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柯院士——開了加速器的人生

前言

我國當選時最年輕的院士;

美國《科學》週刊首位中國科學家評審編輯;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德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這些都源自1965年出生,如今55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柯。

盧柯院士——開了加速器的人生

16歲上大學,30歲當博導,32歲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出任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所長,38歲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40歲當選德國科學院院士,41歲成為美國《科學》雜誌的首位中國評審編輯,48歲成為中國"萬人計劃"的首批傑出人才6位人選之一,52歲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53歲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他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齡人更快更受矚目。

但他的每一步同樣也走得很穩,他說:"越早經歷,越早能修正自己的錯誤,死之前做有價值事情的時間就越多"。縱觀其求學及科研經歷,"堅持"一詞表現的淋漓盡致。

盧柯院士——開了加速器的人生

考研時英語差,他就從頭學,玩命學,翻譯了專業最經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位錯引論》。一年後,他考研總成績是系裡考中科院的學生中最高的;

讀博時,發現熱力學薄弱,就找書從頭開始看。學完後,他還用熱力學方法對自己的研究做了一個系統計算,這個計算讓他發了一篇論文;

後來確定了感興趣的方向是納米材料,第一代樣品做了7年,沒有得到滿意的效果。之後又是全身心投入換思路,繼續研究,做了5年,還是沒成功。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年後,"兩頭粗中間細,界面光潔,強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納米結構樣品就做出來了,世界矚目。

盧柯院士——開了加速器的人生

是他獨闢蹊徑地在國際上提出了一種製備納米金屬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得到同行的廣泛認可,成為當今國際納米材料的3種主要製備方法之一。該製備方法的確定,使中國的納米晶體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是他及團隊率先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沒有加工硬化效應,延伸率高達5100%--是本領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無空隙納米材料是如何變形的;

是他在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將鐵表層的晶粒細化到納米尺度,成功應用到了寶鋼集團冷軋廠的拉矯輥上,大幅提高了拉矯輥的使用週期;

是他發現了納米孿晶材料,對納米結構材料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

如今的盧院士"研而優則仕"擔任遼寧省副省長,仍然心繫科研;其在納米材料領域的科研成就,世界矚目,令人欽佩;其對基礎知識的不斷探索,堅守精益求精科研的精神,更將不斷影響我們。

關注院士來了,汲取頂尖智慧!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