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博導,38歲中科院院士,最年輕院士盧柯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30歲博導,38歲中科院院士,最年輕院士盧柯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天才永遠不是一出生就是天才的,和後期的勤奮努力分不開,不然就會想古代的傷仲永一樣,泯然眾人。我們今天介紹的就是勤奮和天賦的結合--盧柯。2003年,盧柯成為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38歲的年紀,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科院中的最年輕,這個記錄很久沒有人能夠打破。

在旁人的眼中,盧柯彷彿像雨後春筍一樣成長起來,16歲考上大學,30歲擔任博士生導師,32歲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36歲任中科院金屬所所長,38歲成為中科院院士,40歲成為德國科學院院士,盧柯的人生彷彿開掛一樣,每一步都超過了常規,彷彿用一半的人生走過了別人一生的路。

沉迷工作的盧柯:

熟悉盧柯的同事都知道,盧柯除了鍛鍊身體以外就是工作,一心只撲在工作上,盧柯把每一天都安排上工作,每週休息半天,每一天要不就是在金屬所工作,就是飛往會議和交流會的路上,其他的地方基本看不到他的身影,他把自己定義成長在實驗室的職業科學家“

如果不搞科研,還能幹什麼?

盧柯能夠這麼成功,背後的原因是他的高效率,幾乎能用半天的時間把別人一天的工作完成。他一直在加速自己對於科研這項事業的理解,盧柯曾說:“越早能經歷,就能越早的體會到失敗,也就能越早的改正自己的錯誤”,對於自己的高效率工作盧柯認為方法是效率的訣竅,主觀上要努力,並且掌握方法。做事有做事的方法,即使失敗也有重新站起來的方法,盧柯從來不被動等待。

30歲博導,38歲中科院院士,最年輕院士盧柯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盧柯的小時候對於未來沒有明確的規劃,16歲盧柯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學金屬材料專業,專業是父母選的,大學四年都對於自己的專業很迷茫,但是到了大四能夠畢業做實驗,真正的接觸到材料專業的內核,感觸到了其中的樂趣。既然感受到了其中的樂趣,那接下來就考研吧。

可是考研沒有想象的那麼輕鬆,在當時入學的時候即使超過了錄取分數線60多分,但在專業內排名倒數第二,英語才有30多分。既然這樣,盧柯開始就認真學習英語,把專業內最經典的英語教材--《位錯引論》翻譯成中文,反覆研讀。一年之後考研出分,他的總成績是專業內最高的。

在研究生的日子中,盧柯意識到理論課不是最重要的,實驗是更重要的。當實驗中遇到了困難就找專門的書來看,一遍看不懂就多看幾遍,把書都翻飛了。到了德國讀博士之後,他發現自己的熱力學知識儲備不夠,就從最基礎的熱力學三大定律開始複習。當做到博士生導師之後有學生向他問熱力學的問題,盧柯總是對答如流。學生十分詫異,而盧柯說:“

這是我自己學的知識,我當然不忘”

永不停歇的學習:

在實驗做完之後,發現自己有理論方面的空缺就接著去學習。盧柯開創了梯度納米結構材料研究領域。研究之前,盧柯發現自己的思路和其他研究者思路不一樣,盧柯很驚喜,是因為不同的思路往往是突破的開始,可實驗之後發現,自己無法解釋出高度和塑性的兼容。他去向他人詢問,最後才弄明白。

30歲博導,38歲中科院院士,最年輕院士盧柯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研究生畢業之後,盧柯確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納米材料。後來盧柯曾說“確定的時間有點晚了”帶著這樣的微微的後悔,在中國玉泉的科學講座中,盧柯給的300多位大學生說:“去找到自己的興趣,越快越好。過去看看國內外的科研講座,是找到興趣的最好途徑。也許能改變你興趣的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個人。”

迎難而上:

盧柯不是沒有遇到困難,好多次實驗進行不下去了,盧柯說:“自己就跳出來,放在更高的地方,就能看到不同的視野”。1998年的時候,當時的盧柯剛出茅廬,在參加學術會議的時候看到了一位學術屆的老專家,興奮的盧柯找到了他,分享了自己在納米技術上的研究。

可是他讓盧柯去看看別人的文章,這早就有人發現了。這可是一盆涼水潑到了自己臉上,這讓盧柯懵掉了。可這沒有讓盧柯停下腳步,研究了自己和別人的成果,去想想自己還能做出什麼來,就這樣過了8年,第一代樣品就這樣失敗的誕生了。

失望,沮喪的情緒湧了出來,但是盧柯沒有去理會,改變了思路磨鍊了5年,又是失敗的五年,不過在這次,盧柯堅持自己的思路沒有錯。最終的堅持換來了一步步的改良,現在的盧柯依然在堅持自己的思路,做出理想的材料。

30歲博導,38歲中科院院士,最年輕院士盧柯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認真”永遠都不是苛刻:

在盧柯的眼中,科學家和職業選手應該是一樣的,對於自己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都應該是精準的絲毫不差的。但是在中國人的文化中“

差不多”,炒菜時候放小半勺鹽,鹹了就加一點水,一點就是我們的差不多。而西方人永遠是定量,精準,甚至於死板,大量的測量工具都是外國人發明的,定量就是精準。

盧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實驗數據模糊和錯誤,當學生來彙報實驗數據的精密數值多少,盧柯總是會打斷他們“不要再說應該是,差不多,大約,我就要精確準確”,在看學生的報告時,被盧柯發現其中沒有考慮溫度的影響,就讓他調整溫度重做,果然結果和之前的不一樣,原本寫完的論文也必須要重寫。

對學術上的嚴格,盧柯沒有在生活中也嚴肅。盧柯常常在實驗室裡做完實驗後跟研究生嘮嘮家常,就是閒聊天,大家放鬆放鬆。

30歲博導,38歲中科院院士,最年輕院士盧柯的記錄至今無人能破

堅持勤奮:

作為這種程度的科研人,自己生命的結束一定是在科研的路上,不會賴在沙發上對著天花板發呆。腦子一停下來,身體自然不會動了。無數人把盧柯叫做天才,我們要記住勤奮比天賦更重要,莫泊桑曾說過:“天才只不過是不停的在探索,凡是有腦子的人,都是天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