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四个替朱温弑杀唐昭宗的人是如何下场?

唐朝第二十位皇帝昭宗李晔,从表面上看平定了陈敬瑄、消灭了田令孜、重挫了李克用,但实际上这些功绩都是藩镇和权臣之间互相争斗的结果,特别是此时的李克用是在杀了李存孝和失去刘仁恭之后,在与朱温的争斗中逐渐走弱的。而朱温在其中逐渐的壮大起来,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904年,朱温在打败李茂贞后,逼令唐昭宗从凤翔迁都到洛阳。这个时候的李茂贞虽然不像之前跟王行瑜、韩建一起具备动不动就能到长安问罪皇帝的本事,但仍然还有点实力,于是就跟杨崇本、李克用、刘仁恭、王建、杨行密、赵匡凝交通往来,打着兴复的旗帜。朱温也担心昭宗有英气,害怕出什么变乱,阻碍自己篡位的野心,就想立个幼君好去掌控,以达到称帝的目的。

那四个替朱温弑杀唐昭宗的人是如何下场?

于是,朱温就派自己信赖的谋臣李振与蒋玄晖、左龙武统军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去洛阳实施自己的计划。

904年8月,蒋玄晖带史太等闯宫,史太先后杀了夫人裴贞一和昭仪李渐荣,再追杀了昭宗,何后求哀于蒋玄晖才免于被史太弑杀。蒋玄晖紧接着矫诏称是裴贞一和李渐荣弑杀昭宗,于是立时年十三岁的辉王为帝,也即哀帝李柷。此一步操作基本为朱温后续篡位铺平了道路。

何此相似啊!唐高祖篡位于杨侑,而后梁朱温篡位于其后代李柷,世间的还报,只有来的早晚,又哪里会不报呢!

那么,在弑杀唐昭宗的过程中,朱温的四大棋子朱友恭、氏叔琮、李振、蒋玄晖的下场是如何呢?

从资治通鉴的记载看,弑杀唐昭宗的直接凶手是史太,但史书并没对史太这个人做详细记载,我们只知道他是一员龙武牙官。旧唐书记载的过程也是一样的,只不过记载的史太是龙武衙官,意思差不多。所以在整个弑杀昭宗的过程中出现的五个凶手,我们只知道其他四个的结果是怎么的。

那四个替朱温弑杀唐昭宗的人是如何下场?

其他四个到底有没有参与弑杀呢?蒋玄晖直接指挥了这场宫变,是肯定的直接参与者。新唐书说的是朱温派朱友恭、氏叔琮和蒋玄晖犯宫门;旧唐书记载是朱温派朱友恭、氏叔琮、蒋玄晖弑昭宗于椒殿;资治通鉴说的是派李振到洛阳,与玄晖、朱友恭、氏叔琮等图谋,在弑杀的过程中并没提这四个人,根据后来四个人的结果看,蒋玄晖、朱友恭和氏叔琮应该是犯了宫门,是凶手,而李振更可能居中谋划了,而没有直接参与。

朱友恭和氏叔琮的下场是怎么的?

朱温是弑杀了昭宗后,为了掩盖是自己的意图,需要找替罪羊,于是就以军士抢米而奏朱友恭、氏叔琮没有管好兵,先贬朱友恭为崖州司户,复其姓名李彦威,贬氏叔琮为白州司户,不久皆被赐自尽。但资治通鉴和旧五代史的记载有一点不一样,资治通鉴记载的是朱友恭死前咒骂了朱温“卖我以塞天下之谤,如鬼神何!行事如此,望有后乎!”,

没有提氏叔琮有没有咒骂;而旧五代史记载的是氏叔琮呼喊“卖我性命,欲塞天下之谤,其如神理何!”,朱友恭喊的是“天若有知,他日亦当如我”,后来老朱家的乱七八糟多与其应和。两人被朱温卖的那个惨,之于昭宗,是他俩的应得,之于老朱,所谓亲信忠诚不二,无奈这一口恨气,岂能不出口!

那四个替朱温弑杀唐昭宗的人是如何下场?

李振的下场是怎样的?

李振到底有没有参与弑杀昭宗,旧五代史李振列传并没有说,资治通鉴的说法只能说明李振参与了谋划,所以李振没有成为这一场宫变的替罪鬼。李振是谋臣,谋臣容易亲信而不觉得其有威胁,但武臣不一样,李勣、李晟皆受过怀疑,“氏老”和李彦威在李克用处于弱势,朱温雄起后的时候,作为一时的名将,既受到了怀疑又是“兔死狗烹”的血淋淋实例,但李振的下场也好不到哪。李振被称为“鸱鸮”,在白马驿之难中的报复就显得他太小人了,所以虽人言一代奇才,也难逃被人谮间而被后唐庄宗族诛,气节差敬翔多也。

蒋玄晖的下场是怎么的?

蒋玄晖相比朱友恭和氏叔琮,算是逃过一劫自有一劫等着。昭宗在被弑杀后,朱友恭和氏叔琮成了替罪羊,但老朱没有在其时杀了蒋玄晖。蒋玄晖在新唐书中被列在奸臣传中,他就像是朱温的刽子手,策划了很多屠杀,在杀了唐昭宗后的第二年,蒋玄晖又为老朱杀了昭宗九子。朱友恭和氏叔琮被杀,也是与蒋玄晖有关的,他为老朱举了个晋文帝与高贵乡公的例子,直接把朱友恭和氏叔琮变成了“成济”,而他自己想当“贾充”。他是个“举例王”,没想到在朱温想尽快篡位的时候,他又举了“汉魏”的事例,老朱是个粗人,哪里受得了这个过程,自然不爽。又加上王殷和赵殷衡的诬告,朱温对这个自己的刽子手心都没软下,直接斩了蒋玄晖,且追削为凶逆百姓,还焚尸。

那四个替朱温弑杀唐昭宗的人是如何下场?

有什么事能见证还报呢?又有什么事是多么可悲而又畅快啊呢?蒋玄晖之死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