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當選為院士,納米材料的國際領軍人物,最後選擇的路實在可惜

眾所周知,科研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科研工作不但需要勤奮,更需要天才的靈感,頂級的學者可遇而不可求,每一個都是上天賜予人間的瑰寶。

我國同樣不缺乏天才級別的人物,盧柯就是其中的一員。這位大牛1965年出身在甘肅,從小就學霸,16歲就參加了高考,併成功考入了華東工學院(南京理工大學)。

本科畢業後考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在這裡先後獲得了碩士,博士學位,並獲得了首屆中國科學院院長獎特別獎。

28歲的時候就被晉升為教授級研究員,30歲成為博士生導師。然而他的學術生涯才剛剛開始。


38歲當選為院士,納米材料的國際領軍人物,最後選擇的路實在可惜

l 提出製備納米金屬的新方法,使我國在該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博士畢業後,盧柯獨闢蹊徑地在國際上提出了一種製備納米金屬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這在國際材料界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國際學術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請盧柯撰寫關於非晶完全晶化法的專題綜述,目前該方法已經成為當今國際納米材料的3種主要製備方法之一。該製備方法的確定,使中國的納米晶體研究領域進入國際先進行列。、盧柯本人也因為該項成就在38歲那年當選我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是改革開放後最年輕的院士。


38歲當選為院士,納米材料的國際領軍人物,最後選擇的路實在可惜

l 成為多國訪問學者,博取眾長,獲獎無數

從1990年到1997年這7年的時間內,盧柯先後在德國馬普金屬研究所、美國威斯康星大學材料系、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法國特魯瓦技術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成為訪問學者和訪問教授。

這期間,他博取眾長,為自己的研究工作打下了紮實的基礎。1995年,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1997年,擔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1998年,國際亞穩及納米材料年會(ISMANAM)授予盧柯ISMANAM金質獎章。1999年,當選為國際納米材料委員會,成為該委員會中唯一的中國籍委員。


38歲當選為院士,納米材料的國際領軍人物,最後選擇的路實在可惜

l 擔任頂刊《Science》的評審編輯,學術成果獲得世界同行認可

2000年2月25日,盧柯課題組在實驗室發現了納米金屬銅在室溫下的“奇異”性能,延伸率高達5100%。論文在《Science》週刊上發表。這一成果被評為當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2003年,盧柯研究組在金屬材料表面納米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Science》週刊上發表第二篇論文,再次被評為200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2004年4月,在《Science》週刊上發表第三篇論文,課題組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納米結構——納米孿晶。再次引發學界的震動。

有鑑於此,2006年2月,盧柯被聘為美國《科學》週刊評審編輯,成為擔任這一職位的首位中國科學家。


38歲當選為院士,納米材料的國際領軍人物,最後選擇的路實在可惜

l 諸多榮譽加身,開始步入政壇

2003年,盧柯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年僅38歲,為我國最年輕的院士。2005年,兼任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2010年,被選為英國劍橋大學Kelly講座人。同年當選美國材料研究學會會士。2017年,擔任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8年,擔任遼寧省人民政府副省長。


38歲當選為院士,納米材料的國際領軍人物,最後選擇的路實在可惜

盧柯作為一個學者,一個頂尖的科研研究人員,最後擔任了省部級高官,開始步入政壇。這是他的選擇,但很多人感到非常可惜。

一個極有天分的頂級科學家從政,某種意義上是一種浪費。頂級科學家非常難得,可遇而不可求。是非常稀缺的資源。

而官員並非稀缺資源,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可以量產的。雖然他主管的是科教,文化這一塊,但一個省部級高官的行政工作必然佔用他大量的精力,也一定會影響到他的研究工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38歲當選為院士,納米材料的國際領軍人物,最後選擇的路實在可惜

希望盧柯院士能在從政之餘,分出部分精力依然從事科研工作,畢竟頂級的人才,完全放棄科研實在是太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