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我的朋友桑喬,自由是人的一種最寶貴的財產。誰能得到上蒼賜予的一塊麵包,無需為了這塊麵包而對別人感恩戴德,誰就得到了幸福!"


——唐·吉坷德

說起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很容易聯想到他大名鼎鼎的《獵人筆記》,或許是擁有著相似"歷史",農奴制與封建制引發的"鬥爭",總有著內裡不屈抗爭的相似性,於是很自然受到歡迎。

出生在1818年的屠格涅夫,卻是當時少有的,接受了"完美"歐洲教育的俄國人。

潛移默化的不僅是傳統俄國思想下的"勇猛"特質,更有"十二月黨人"叔父,"改革"、"自由"思想的影響,相互融合之後,使得他的"血液"裡充滿著"異化",或者說與時代格格不入的"情緒"。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身處一個"特殊階級"的屠格涅夫,與生俱來卻是一副充斥著"藝術細胞"的表達手法,如果要勉強就題材來說,他的作品猶如"優美"的散文一般耐看,裡面涵蓋的一切人類的情感和情緒,都是那麼地坦然而一針見血。

即使時代和"身份"侷限他,"只能"被限定在一個優越的"高處",望見一切,瞭解一切,於是在他的筆下,"只能"看到一些有教育(有進步思想)的人,這種始終著眼於細微一隅的寫法,始終貫穿著他的文學生涯。


正如這本《羅亭》一樣,普遍給它的概括性簡介是:

羅亭出身於破落的貴族之家,接受過大學教育,又曾到過國外遊歷,熱愛自由,且能言善道,嚮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業和愛情。

但他卻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雖追求嘗試許多,但卻屢屢失敗,一事無成。

他贏得了單純善良的姑娘娜塔莉亞的芳心,卻屈服於娜塔莉亞母親的意志而放棄了幸福。至後來他曾創辦多種事業,卻都以失敗而結束。之後,他一直過著貧困潦倒與漂泊的生活。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即使在1860年,作者屠格涅夫為羅亭"昇華"了:"後來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戰中陣亡,臨死時手裡還握著一面紅旗。"

但於大多數讀者和評論家來說,這任然是一個自視甚高卻只會紙上談兵,最後落得窮困潦倒的人,而已。或許是諷刺,或許是警示,總之,作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代名詞,總是顯得有點揭露的意味。

可如果真的深入讀《羅亭》的話,就會發現,即使表面上的羅亭就像是以上所說的樣貌,但實際上,他的確在行動,卻屢敗屢戰,樂此不疲,如果僅僅看做一個行動上的矮子,他又怎會做這麼多事?

或許這要從羅亭的"一生"入手了。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待價而沽的天真"舌戰大師"

"窮書生"的理想之路的"悖論現實"

1847年到1852年,屠格涅夫因為寫就以抨擊農奴制為題材的種種作品,而遭到當局的拘捕和放逐。

於是四年後,捲土重來的他,開始尋找另一條揭露社會現實之路,於是從自身出發,犀利而深入地把如他這般,40年代的俄國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缺點,融入到一個《羅亭》的故事裡,展開其,所思所想。

故事裡的羅亭,雖然生於一個落魄的貴族家庭,但是他任就受到了良好教育,並且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重要思潮影響,還有著很高的美學修養;

他信仰科學,關心普遍的重大社會問題,且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決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眾,能感染人、吸引人。

於是他被"貴族"們豢養,當做"身份的象徵",掛在門簾上,供人"賞玩"。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羅亭》劇照

按理說,這樣一位傑出的"才子",夫人們青睞他口若懸河卻不乏思辨的才能,少年們同樣被他由內而外的澎湃激情所感染,何以被當做"口才好的擺件"?

無他,正如現實中的某些人,亦或你我一樣,思維的"快速自由性"註定讓我們喜歡幻想,任何想法的誕生,猶如不受控制的"野馬"一般,一會兒一個,層出不窮,且不會吹灰之力,只需要"放個空"。

而受到良好教育的,以及現代被互聯網裹挾的人,看到的,聽到的,以及"學到的"太多,且有了各種"機會"的加持,比如演講等,就會想一一表達,正如羅亭一般,即使落魄,任就因為口才好被"賞識",被捧著。

但是,時代侷限的現實是,那個年代真正需要的是"實踐者",是可以真正帶領人們走出困局,走向"真理"的引領者。

於是如羅亭一般,徒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卻不會正確把這些運用、付諸鬥爭和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更重要的是,羅亭缺乏通往"理想"巔峰的必備條件——持之以恆的毅力。

是的,任何時代其實都不缺乏真正有才能之人,更不缺乏似天降好運般的人物,但總是缺乏"一路走到黑"般,永遠向著目標,擁有持之以恆毅力(性格、心態)的"普通"人。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都說,時代是一個輪迴,於是164年前,描寫的"羅亭"式眼高手低,只會紙上談兵的理想殉道者,變成了現代同樣受良好教育,接受當代"知識改變命運"思潮,併為之"自以為"努力奮鬥的,眼高手低的年輕人。

羅亭在19世紀的農場裡,意氣風發,覺得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腦海中描繪設計的大好藍圖,就可以讓農場蒸蒸日上,成為美好的,富裕的"莊園"。

卻沒有認識到,自己連"農書"都沒看過幾本,更別提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於是理想破碎,被現實打了狠狠地一耳光,最終被掃地出門。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而接下來,在打擊中又一次"站起來"的羅亭,開始懷著"大愛",試圖為國為民做一番"大事",比如疏通河道,好以造福一方"百姓"。

同樣,腦子一轉,結合"書上知識",躊躇滿志地開始和同病相憐的朋友,著手奔向功成名就的"夢想之路",但現實依舊沒有任何留情,冰冷的不但把他們想皮球一樣,被相關部門踢來踢去,還被折騰地一無所有。

於是,真實的現狀是,羅亭的那些所謂的"嘗試",亦或叫"改革"的"理想之路",說到底,都只不過是異想天開的"想象的實踐"罷了。

既缺乏有力的現實支持,還鮮有真實可靠的理論支撐,失敗是註定的,自然,也是無用的,於是這種"說起來天花亂墜,做起來一事無成"的羅亭,很自然成為了一個典型的"多餘的人",一個光鮮亮麗的"真理"的殉道者。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屈服現實的"愛情",書生意氣的"事業"

為什麼你總是想到說出,卻做不到?

"我主要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最感興趣的是人的面貌的生動活潑的真實。準確而有力地表現生活的真實,才是作者的最高幸福,即使這真實同他個人的喜愛並不符合。"


——屠格涅夫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很多時候,在屠格涅夫的作品裡,都濃墨重彩地描繪愛情,雖然每每生動且意味深長,但始終缺乏一種美好與生機,即使每每一開始都顯得那麼自然純潔。

但是最後的結局以及過程等,都無一不走向悲劇的收場,或許是因為那個時代的桎梏,讓男男女女都只能屈從於現實的殘酷,或許是本人的一生未婚曲折的經歷,筆下似被偏愛的女性,終究被現實打敗,下場淒涼。


於是,《羅亭》故事裡的,因為被羅亭口才和富有感染力的表現,所打動的貴族小姐,深知家庭的阻礙,於是決定與羅亭一起離開。

卻不料,深藏在性格中,軟弱,不願承擔責任,付出代價,假仁假義的羅亭,以"傷害家人心",冠冕堂皇般為你好的理由,回絕了貴族小姐。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羅亭》劇照

作者屠格涅夫設計的"第一個門檻",看似在講愛情,實際上,卻是諷刺如羅亭般,這種只會仰仗書本和"其他人"知識的"窮書生",正如列茲涅夫的評論:

"羅亭的思想不是從他自己的腦裡生長出來的,他只是剽竊別人的思想,這些思想原本是對生活思考的結晶,可在羅亭那兒卻永遠只是一種華而不實的空談或教條。"

其實最有意思的,還屬被現實打擊到體無完膚,終於似醒悟了一般,開始妥協,準備"跪著"接受命運時的羅亭,選來選去,看似放低了為國為民的"理想",轉而去當個教書先生,想著,憑自己的才華,教導學生們綽綽有餘,還是功德一件。

卻不料,正是這種浮在表面上的自以為是,習慣性的以理論去分析問題然後"捏成"的想法,使他只會如從前一般,在課堂上侃侃而談,卻絲毫沒有觸及學生們最需要的"實際知識"。

於是,又一次的失敗,成為必然。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其實在羅亭的身上,被折射的,不僅是一種如書生意氣般只會紙上談兵,死腦筋的"窮書生"樣子,深入挖掘,就會發現,他性格上的缺陷,比如缺乏持之以恆的毅力,才是他最大的絆腳石。

當然,體現在知識分子,多多少少存在的恃才傲物的執拗,也桎梏著他的成長,不會耍心機,不會小心計較,都是他難以"避免"的不切實際。


正如現代的你和我一樣,很多時候,除去時代和大局的限制之外,依舊總是可以想到,說出,卻始終難以堅持地做不到,心中描繪的宏偉藍圖。

如果性格上的軟弱,知識上的匱乏,以及眼高手低都被克服,那麼羅亭就可以成功走向理想之路?

不,還是不行的,倒不是為你和我一樣的"普通人"洗白,而是現實如此,天生缺乏權利和財富的"大多數",即使克服一切,還是難以成功,最終跪在現實下,或屈服,或被打敗。

其實從另一面去看,羅亭身上始終燃燒的"熱情",還是有積極的一面的,畢竟,於大多數人來說,在面對現實和理想的抉擇時,一次、兩次可以承受失敗的代價,而持續失敗,則多數選擇認慫。

是的,接受自己的平凡,有時候很不容易,但大多數時候,卻顯得如此簡單,只需要一次小小的失敗而已,比如失去一份"偉大"的工作。

《羅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窮書生,而是跪在現實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我們為什麼想到,說到,做不到?

屠格涅夫用《羅亭》告訴我們,因為不敢承受失敗的代價。

是的,或許羅亭任就是一個眼高手低"多餘的人"。

但是,起碼他那種永不屈服,永不妥協,永不被生活磨平菱角,願意為此付出慘痛代價的殉道者精神,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寫在最後:

或許屠格涅夫的初衷與後世種種的評價,都把《羅亭》的意義,看做"多餘的人",看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但是,從中體現不屈不撓的嘗試精神,還是值得讚揚的。

現在的我們,活得太過"小心",不敢嘗試,想了,說了,卻始終不敢去做,害怕失敗,害怕一無所有。

但,這樣的選擇,真的好嗎......

希望這本《羅亭》也可以為你帶來不一樣的閱讀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