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理工团队估算中国感染病死率0.66% 为什么?

导读

感染病死率的计算要求被估算群体内所有的个体都经过核酸检验,无论症状有多轻微,甚至包括无症状感染者,这一数字或更接近新冠病毒真实致死率;病例病死率为1.38%,低于校正偏差前的粗病死率2.29%

帝国理工团队估算中国感染病死率0.66% 为什么?

近日,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流行病学家弗格森团队再度刊文,通过校正其他因素导致的偏差,建模计算接近客观的新冠病死率。

帝国理工团队估算中国感染病死率0.66% 为什么?

文丨实习记者 曾毓坤 财新记者 马丹萌

由于不同国家检测程度、确诊标准及救治能力等不同,各国新冠肺炎病死率相差甚远,这一疾病真实的病死率仍无定论。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流行病学家弗格森(Neil Ferguson)团队近日再度刊文,通过校正其他因素导致的偏差,建模计算接近客观的新冠病死率。

3月30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刊发了题为《对新冠病毒疾病严重度的估测:一项建模分析》(Estimates of the severity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a model-based analysis)的研究论文。研究团队以弗格森为首,该团队此前曾建模预警新冠病毒在武汉已有聚集性暴发,及英国集体免疫政策将付出的代价。

新冠疫情的严重程度一般以粗病例病死率衡量,即以新冠病人死亡数量除以感染总数。弗格森团队指出,此种计算存在两种偏差,首先,由于病程发展需要时间,在疫情初期计算病死率时并不知道病人的临床结果,会有一些病人陆续过世,所以病情发展中计算的病死率往往比事后计算的总病死率低。

其次,监控新病原体引发的传染病时,通常临床重症更易纳入统计,轻症则未完全计入确诊人数,故病死率可能会被高估。

通过综合分析多种来源的数据,包括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其他国家上报的个人病例、汇总病例和死亡数,该研究力图校正这两种偏差。其同时计算了病例病死率和感染病死率,前者指确诊人群中死亡的比例,后者为所有感染人群中死亡的比例。

结果显示,新冠患者从症状出现到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7.8天,从症状出现到出院的平均时间为24.7天。

经过对两种偏差进行校正,新冠肺炎在中国的病例病死率为1.38%,低于校正偏差前的粗病死率2.29%。其中病例病死率最高的年龄组为80岁以上老人,达到13.4%,最低的是0-9岁的儿童,病例死亡率为0.0026%。

此外,中国之外的病例病死率为2.7%。其中去过中国旅行者病例病死率为1.1%,没有去过中国的外国民众病例病死率为3.6%。

该研究是首个考虑到年龄参数的新冠严重性估算,这使得该研究计算出的结果可以在有着不同人口结构的不同人群中使用。该研究也是首个计算不同年龄段人群入院率的研究,其计算方式可用于评估医疗资源的准备情况。

新冠肺炎绝非“大号流感”

弗格森团队是世界上最早关注中国新冠疫情的权威学术团体之一。根据当时海外通报的感染者数量,该团队在1月17日发表的报告推测,截止12日,武汉已有1700人以上出现新冠病毒中等严重症状,且很有可能出现人传人的现象。这一预警要早于钟南山院士1月20日对“人传人”的通告。(见“英国科学家估算新冠肺炎潜在感染人数 世卫称欢迎此类分析”)

作为英国政府的重要智囊团,弗格森团队此前曾通过数学模型模拟疫情走势,发现英国缓疫策略将造成医疗资源严重挤兑,而遏制策略是当下控制疫情的唯一可行选项。这一研究直接改变了英国的“群体免疫”打法,转向遏制策略。(见“英国智囊评估“群体免疫”打法 最高或致25万人死亡”)

此次研究数据用24例湖北省报告的个人死亡案例估算感染者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分布曲线,这些病例发病时间不早于2020年1月1日,死亡时间不晚于2020年1月21日;研究还收集了中国大陆以外37个国家和地区的病例,截止日期为2月25日,其中165例康复病例帮助研究估拟出从症状开始到康复的时间分布曲线;另有1334例国际病例用于估计病例病死率。

研究从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联合行动小组报告中选取总病例,包括70117例1月1日到2月11日之间确诊的病例,其中1023例死亡。这些数据按照以10年为一个单位分为9个年龄组,最后一组的年龄分布为80岁以上。通过收集比较各地卫健委网站每日上报的死亡数,该研究估计74%的中国新冠死亡病例来自武汉。

在计算过程中,该研究首先使用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分布重新估算武汉和武汉之外的死亡人数。而在感染人数方面,该研究以检测数最高的50-59岁年龄组为基准,结合中国人口的年龄分布,估算出每个年龄段的感染人数,尽力涵盖到没有被官方统计到的感染人数。年龄分布来自于国家统计局2018年公布的数据。

弗格森团队计算出的新冠肺炎在华的总体病例病死率为1.38%,显著低于校正偏差前算出的粗病死率2.29%。论文分析,这是因为粗病死率计算主要覆盖的是中等症状及需要住院的重症患者。因为武汉的医疗资源迅速饱和,大量的年轻感染者并未入院确诊。

但研究团队也指出,虽然新冠肺炎在中国1.38%的病例病死率看起来要低于SARS和MERS,但仍然远高于2009年的H1N1。根据迈阿密大学数学系教授Ruan Shigui在评议文章中列出的数据,SARS的病例病死率为14-15%,流感为0.0024%,新冠绝非“大号流感”,需要各国重视。

此次研究还试图计算出各年龄段住院比例,为各国医疗资源的准备提供参考。

进行这一估算的数据来自此前在预印平台medRxiv出版的一份研究,研究作者为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方立群、刘玮团队,他们提供了截止1月26日全国上报的3665例病例的临床特征,基于此,弗格森团队计算出各年龄段的重症比,并假设重症患者人数等于住院人数,从而推出各年龄段住院比例。

结果显示,住院比例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升高,与病例病死率趋势相同,其中50-59岁年龄组住院比例为8.16%,60-69年龄组为11.8%,70-79年龄组为16.6%,80岁以上年龄组为18.4%,80岁以上年龄组的病例病死率则达到13.4%。

……

(此文限时免费阅读,阅读全文请点文末阅读全文。感谢热心读者订阅财新通,支持新闻人一线探求真相!成为财新通会员,畅读财新网!)

国务院: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下半旗、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

[2020-04-03]

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4月3日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另外,国务院办公厅在3日上午发布的通知中指出:按照国旗法规定当天应当升国旗的场所、机构和单位均应下半旗志哀。下半旗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降至旗顶与杆顶之间的距离为旗杆全长的1/3处;降下时,应当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再降下。

肺炎日记|4月2日:他们从未想过将成为“烈士”[2020-04-03]

以仁心赴国难,14名抗疫前线的牺牲者人员被评定为烈士。这份名单上,不少名字早已铭刻人心:李文亮、江学庆、刘智明、柳帆、夏思思、梅仲明、彭银华……他们大部分是一线救治的医护人员,有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也有兢兢业业多年的业务骨干。据财新记者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6位医护人员在战疫一线殉职,其中13位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疫情发生之前,即便不少人在专业上颇有造诣,他们原本也和其他人一样工作和生活,没有想过成为“烈士”:直言“健康的社会不应只有一种声音”的李文亮,因精湛医术和儒雅风度多年深得科室信赖的梅仲明,被病人称为“60分贝暖医”、 中国医师奖的获得者江学庆,首位殉职院长、曾被授予“武昌英才”称号的刘智明,年仅29岁、正计划为妻子补办婚礼的彭银华,儿子不到两岁,因感染匆匆离去的夏思思,与常凯姐弟相依,接连遭遇家人去世变故的柳帆……对于公众而言,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包含令人心碎的故事。

德国研究:新冠感染者症状早期传染风险较高 [2020-04-03]

新冠疫情在中国已经趋于平息,但是在世界其他国家还未走到拐点。而轻症甚至无症状感染者,不仅对其他国家,对中国也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因为这些患者多数没有被隔离,甚至多数没有被发现。因此对于这些“带毒”人群“排毒”能力的研究,在他们体内病毒的复制能力如何,他们的免疫力如何,传染力如何,就显得非常重要。

4月2日,《自然》在线发表了一篇来自德国的论文,介绍了德国慕尼黑的9例中青年患者的详细病毒学分析,这些患者的COVID-19呼吸道疾病症状相对较轻。研究发现,冠状病毒SARS-CoV-2在患者上呼吸道的复制较为活跃,说明病毒可能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周内“排毒”水平较高。

而且他们发现,在血样或尿样中未检测到病毒,在粪便样本中也未发现病毒复制,但能检测到高浓度的病毒RNA。这一结果支持病毒或不会通过粪便传播的理论。

版面|刘登辉 何京蔚

本文首发于财新网

邮箱:[email protected]

恰询:[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