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一種新技術的出現,總能推動,甚至是顛覆原有的生產與傳播過程,從而推動社會往新的方向發展。近年來,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各行業各領域中投入使用,使得智能化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

以手機行業為例,OPPO的Find X2系列旗艦手機加入了3K QHD+120Hz屏幕、智能補幀以及65W超級閃充功能,這些原本根本想象不到的技術已經被廣泛運用,不斷提升著手機用戶的使用體驗。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如果要說有 #什麼技術用了就回不去# ,那或許應該說,技術本身就是不斷前進,即使不足,也會向前改進而不是往回倒退的一種存在。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會在某種程度上強化或推動文明進步,從宏觀層面看,技術都是回不去的。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化時代,儘管技術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人也依然保持著自身的主導地位,傳統技術和模式依然會以某種形式延續下去。技術本身或許是中性的,沒有正負價值可言,因此還需要形成一種更有溫度的“人機協同”模式,才能引導技術向更積極的方向進步。

對於目前技術的發展程度如何,技術是否存在倫理風險,以及我們要如何在承認技術的貢獻的前提下,合理引導“技術向善”,使其更好地推動社會進步,這是本文嘗試探討的。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一、傳播-介質-接收:智能化技術已經無處不在

溝通交流與信息獲取已經成為現代人每日生活的重要節目,以AI人工智能、算法等為代表的技術也已經滲透到人們交流活動的方方面面,影響著人們的體驗與審美。

從傳播端看,人工智能參與新聞生產與分發(我們每天通過新聞App閱讀到的內容)、基於算法的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實時定位服務,以及根據興趣愛好提供的個性化信息服務......都是技術參與的體現。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已經很難想象在眾多繁雜的信息中找到感興趣的內容需要花費多長時間,而智能化技術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就顯得尤為重要且不可或缺。

從傳播介質上看,5G技術是當下最熱門的技術。2019年6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放5G商用牌照,標誌著我國正式跨入5G時代。5G網絡的高速率、低時延和大容量的技術特性,極大地提升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和便捷性。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事實上,5G技術不僅僅意味著更快的信息傳輸速度,更可能帶來行業業態的進一步改變和重組。新媒體用戶的行為特徵和信息審美將產生一系列改變,更多內容用戶將從傳統媒體流向新媒體,視頻傳播也將成為信息傳播的新方式。

此外,隨著物聯網在5G技術環境下實質性地推進,“萬物互聯”也將成為可能,5G豐富多元的應用場景也將給社會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間。

從接收端上看,新技術催生的“萬物互聯”,目前已經投入生活場景使用的是智能家居,儘管其還處在比較淺層連接的水平,但“一鍵操控”與“一屏監控”的功能已經給新技術用戶帶來了很多安全感。

於此同時,傳感器也將被更多地開發使用,實現更多對人的身體的延伸,按照目前的趨勢繼續縱深開發,或將帶來新的“回不去”的傳播奇觀。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二、“權利”與“權力”:我們為什麼離不開技術?

當談到“回不去”,即是討論一個“我們離不開某種技術”的問題,那麼我們為什麼會離不開它?

1、技術進步的本質

對於技術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有人認為是社會發展帶動了技術的進步,也有另一部分人認為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也即“技術決定論”。但不管是何種觀點,人在其中要麼是在主導技術,要麼是在追趕技術。這兩者都代表一種“引領”的符號,擁抱了最新的技術就意味著站在科技、社會的前端,由此來實現個體的自我身份認同。

2、話語權力與話語權利

以“互聯網”這一技術來說,它賦權了民眾平等對話的機會,每個人都有機會在網絡中發言,進行公共討論,此稱為“話語權利”,而若是站在技術的前端,有機會主導技術,那麼就獲得了“話語權力”,每個人都希望有“力”而不只是“利”,因此更加努力地擁抱技術。但要注意,在這一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數字鴻溝。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3、縮小數字鴻溝

所謂數字鴻溝,是指處於不同社會經濟水平的個人、家庭、企業和地區之間,在獲得通信技術的機會上,以及在互聯網的使用上所存在的差距。這個“差距”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接觸”,另一個是“使用”。

“接觸”是由經濟能力決定的,“使用”是由個人需求決定的,也即人的接觸意願、對新事物的接受度等。此外,數字鴻溝還與知識差距有關,即在接受相同信息的情況下,不同人的理解程度不同。

研究表明,當前媒介技術的自主使用、使用多樣性等“使用溝”問題,才是中國城鄉兒童之間更關鍵的數字鴻溝。當我們瞭解這一鴻溝之後,會更希望即使無法縮小鴻溝,至少不讓鴻溝擴大,因此我們努力擁抱科技,學習技術,想跟上技術的步伐。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三、深度造假與隱私侵犯:技術可能存在的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任何技術都存在著自身的缺陷,以人工智能、算法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例,作為給行業帶來巨大挑戰的顛覆性技術,以及社會生活的“闖入者”,它們的出現和運用引發了廣泛的爭議,深度造假、隱私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1、深度造假

2019年,Deepfake一詞被《柯林斯詞典》評為年度詞彙,證明深度造假問題已經成為了一個世界性的,不可忽視的問題。在智能傳播技術和市場利益的雙重驅動下,換臉App盛行一時,“智能洗稿”等現象大行其道,這不僅侵犯了人的隱私、違反了著作權,也嚴重破壞了網絡,甚至是整個社會生態。我們呼喚技術能更加尊重個人在數據被利用中的自主決定權,以此來更好地保護個人數據隱私。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2、溫度的喪失

當更多的新聞寫作或文學作品審核依靠技術來完成時,文字的溫度將會喪失。傳統認為,技術參與新聞寫作,更多是運用在賽事報道、天氣預報等較程式化的寫作中,以解放從事這部分工作的記者,使他們能有更多機會參與到深度報道中,而不是用技術取代新聞記者。

或者當用機器的標準審核文章時,有溫度的文字會被機器沖淡,這並不是文字,或者說文學希望看到的。

3、賽博電子人

“賽博格”一詞起源於20世紀60年代,最早是從醫學概念發展而來,後來被定義為人的身體性能經由機械拓展,進而超越人體的限制,形成新身體,也有人將其簡稱為“電子人”。

尤其是隨著移動智能時代的到來,智能手機、可穿戴設備及其他智能技術的發展,人的實體會越來越多地被數據化,數據從不同維度映射著人的“虛擬實體”,數據也可以用來對個體的某個身體“元件”進行描摹與複製。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四、從“追逐亮點”到“注重內涵”:共同探索技術的未來

如上文所述,如果某種新技術一旦出現就已經很完美,那麼我們肯定會“回不去”,而如果新技術仍有缺陷,我們更多地是人為探索和修復,並不是往回倒退。因此,如何幫助技術更好地向前發展,引導技術向善,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1、注重創新內涵與用戶體驗

近年來,前沿科技不斷驅動產品升級,開發者開始陷入一種“追逐亮點”、“逢新必用”、盲目追求技術驅動創新的怪圈,手機AI拍照、筆記本Fn+Q……一撥又一撥名字拗口的網紅爆款、稀奇的黑科技出現,最終導致了行業失焦和創新倦怠。

鑑於此,未來新技術的發展或許應從“追逐亮點”向“追逐內涵”方向發展,技術首先要考慮的不再是如何變得“亮眼”,而是能否為受眾提供實質性的便利和解決需求,開發者應深入思考如何將技術與行業全鏈條深度相融,在實操中聚焦終端用戶的體驗與需求。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2、實現“人機協同”

當技術或技術產品仍處在起步階段時,人的參與引導至關重要。探索一種“人機協同”模式,人一方面在工作中引導機器的價值判斷,一方面也是熟悉機器的運行邏輯。

以信息審核為例,面對今天的海量信息,若要進行審查,僅僅依靠人力是不夠的,機器可以作為信息核查的輔助力量,在信息來源分析、表達模式識別、交叉驗證和演變跟蹤等環節進行核實,但審核的最終把關者仍是人。

信息的真偽判斷、價值判斷、風險判斷等,很多時候仍要依賴人來完成,這些判斷也需要建立在良好的專業能力基礎上。此外,機器的審核算法也需要利用人的智慧,向人類學習。


從“接觸”到“擴散”:技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影響和倫理討論


新技術之於社會、行業而言是一種演進,也是一種革命。它一方面提升了社會信息系統和神經系統的作用和功能,另一方面也存在著某些需要改進的倫理問題。在這一不斷進步的社會中,我們必須承認技術的貢獻,也不迴避它存在的缺點,只有意識到缺點並引導技術向上向善,才能最終推動技術積極進步,讓技術與社會都不回去,回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