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一种新技术的出现,总能推动,甚至是颠覆原有的生产与传播过程,从而推动社会往新的方向发展。近年来,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中投入使用,使得智能化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以手机行业为例,OPPO的Find X2系列旗舰手机加入了3K QHD+120Hz屏幕、智能补帧以及65W超级闪充功能,这些原本根本想象不到的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不断提升着手机用户的使用体验。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如果要说有 #什么技术用了就回不去# ,那或许应该说,技术本身就是不断前进,即使不足,也会向前改进而不是往回倒退的一种存在。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强化或推动文明进步,从宏观层面看,技术都是回不去的。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时代,尽管技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人也依然保持着自身的主导地位,传统技术和模式依然会以某种形式延续下去。技术本身或许是中性的,没有正负价值可言,因此还需要形成一种更有温度的“人机协同”模式,才能引导技术向更积极的方向进步。

对于目前技术的发展程度如何,技术是否存在伦理风险,以及我们要如何在承认技术的贡献的前提下,合理引导“技术向善”,使其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这是本文尝试探讨的。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一、传播-介质-接收:智能化技术已经无处不在

沟通交流与信息获取已经成为现代人每日生活的重要节目,以AI人工智能、算法等为代表的技术也已经渗透到人们交流活动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体验与审美。

从传播端看,人工智能参与新闻生产与分发(我们每天通过新闻App阅读到的内容)、基于算法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实时定位服务,以及根据兴趣爱好提供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都是技术参与的体现。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在众多繁杂的信息中找到感兴趣的内容需要花费多长时间,而智能化技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且不可或缺。

从传播介质上看,5G技术是当下最热门的技术。2019年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放5G商用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5G时代。5G网络的高速率、低时延和大容量的技术特性,极大地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和便捷性。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事实上,5G技术不仅仅意味着更快的信息传输速度,更可能带来行业业态的进一步改变和重组。新媒体用户的行为特征和信息审美将产生一系列改变,更多内容用户将从传统媒体流向新媒体,视频传播也将成为信息传播的新方式。

此外,随着物联网在5G技术环境下实质性地推进,“万物互联”也将成为可能,5G丰富多元的应用场景也将给社会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从接收端上看,新技术催生的“万物互联”,目前已经投入生活场景使用的是智能家居,尽管其还处在比较浅层连接的水平,但“一键操控”与“一屏监控”的功能已经给新技术用户带来了很多安全感。

于此同时,传感器也将被更多地开发使用,实现更多对人的身体的延伸,按照目前的趋势继续纵深开发,或将带来新的“回不去”的传播奇观。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二、“权利”与“权力”:我们为什么离不开技术?

当谈到“回不去”,即是讨论一个“我们离不开某种技术”的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会离不开它?

1、技术进步的本质

对于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人认为是社会发展带动了技术的进步,也有另一部分人认为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也即“技术决定论”。但不管是何种观点,人在其中要么是在主导技术,要么是在追赶技术。这两者都代表一种“引领”的符号,拥抱了最新的技术就意味着站在科技、社会的前端,由此来实现个体的自我身份认同。

2、话语权力与话语权利

以“互联网”这一技术来说,它赋权了民众平等对话的机会,每个人都有机会在网络中发言,进行公共讨论,此称为“话语权利”,而若是站在技术的前端,有机会主导技术,那么就获得了“话语权力”,每个人都希望有“力”而不只是“利”,因此更加努力地拥抱技术。但要注意,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数字鸿沟。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3、缩小数字鸿沟

所谓数字鸿沟,是指处于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之间,在获得通信技术的机会上,以及在互联网的使用上所存在的差距。这个“差距”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接触”,另一个是“使用”。

“接触”是由经济能力决定的,“使用”是由个人需求决定的,也即人的接触意愿、对新事物的接受度等。此外,数字鸿沟还与知识差距有关,即在接受相同信息的情况下,不同人的理解程度不同。

研究表明,当前媒介技术的自主使用、使用多样性等“使用沟”问题,才是中国城乡儿童之间更关键的数字鸿沟。当我们了解这一鸿沟之后,会更希望即使无法缩小鸿沟,至少不让鸿沟扩大,因此我们努力拥抱科技,学习技术,想跟上技术的步伐。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三、深度造假与隐私侵犯: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技术都存在着自身的缺陷,以人工智能、算法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为例,作为给行业带来巨大挑战的颠覆性技术,以及社会生活的“闯入者”,它们的出现和运用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深度造假、隐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1、深度造假

2019年,Deepfake一词被《柯林斯词典》评为年度词汇,证明深度造假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智能传播技术和市场利益的双重驱动下,换脸App盛行一时,“智能洗稿”等现象大行其道,这不仅侵犯了人的隐私、违反了著作权,也严重破坏了网络,甚至是整个社会生态。我们呼唤技术能更加尊重个人在数据被利用中的自主决定权,以此来更好地保护个人数据隐私。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2、温度的丧失

当更多的新闻写作或文学作品审核依靠技术来完成时,文字的温度将会丧失。传统认为,技术参与新闻写作,更多是运用在赛事报道、天气预报等较程式化的写作中,以解放从事这部分工作的记者,使他们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深度报道中,而不是用技术取代新闻记者。

或者当用机器的标准审核文章时,有温度的文字会被机器冲淡,这并不是文字,或者说文学希望看到的。

3、赛博电子人

“赛博格”一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是从医学概念发展而来,后来被定义为人的身体性能经由机械拓展,进而超越人体的限制,形成新身体,也有人将其简称为“电子人”。

尤其是随着移动智能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的实体会越来越多地被数据化,数据从不同维度映射着人的“虚拟实体”,数据也可以用来对个体的某个身体“元件”进行描摹与复制。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四、从“追逐亮点”到“注重内涵”:共同探索技术的未来

如上文所述,如果某种新技术一旦出现就已经很完美,那么我们肯定会“回不去”,而如果新技术仍有缺陷,我们更多地是人为探索和修复,并不是往回倒退。因此,如何帮助技术更好地向前发展,引导技术向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注重创新内涵与用户体验

近年来,前沿科技不断驱动产品升级,开发者开始陷入一种“追逐亮点”、“逢新必用”、盲目追求技术驱动创新的怪圈,手机AI拍照、笔记本Fn+Q……一拨又一拨名字拗口的网红爆款、稀奇的黑科技出现,最终导致了行业失焦和创新倦怠。

鉴于此,未来新技术的发展或许应从“追逐亮点”向“追逐内涵”方向发展,技术首先要考虑的不再是如何变得“亮眼”,而是能否为受众提供实质性的便利和解决需求,开发者应深入思考如何将技术与行业全链条深度相融,在实操中聚焦终端用户的体验与需求。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2、实现“人机协同”

当技术或技术产品仍处在起步阶段时,人的参与引导至关重要。探索一种“人机协同”模式,人一方面在工作中引导机器的价值判断,一方面也是熟悉机器的运行逻辑。

以信息审核为例,面对今天的海量信息,若要进行审查,仅仅依靠人力是不够的,机器可以作为信息核查的辅助力量,在信息来源分析、表达模式识别、交叉验证和演变跟踪等环节进行核实,但审核的最终把关者仍是人。

信息的真伪判断、价值判断、风险判断等,很多时候仍要依赖人来完成,这些判断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专业能力基础上。此外,机器的审核算法也需要利用人的智慧,向人类学习。


从“接触”到“扩散”: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参与、影响和伦理讨论


新技术之于社会、行业而言是一种演进,也是一种革命。它一方面提升了社会信息系统和神经系统的作用和功能,另一方面也存在着某些需要改进的伦理问题。在这一不断进步的社会中,我们必须承认技术的贡献,也不回避它存在的缺点,只有意识到缺点并引导技术向上向善,才能最终推动技术积极进步,让技术与社会都不回去,回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