例还是高于购买。毕竟1998年我国商品房均价不过每平米2062元,到了2018年已经变成了每平米8736元,上涨了3.2倍。这还仅仅只是平均值,一二线房价的涨幅更加可观。

租金与房价有着微妙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房价涨租金涨,房价跌租金可不一定跟着滑落。

上涨的租金意味着生活成本更高,自然也就挤压了其他的消费欲望。从前还能看场演唱会,但当押一付三的房租一下吃掉你积攒几个月的工资,怕是吃外卖都要犹豫几分。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房价越高,一般来说收入也会越高,家庭月总收入越高,买房的几率也就越大,收入水平对留居意愿有着正向影响。

而且在中国,住房从来也不是那堆钢筋混凝土本身,而是附着了城市公共服务的产品。

大城市与小城市

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是不同的两种选择。

除了都叫城市,看起来都差不多外,里面的生态和结构,已经完全不同。

曾经有科学分析,假如蚂蚁突然变成大象的体型,那么它的呼吸器官和腿结构也必须随之进化,否则根本无法负荷呼吸和行走。

城市变大也是同样的道理,几十万、几百万和上千万人口量级的城市,整体的结构已经是天差地别。

我,买大城市的一套房,39平米

首先,在人才上,大城市不仅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强,留住人才的能力也更强。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拼命想挤进大城市,而在人口净流入的城市排名里,没有小城市的身影。

现在,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有人的地方才有未来。在人数上,小城市就已经处于下风。

其次,在产业方面,最高薪的工作、最尖端的科技、最前沿的产业,都只会在大城市的土壤里诞生。

要知道,人们之所以背井离乡,在拥挤高压的大城市打拼,就是看重了这里的高薪机会,和改变命运的可能。

最后,在资金上,大城市的资金实力,也毋庸置疑地远超小城市,这也是城市软实力的体现。

可以说,从人才、产业和资金的角度上看,大城市的优势,是客观存在的。

但一些经济体量没那么大的中小城市也绝非单一和无趣的,它们分别与不同层次需求的年轻人达成了生活的共识。

部分小城市不光在收入上不乏亮点,消费体验指数之高也出人意料,比如佛山、嘉兴和宁波的人均购物中心建筑面积占地比甚至要高于上海。这种来自于生活品质的保证,也让一部分年轻人看到了小城市的魅力。

城市氛围方面,追求自律与成长的年轻人在一些小城市也能找到归属。数据显示,四线城市人均每周运动次数超过一线城市,小城市的运动热情可见一斑。许多小城市也十分看重自我价值的提升,比如两广地区的小城市在线上学习与阅读上投入了大量时间。

这些数字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虽然经济体量与城市发展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挂钩,但这并非唯一的衡量指标,小城市也有自己的迷人之处。

让梦想照进现实

虽然大小城市发展各有不同,但发展的结果还是要靠自己奋斗。

之前在一个群里认识了欣欣,一直在上海打拼,后来经历一次职务变动后,就去了杭州。

在社保交满一年后,欣欣有了在杭州落户买房的念头。

看了几套房子,发现两百万以下的、城区四五十平的房子,首付八十万,月供七八千,还是有盼头可以买到的。

于是,她开启了拼命攒钱之旅。

每个月工资一到账,她就先把固定要存的钱留出来,只花剩余的钱。

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饭,早上蒸点红薯,煮个鸡蛋,榨杯豆浆。中午自己带荤素搭配的便当,晚上买点水果,煮一把意大利面。周末也会改善伙食,买几根筒骨和玉米煲汤,一个人可以吃好几顿。

从来不买贵妇化妆品,皮肤却好得惊人,因为她总是早睡早起。她知道超市的熟食晚上7点之后半价,也知道面包房会把前一天剩的面包捆起来打折卖。网上买了一套理发工具,每个月自己修剪刘海和发尾。

业余时间喜欢不花钱的娱乐活动,要么沿着公园跑步,要么去图书馆看书充电,为了省钱拒绝了许多无效社交。她的一些同事,曾在背地里说她抠门到极致,不知怎么传到了她耳朵里。

她却特别云淡风轻地说,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她。因为她这几年工资、副业收入、被动收入攒的钱,够付得起房子首付了。

我,买大城市的一套房,39平米

而那些背地里嘲笑她的精致女生们,还过着外表光鲜、存款为0的生活。

短暂的快乐,会让快乐之后的生活更加空虚。而努力存钱,才能拥有随时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底气,带来持续长久的幸福感。

一开始的节省是为了之后的美好生活,每一个奋斗中的年轻人都可以为我们的统计数据做出一点贡献。

2019年7月3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了39m²,距离2016年上一次公布的36.6m²增加不少。发达国家人均住房面积大概是40m²,我们已经快赶上了。

双向选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城市生活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除了城市高速发展需要留住人才外,人也在选择城市留居。

互联网的高度发达,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在哪个城市打拼、生活的主动权。而当新生活的理念变得更加健康、多元和有趣之后,不同城市尽管性格各异,但同样也可以充满“青春和活力”。

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的提升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城市“性价比”成为许多人才不得不关心的话题。

我,买大城市的一套房,39平米

据统计局数字,截止2019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比上年减少了0.6万人,上海则减少了0.5万人。而同期杭州、成都、重庆、西安等二线城市人口增量都在十万以上。

同一时间,租房市场也呈现此消彼长的趋势。据贝壳租房网数字,2018年,北京、上海、深圳租房市场成交总量分别较去年同期下跌了23.65%、22.83%、16.98%;成都、杭州、南京、武汉、重庆的租房市场成交总量则较上年分别增长了5.59%、5.15%、5.16%、13.39%、51.20%。

这意味着青壮年人口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迁移是真实发生的现象。

如此一来,逃离北上广还是留在不同城市打拼,其实都是在更多优质的选择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