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我的朋友桑乔,自由是人的一种最宝贵的财产。谁能得到上苍赐予的一块面包,无需为了这块面包而对别人感恩戴德,谁就得到了幸福!"


——唐·吉坷德

说起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很容易联想到他大名鼎鼎的《猎人笔记》,或许是拥有着相似"历史",农奴制与封建制引发的"斗争",总有着内里不屈抗争的相似性,于是很自然受到欢迎。

出生在1818年的屠格涅夫,却是当时少有的,接受了"完美"欧洲教育的俄国人。

潜移默化的不仅是传统俄国思想下的"勇猛"特质,更有"十二月党人"叔父,"改革"、"自由"思想的影响,相互融合之后,使得他的"血液"里充满着"异化",或者说与时代格格不入的"情绪"。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身处一个"特殊阶级"的屠格涅夫,与生俱来却是一副充斥着"艺术细胞"的表达手法,如果要勉强就题材来说,他的作品犹如"优美"的散文一般耐看,里面涵盖的一切人类的情感和情绪,都是那么地坦然而一针见血。

即使时代和"身份"局限他,"只能"被限定在一个优越的"高处",望见一切,了解一切,于是在他的笔下,"只能"看到一些有教育(有进步思想)的人,这种始终着眼于细微一隅的写法,始终贯穿着他的文学生涯。


正如这本《罗亭》一样,普遍给它的概括性简介是:

罗亭出身于破落的贵族之家,接受过大学教育,又曾到过国外游历,热爱自由,且能言善道,向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业和爱情。

但他却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虽追求尝试许多,但却屡屡失败,一事无成。

他赢得了单纯善良的姑娘娜塔莉亚的芳心,却屈服于娜塔莉亚母亲的意志而放弃了幸福。至后来他曾创办多种事业,却都以失败而结束。之后,他一直过着贫困潦倒与漂泊的生活。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即使在1860年,作者屠格涅夫为罗亭"升华"了:"后来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战中阵亡,临死时手里还握着一面红旗。"

但于大多数读者和评论家来说,这任然是一个自视甚高却只会纸上谈兵,最后落得穷困潦倒的人,而已。或许是讽刺,或许是警示,总之,作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的代名词,总是显得有点揭露的意味。

可如果真的深入读《罗亭》的话,就会发现,即使表面上的罗亭就像是以上所说的样貌,但实际上,他的确在行动,却屡败屡战,乐此不疲,如果仅仅看做一个行动上的矮子,他又怎会做这么多事?

或许这要从罗亭的"一生"入手了。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待价而沽的天真"舌战大师"

"穷书生"的理想之路的"悖论现实"

1847年到1852年,屠格涅夫因为写就以抨击农奴制为题材的种种作品,而遭到当局的拘捕和放逐。

于是四年后,卷土重来的他,开始寻找另一条揭露社会现实之路,于是从自身出发,犀利而深入地把如他这般,40年代的俄国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优、缺点,融入到一个《罗亭》的故事里,展开其,所思所想。

故事里的罗亭,虽然生于一个落魄的贵族家庭,但是他任就受到了良好教育,并且接受了当时哲学思想中重要思潮影响,还有着很高的美学修养;

他信仰科学,关心普遍的重大社会问题,且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并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他热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众,能感染人、吸引人。

于是他被"贵族"们豢养,当做"身份的象征",挂在门帘上,供人"赏玩"。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罗亭》剧照

按理说,这样一位杰出的"才子",夫人们青睐他口若悬河却不乏思辨的才能,少年们同样被他由内而外的澎湃激情所感染,何以被当做"口才好的摆件"?

无他,正如现实中的某些人,亦或你我一样,思维的"快速自由性"注定让我们喜欢幻想,任何想法的诞生,犹如不受控制的"野马"一般,一会儿一个,层出不穷,且不会吹灰之力,只需要"放个空"。

而受到良好教育的,以及现代被互联网裹挟的人,看到的,听到的,以及"学到的"太多,且有了各种"机会"的加持,比如演讲等,就会想一一表达,正如罗亭一般,即使落魄,任就因为口才好被"赏识",被捧着。

但是,时代局限的现实是,那个年代真正需要的是"实践者",是可以真正带领人们走出困局,走向"真理"的引领者。

于是如罗亭一般,徒有过人的天赋和才智,却不会正确把这些运用、付诸斗争和实践,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更重要的是,罗亭缺乏通往"理想"巅峰的必备条件——持之以恒的毅力。

是的,任何时代其实都不缺乏真正有才能之人,更不缺乏似天降好运般的人物,但总是缺乏"一路走到黑"般,永远向着目标,拥有持之以恒毅力(性格、心态)的"普通"人。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都说,时代是一个轮回,于是164年前,描写的"罗亭"式眼高手低,只会纸上谈兵的理想殉道者,变成了现代同样受良好教育,接受当代"知识改变命运"思潮,并为之"自以为"努力奋斗的,眼高手低的年轻人。

罗亭在19世纪的农场里,意气风发,觉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脑海中描绘设计的大好蓝图,就可以让农场蒸蒸日上,成为美好的,富裕的"庄园"。

却没有认识到,自己连"农书"都没看过几本,更别提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于是理想破碎,被现实打了狠狠地一耳光,最终被扫地出门。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而接下来,在打击中又一次"站起来"的罗亭,开始怀着"大爱",试图为国为民做一番"大事",比如疏通河道,好以造福一方"百姓"。

同样,脑子一转,结合"书上知识",踌躇满志地开始和同病相怜的朋友,着手奔向功成名就的"梦想之路",但现实依旧没有任何留情,冰冷的不但把他们想皮球一样,被相关部门踢来踢去,还被折腾地一无所有。

于是,真实的现状是,罗亭的那些所谓的"尝试",亦或叫"改革"的"理想之路",说到底,都只不过是异想天开的"想象的实践"罢了。

既缺乏有力的现实支持,还鲜有真实可靠的理论支撑,失败是注定的,自然,也是无用的,于是这种"说起来天花乱坠,做起来一事无成"的罗亭,很自然成为了一个典型的"多余的人",一个光鲜亮丽的"真理"的殉道者。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屈服现实的"爱情",书生意气的"事业"

为什么你总是想到说出,却做不到?

"我主要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最感兴趣的是人的面貌的生动活泼的真实。准确而有力地表现生活的真实,才是作者的最高幸福,即使这真实同他个人的喜爱并不符合。"


——屠格涅夫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很多时候,在屠格涅夫的作品里,都浓墨重彩地描绘爱情,虽然每每生动且意味深长,但始终缺乏一种美好与生机,即使每每一开始都显得那么自然纯洁。

但是最后的结局以及过程等,都无一不走向悲剧的收场,或许是因为那个时代的桎梏,让男男女女都只能屈从于现实的残酷,或许是本人的一生未婚曲折的经历,笔下似被偏爱的女性,终究被现实打败,下场凄凉。


于是,《罗亭》故事里的,因为被罗亭口才和富有感染力的表现,所打动的贵族小姐,深知家庭的阻碍,于是决定与罗亭一起离开。

却不料,深藏在性格中,软弱,不愿承担责任,付出代价,假仁假义的罗亭,以"伤害家人心",冠冕堂皇般为你好的理由,回绝了贵族小姐。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罗亭》剧照

作者屠格涅夫设计的"第一个门槛",看似在讲爱情,实际上,却是讽刺如罗亭般,这种只会仰仗书本和"其他人"知识的"穷书生",正如列兹涅夫的评论:

"罗亭的思想不是从他自己的脑里生长出来的,他只是剽窃别人的思想,这些思想原本是对生活思考的结晶,可在罗亭那儿却永远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空谈或教条。"

其实最有意思的,还属被现实打击到体无完肤,终于似醒悟了一般,开始妥协,准备"跪着"接受命运时的罗亭,选来选去,看似放低了为国为民的"理想",转而去当个教书先生,想着,凭自己的才华,教导学生们绰绰有余,还是功德一件。

却不料,正是这种浮在表面上的自以为是,习惯性的以理论去分析问题然后"捏成"的想法,使他只会如从前一般,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却丝毫没有触及学生们最需要的"实际知识"。

于是,又一次的失败,成为必然。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其实在罗亭的身上,被折射的,不仅是一种如书生意气般只会纸上谈兵,死脑筋的"穷书生"样子,深入挖掘,就会发现,他性格上的缺陷,比如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才是他最大的绊脚石。

当然,体现在知识分子,多多少少存在的恃才傲物的执拗,也桎梏着他的成长,不会耍心机,不会小心计较,都是他难以"避免"的不切实际。


正如现代的你和我一样,很多时候,除去时代和大局的限制之外,依旧总是可以想到,说出,却始终难以坚持地做不到,心中描绘的宏伟蓝图。

如果性格上的软弱,知识上的匮乏,以及眼高手低都被克服,那么罗亭就可以成功走向理想之路?

不,还是不行的,倒不是为你和我一样的"普通人"洗白,而是现实如此,天生缺乏权利和财富的"大多数",即使克服一切,还是难以成功,最终跪在现实下,或屈服,或被打败。

其实从另一面去看,罗亭身上始终燃烧的"热情",还是有积极的一面的,毕竟,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面对现实和理想的抉择时,一次、两次可以承受失败的代价,而持续失败,则多数选择认怂。

是的,接受自己的平凡,有时候很不容易,但大多数时候,却显得如此简单,只需要一次小小的失败而已,比如失去一份"伟大"的工作。

《罗亭》:不是恃才傲物的穷书生,而是跪在现实面前理想的殉道者

我们为什么想到,说到,做不到?

屠格涅夫用《罗亭》告诉我们,因为不敢承受失败的代价。

是的,或许罗亭任就是一个眼高手低"多余的人"。

但是,起码他那种永不屈服,永不妥协,永不被生活磨平菱角,愿意为此付出惨痛代价的殉道者精神,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写在最后:

或许屠格涅夫的初衷与后世种种的评价,都把《罗亭》的意义,看做"多余的人",看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但是,从中体现不屈不挠的尝试精神,还是值得赞扬的。

现在的我们,活得太过"小心",不敢尝试,想了,说了,却始终不敢去做,害怕失败,害怕一无所有。

但,这样的选择,真的好吗......

希望这本《罗亭》也可以为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感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