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柯院士——开了加速器的人生

前言

我国当选时最年轻的院士;

美国《科学》周刊首位中国科学家评审编辑;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这些都源自1965年出生,如今55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

卢柯院士——开了加速器的人生

16岁上大学,30岁当博导,32岁担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出任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所长,38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40岁当选德国科学院院士,41岁成为美国《科学》杂志的首位中国评审编辑,48岁成为中国"万人计划"的首批杰出人才6位人选之一,52岁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53岁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他的人生就像安了加速器,每一步都走得比同龄人更快更受瞩目。

但他的每一步同样也走得很稳,他说:"越早经历,越早能修正自己的错误,死之前做有价值事情的时间就越多"。纵观其求学及科研经历,"坚持"一词表现的淋漓尽致。

卢柯院士——开了加速器的人生

考研时英语差,他就从头学,玩命学,翻译了专业最经典的英文原版教材——《位错引论》。一年后,他考研总成绩是系里考中科院的学生中最高的;

读博时,发现热力学薄弱,就找书从头开始看。学完后,他还用热力学方法对自己的研究做了一个系统计算,这个计算让他发了一篇论文;

后来确定了感兴趣的方向是纳米材料,第一代样品做了7年,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之后又是全身心投入换思路,继续研究,做了5年,还是没成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两头粗中间细,界面光洁,强度和塑性都很高"的梯度纳米结构样品就做出来了,世界瞩目。

卢柯院士——开了加速器的人生

是他独辟蹊径地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种制备纳米金属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得到同行的广泛认可,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中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是他及团队率先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

是他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成功应用到了宝钢集团冷轧厂的拉矫辊上,大幅提高了拉矫辊的使用周期;

是他发现了纳米孪晶材料,对纳米结构材料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

如今的卢院士"研而优则仕"担任辽宁省副省长,仍然心系科研;其在纳米材料领域的科研成就,世界瞩目,令人钦佩;其对基础知识的不断探索,坚守精益求精科研的精神,更将不断影响我们。

关注院士来了,汲取顶尖智慧!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