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我們知道桃園三結義指的是《三國演義》裡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裡,祭告天地,焚香結為異姓兄弟的事,三人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瓦崗一爐香指的《隋唐演義》裡以秦瓊為首的瓦崗四十六友在賈柳樓焚香結拜,不願同日生,只願同日死,吉凶相共,患難相扶,如有異心,天神共鑑。

同樣是兄弟結義,為什麼後人的評價差距如此之大?為什麼要說“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公元219 年,東吳為了拿回荊州,發起了對荊州的突襲,此時關羽大軍還在攻打樊城,荊州兵力空虛,所以東吳輕鬆拿下了荊州,並且派出軍隊協助曹魏圍剿關羽。關羽不敵,被迫敗走麥城,最後被東吳俘虜,父子二人全部被殺。張飛知道關羽死訊後終日不食,流出血淚,醉酒之後也被部下殺害。關羽死後劉備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殺劉封,第二件事稱帝,第三件事就是冊立劉禪為太子,並且為劉禪挑選了一批賢臣。之後劉備不聽諸葛亮的勸阻,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以舉國之兵伐吳,結果我們知道:東吳派出了陸遜,劉備兵敗,在白帝城託孤之後駕崩。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那麼瓦崗四十六友的結局呢?瓦崗解散後四十六友中有降了唐的,有跟著王世充混的,也有跟著李密混的。最終的結局是魏徵、徐茂公、秦瓊病死;單雄信被李世民殺死;羅成淤泥河被亂箭穿身;程咬金笑死;王伯當為李密擋箭死了;侯君集被李世民賜死;其餘的都在羅通掃北和薛仁貴徵東里面戰死了。我們挑重點說,瓦崗四十六友裡大部分人降了唐,而李世民殺死了單雄信,據說還是羅成行的刑,而殺單雄信時大部分人都選擇了明哲保身。這說明了瓦崗兄弟的感情和結義誓言裡說的差距較大,按我們現在的說法稱為瓦崗塑料兄弟更合適。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那麼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什麼呢?先說劉關張的結義,三人中以劉備為主,劉備的遠大理想就是拯救天下蒼生,應該說劉備的人格魅力征服了關張,關張也死心塌地跟著劉備混。三人都是出身社會底層,在窮困潦倒時選擇抱團,最終一路拼殺建立了蜀漢政權,也算是功成名就。而關羽死後,劉備和張飛的作為也對得起結義時的誓言,張飛終日不食,流出血淚,而作為大哥的劉備,也是合格的。關張亡故,荊州喪失,對於君主劉備而言,最好的選擇是什麼?就是諸葛亮建議的那樣,與孫吳修好,休養生息,備兵伐魏。但是劉備卻是人生中第一次絲毫不顧諸葛亮的意見,做了當時最錯的選擇——傾全國之力伐吳!於身為君主的劉備而言,這是一步臭棋,臭到七十萬大軍損失殆盡,此後直至滅亡蜀漢都再也沒能有如此的軍勢。但作為大哥的劉備,是必然要這麼做的。我不管你是誰,也不管結果如何,你殺了我兄弟,我便一定要跟你死磕到底,至死方休。誰都想有關張這樣的兄弟,也誰都想有劉備這樣的大哥。

而賈柳樓結義一是人員較多,成分比較複雜:這四十六人裡有衙門公人,如秦瓊、金甲、童環、樊虎等;有綠林好漢,如魏徵、 徐茂公、單雄信、王君可、王伯當等;有北平府的尉遲南、尉遲北、杜差、羅成等;有賈柳店掌櫃賈閏甫和柳周臣;還有太原侯的門婿柴紹。人又多,出身又不同,所以不可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

二是當時結義當時就比較勉強,有不少人是不願意的,只是因為給秦瓊母親祝壽,大夥聚到了一起,而真心想結義的人是魏徵、徐茂公,秦瓊等人,其餘人有的無所謂,有的雖然不願意但是也不好佛了面子。於是匆忙拼湊到了一起,沒有結義所需要的堅實的感情基礎。

三是內部矛盾多,互相不服,缺少一個真正的大哥。這裡面開始就互相不服的是羅成和單雄信,羅成是北平府的少保,武藝高強,白馬銀槍,風流倜儻;而單雄信是十三省綠林總瓢把子,那也是一呼百應的大哥級人物,所以這兩人的互相不服,造成了他們的擁泵們也是對立的。有了矛盾,就需要有人來調和,但瓦崗四十六友裡沒有這麼個人。結義時魏徵年齡最大,但作為軍師的魏徵顯然難以做到讓這些人都信服。

那麼接下來最有希望做瓦崗四十六友帶頭大哥的就是秦瓊了吧,《隋唐演義》裡秦瓊人稱秦二哥,號稱孝母賽專諸,交友似孟嘗,憑藉著一身仁義行走天下,但是我們知道,瓦崗四十六友裡並不是所有人都是秦瓊的朋友,甚至扳手指數的過來的,真正以秦瓊的義氣交情結為朋友的,只有單雄信,王伯當,程咬金,尤俊達,杜文忠,史大奈,如果算上同事的情誼變成的兄弟,那就再加上樊虎連明,除此之外就沒了。秦瓊只對這幾個人算是有交情的。羅成跟他更多的是親戚關係,而其餘的魏徵徐茂公張公謹白顯道王君可等一眾官私兩道的英雄,都是通過單雄信,甚至可以說是給單雄信面子,你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諸如魏徵徐茂公張公瑾白顯道這些人還可以算作朋友,但像什麼魯明星魯明月尚青山夏玉山尉遲南尉遲北之類的,最多可以算是秦瓊的粉絲罷了,秦瓊也從沒有過跟這些人拉攏或者施以恩惠的行為。如果這些人誰戰死了,秦瓊恐怕想哭都哭不出來。

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


應該說對秦瓊最有恩的是單雄信了,當鐧賣馬的時候是單雄信收留贊助他,還認他當哥哥;秦母大壽的時候,一多半的朋友是單雄信帶過去給秦瓊撐面子的;秦瓊等人反出瓦崗的時候,是人在洛陽的單雄信收留的他們;後來與單雄信有家族仇恨的李世民派人來洛陽招攬秦瓊的時候,單雄信明知此去必然不會再回來,甚至日後會刀兵相見,但還是沒有強留;甚至是昔年與單雄信有舊怨的羅成一個人被留下了,單雄信看在多年戰友以及秦瓊的面子上,不僅沒有殺他,還保舉他當大將。而秦瓊呢,在隨著李世民打敗了劉武周收了尉遲恭之後,立馬調轉槍頭直指洛陽。我們不能說秦瓊這一步做的錯,作為臣子,聽主公安排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作為結義兄弟而言,這雖然能理解,但也讓人心寒。不知道最後單雄信在城頭上看著羅成投唐的時候,心裡該有多難受。

一個,雖然不成功,但是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兄弟,對得起天地良心。另一個,雖然成功,但負了兄弟,忘了自己,最終死於自己的毒誓。

總之瓦崗四十六友就是人多心不齊,出身不同理想不同,又沒有合格帶頭大哥的統領,就這麼臨時拼湊起來的一幫人,指望這麼一幫人做到患難與共,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桃園三結義的劉關張是彼此真心相待的,而且從一而終。瓦崗那一撥人,大業未成就分崩離析、各懷心思,就連秦瓊和羅成這對錶兄弟,互相也都還留了一手。二人切磋武藝時,秦瓊留了一招“殺手鐧”,羅成留了一招“回馬槍。”

好了,以上就是“寧學桃園三結義,不學瓦崗一爐香”的由來了,從這兩個故事裡我們看出,結交朋友一定要階層一致,志趣相投,並且寧缺毋濫


你認為瓦崗塑料兄弟的稱呼貼切嗎? (單選)
0人
0%
貼切
0人
0%
<button>投票/<butto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