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理工團隊估算中國感染病死率0.66% 為什麼?

導讀

感染病死率的計算要求被估算群體內所有的個體都經過核酸檢驗,無論症狀有多輕微,甚至包括無症狀感染者,這一數字或更接近新冠病毒真實致死率;病例病死率為1.38%,低於校正偏差前的粗病死率2.29%

帝国理工团队估算中国感染病死率0.66% 为什么?

近日,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流行病學家弗格森團隊再度刊文,通過校正其他因素導致的偏差,建模計算接近客觀的新冠病死率。

帝国理工团队估算中国感染病死率0.66% 为什么?

文丨實習記者 曾毓坤 財新記者 馬丹萌

由於不同國家檢測程度、確診標準及救治能力等不同,各國新冠肺炎病死率相差甚遠,這一疾病真實的病死率仍無定論。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流行病學家弗格森(Neil Ferguson)團隊近日再度刊文,通過校正其他因素導致的偏差,建模計算接近客觀的新冠病死率。

3月30日,國際醫學期刊《柳葉刀》上刊發了題為《對新冠病毒疾病嚴重度的估測:一項建模分析》(Estimates of the severity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a model-based analysis)的研究論文。研究團隊以弗格森為首,該團隊此前曾建模預警新冠病毒在武漢已有聚集性暴發,及英國集體免疫政策將付出的代價。

新冠疫情的嚴重程度一般以粗病例病死率衡量,即以新冠病人死亡數量除以感染總數。弗格森團隊指出,此種計算存在兩種偏差,首先,由於病程發展需要時間,在疫情初期計算病死率時並不知道病人的臨床結果,會有一些病人陸續過世,所以病情發展中計算的病死率往往比事後計算的總病死率低。

其次,監控新病原體引發的傳染病時,通常臨床重症更易納入統計,輕症則未完全計入確診人數,故病死率可能會被高估。

通過綜合分析多種來源的數據,包括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和其他國家上報的個人病例、彙總病例和死亡數,該研究力圖校正這兩種偏差。其同時計算了病例病死率和感染病死率,前者指確診人群中死亡的比例,後者為所有感染人群中死亡的比例。

結果顯示,新冠患者從症狀出現到死亡的平均時間為17.8天,從症狀出現到出院的平均時間為24.7天。

經過對兩種偏差進行校正,新冠肺炎在中國的病例病死率為1.38%,低於校正偏差前的粗病死率2.29%。其中病例病死率最高的年齡組為80歲以上老人,達到13.4%,最低的是0-9歲的兒童,病例死亡率為0.0026%。

此外,中國之外的病例病死率為2.7%。其中去過中國旅行者病例病死率為1.1%,沒有去過中國的外國民眾病例病死率為3.6%。

該研究是首個考慮到年齡參數的新冠嚴重性估算,這使得該研究計算出的結果可以在有著不同人口結構的不同人群中使用。該研究也是首個計算不同年齡段人群入院率的研究,其計算方式可用於評估醫療資源的準備情況。

新冠肺炎絕非“大號流感”

弗格森團隊是世界上最早關注中國新冠疫情的權威學術團體之一。根據當時海外通報的感染者數量,該團隊在1月17日發表的報告推測,截止12日,武漢已有1700人以上出現新冠病毒中等嚴重症狀,且很有可能出現人傳人的現象。這一預警要早於鍾南山院士1月20日對“人傳人”的通告。(見“英國科學家估算新冠肺炎潛在感染人數 世衛稱歡迎此類分析”)

作為英國政府的重要智囊團,弗格森團隊此前曾通過數學模型模擬疫情走勢,發現英國緩疫策略將造成醫療資源嚴重擠兌,而遏制策略是當下控制疫情的唯一可行選項。這一研究直接改變了英國的“群體免疫”打法,轉向遏制策略。(見“英國智囊評估“群體免疫”打法 最高或致25萬人死亡”)

此次研究數據用24例湖北省報告的個人死亡案例估算感染者從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分佈曲線,這些病例發病時間不早於2020年1月1日,死亡時間不晚於2020年1月21日;研究還收集了中國大陸以外37個國家和地區的病例,截止日期為2月25日,其中165例康復病例幫助研究估擬出從症狀開始到康復的時間分佈曲線;另有1334例國際病例用於估計病例病死率。

研究從世界衛生組織(WHO)中國聯合行動小組報告中選取總病例,包括70117例1月1日到2月11日之間確診的病例,其中1023例死亡。這些數據按照以10年為一個單位分為9個年齡組,最後一組的年齡分佈為80歲以上。通過收集比較各地衛健委網站每日上報的死亡數,該研究估計74%的中國新冠死亡病例來自武漢。

在計算過程中,該研究首先使用發病到死亡的時間分佈重新估算武漢和武漢之外的死亡人數。而在感染人數方面,該研究以檢測數最高的50-59歲年齡組為基準,結合中國人口的年齡分佈,估算出每個年齡段的感染人數,盡力涵蓋到沒有被官方統計到的感染人數。年齡分佈來自於國家統計局2018年公佈的數據。

弗格森團隊計算出的新冠肺炎在華的總體病例病死率為1.38%,顯著低於校正偏差前算出的粗病死率2.29%。論文分析,這是因為粗病死率計算主要覆蓋的是中等症狀及需要住院的重症患者。因為武漢的醫療資源迅速飽和,大量的年輕感染者並未入院確診。

但研究團隊也指出,雖然新冠肺炎在中國1.38%的病例病死率看起來要低於SARS和MERS,但仍然遠高於2009年的H1N1。根據邁阿密大學數學系教授Ruan Shigui在評議文章中列出的數據,SARS的病例病死率為14-15%,流感為0.0024%,新冠絕非“大號流感”,需要各國重視。

此次研究還試圖計算出各年齡段住院比例,為各國醫療資源的準備提供參考。

進行這一估算的數據來自此前在預印平臺medRxiv出版的一份研究,研究作者為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國家重點實驗室方立群、劉瑋團隊,他們提供了截止1月26日全國上報的3665例病例的臨床特徵,基於此,弗格森團隊計算出各年齡段的重症比,並假設重症患者人數等於住院人數,從而推出各年齡段住院比例。

結果顯示,住院比例隨患者年齡增長而升高,與病例病死率趨勢相同,其中50-59歲年齡組住院比例為8.16%,60-69年齡組為11.8%,70-79年齡組為16.6%,80歲以上年齡組為18.4%,80歲以上年齡組的病例病死率則達到13.4%。

……

(此文限時免費閱讀,閱讀全文請點文末閱讀全文。感謝熱心讀者訂閱財新通,支持新聞人一線探求真相!成為財新通會員,暢讀財新網!)

國務院: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下半旗、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

[2020-04-03]

為表達全國各族人民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國務院4月3日發佈公告,決定2020年4月4日舉行全國性哀悼活動。在此期間,全國和駐外使領館下半旗誌哀,全國停止公共娛樂活動。4月4日10時起,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防空警報鳴響。

另外,國務院辦公廳在3日上午發佈的通知中指出:按照國旗法規定當天應當升國旗的場所、機構和單位均應下半旗誌哀。下半旗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降至旗頂與杆頂之間的距離為旗杆全長的1/3處;降下時,應當先將國旗升至杆頂,然後再降下。

肺炎日記|4月2日:他們從未想過將成為“烈士”[2020-04-03]

以仁心赴國難,14名抗疫前線的犧牲者人員被評定為烈士。這份名單上,不少名字早已銘刻人心:李文亮、江學慶、劉智明、柳帆、夏思思、梅仲明、彭銀華……他們大部分是一線救治的醫護人員,有充滿活力的年輕人,也有兢兢業業多年的業務骨幹。據財新記者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26位醫護人員在戰疫一線殉職,其中13位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

疫情發生之前,即便不少人在專業上頗有造詣,他們原本也和其他人一樣工作和生活,沒有想過成為“烈士”:直言“健康的社會不應只有一種聲音”的李文亮,因精湛醫術和儒雅風度多年深得科室信賴的梅仲明,被病人稱為“60分貝暖醫”、 中國醫師獎的獲得者江學慶,首位殉職院長、曾被授予“武昌英才”稱號的劉智明,年僅29歲、正計劃為妻子補辦婚禮的彭銀華,兒子不到兩歲,因感染匆匆離去的夏思思,與常凱姐弟相依,接連遭遇家人去世變故的柳帆……對於公眾而言,每一個名字背後,都包含令人心碎的故事。

德國研究:新冠感染者症狀早期傳染風險較高 [2020-04-03]

新冠疫情在中國已經趨於平息,但是在世界其他國家還未走到拐點。而輕症甚至無症狀感染者,不僅對其他國家,對中國也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因為這些患者多數沒有被隔離,甚至多數沒有被發現。因此對於這些“帶毒”人群“排毒”能力的研究,在他們體內病毒的複製能力如何,他們的免疫力如何,傳染力如何,就顯得非常重要。

4月2日,《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來自德國的論文,介紹了德國慕尼黑的9例中青年患者的詳細病毒學分析,這些患者的COVID-19呼吸道疾病症狀相對較輕。研究發現,冠狀病毒SARS-CoV-2在患者上呼吸道的複製較為活躍,說明病毒可能在症狀出現後的第一週內“排毒”水平較高。

而且他們發現,在血樣或尿樣中未檢測到病毒,在糞便樣本中也未發現病毒複製,但能檢測到高濃度的病毒RNA。這一結果支持病毒或不會通過糞便傳播的理論。

版面|劉登輝 何京蔚

本文首發於財新網

郵箱:[email protected]

恰詢:[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