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烧尾宴管窥古代官场宴会文化

现代社会,高考结束后,往往出现一大批举办升学宴的兴奋家长,其实,对于广大学子而言,这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步,但也是迈向成年的一大步。

一个崭新的世界徐徐拉开帷幕,从懵懂无知的学子,到日渐世故的社会人士,短短几年时间,升学宴的主角们,将实现从孩子到成年人的蜕变。

往前推演千百年,对古代的学子们而言,这种蜕变更加清晰惨痛,几乎是在顷刻之间,就由白身士子,成为能掌握他人命运的官宦,需要处理方方面面的关系,应对各种官场事务,变化之巨大,足够让许多出身贫寒的士子遭遇当头闷棍:怎么办?

好办。

来一场烧尾宴。

从烧尾宴管窥古代官场宴会文化


01 烧尾宴的含义

烧尾宴起源于唐代,是新科进士登第后,招待天子或前来恭贺的亲友同僚的宴会。

《封氏闻见记》卷五记载“士人初登荣进及迁除,朋僚慰贺,必盛置酒馔音乐以展欢宴,谓之烧尾。”

明代朱国桢《诵幢小品》则记载:“唐进士宴曲江,曰烧尾;而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亦曰烧尾。”

由此可知,除了进士登科,官员们升迁的,按例也要举办烧尾宴,以示庆贺,甚至可以邀请皇帝参与,献食天子。

《新唐书•苏瑰列传》中记载:“时大臣初拜官,献食天子,名曰「烧尾」,瑰独不进。及侍宴,宗晋卿嘲之,帝默然。瑰自解于帝曰:「宰相燮和阴阳,代天治物。今粒食踊贵,百姓不足,卫兵至三日不食,臣诚不称职,不敢烧尾。」”

苏瑰因不肯办烧尾宴,被另一位大臣宗晋卿嘲笑,他解释说:“粮食太贵啦,老百姓饭都吃不起,卫兵们出现三天不吃饭的情况,我哪里还敢浪费粮食办烧尾宴?”

也就是说,在唐中宗时期,烧尾宴非常盛行,是当时官场惯例,皇帝也是默许甚至鼓励的。

那么,为什么这种庆贺登科或升迁的宴会,要叫做烧尾宴呢?

关于烧尾的解释有三种:一说妖兽变人,唯独尾巴不能变,因此兽若要为人,只能烧掉尾巴;二说新羊入羊群,只有烧掉尾巴才能被羊群接受;三说鲤鱼跃龙门,将遭遇天火,烧尾后方能化龙。

《三秦记》记载:“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其实中心意思就一条:新来者通过“烧尾”这一举动,表示出自己加入新群体的决心,一顿“烧尾宴”,就是一张投名状、一份通行证。

从烧尾宴管窥古代官场宴会文化


02 痛并快乐的烧尾宴

唐代正是科举制度蓬勃发展时期,新科进士名单公布后,皇帝会在曲江赐宴庆祝,是谓闻喜宴,也称恩荣宴,不过,因为此宴大多是在曲江举办,通常也被称为曲江宴。

其实,曲江宴只是一种泛称,进士们在榜上题名、等待授官入职期间,会在曲江组织多次饮宴,有同学之间联络感情的,也有答谢恩师座主,甚至凑份子宴请皇帝的。

这种宴请,也被视为烧尾宴的一种情况,类似今天的"升学宴"、"谢师宴"等。

当然,皇帝是否出席还是两说,但同榜进士借此拉关系、互为臂助,这样的社交目的还是广泛存在的。

可是,饮宴太多,也是个负担,既然是以官场交际为目的,有人请吃,必然也要回请答谢,一来二去,花费不小,因此而苦恼的也大有人在。

从烧尾宴管窥古代官场宴会文化


《唐摭言》中记载了一位叫作卢钧的相国,少时贫困,初及第的时候,没钱办答谢宴,急得抓耳挠腮,所幸有一位神秘人物给他当了一个月仆人,为他租大宅、置办各种家具,最后圆满地举办了宴会。

事后,仆人离奇消失,卢钧旧地重游,发现大宅也只是一处破屋,遂怀疑自己的仆人是神明有感,派来帮助自己的。

《唐摭言》:"卢相国钧初及第,颇窘于牵费。俄有一仆愿为月佣,服饰鲜洁,谨干不与常等。睹钧偏乏,往往有所资。时俯及关宴,钧未办醵,率挠形于色。"

这段故事虽有神秘色彩,但也说明,唐代的高材生们,即使进士及第,也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而操办一场盛宴,不仅体现着考生个人能力,更展示着相应的人脉关系。

《唐摭言》:"咸通十四年,韦昭范先辈登第,昭范乃度支侍郎杨严懿亲。宴度间,帟幕、器皿之类皆假于计司,杨公复遣以使库供借。"

在这则记载中,韦昭因为是在职官员杨严的亲戚,得以便利,能够从公家(计司)借来帟幕、器皿等举办宴会的用具,这不仅减少了私人花费,还在同僚面前刷了一把背景和人脉,这也是当时官场的惯常操作。

从烧尾宴管窥古代官场宴会文化


新科进士们除了举办宴会需要诸多考虑,赴宴也有讲究。

在唐代,进士及第后,出行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穿戴,稍微不注意,还可能被罚

《唐摭言》中记载:"咸通中,进士及第过堂后,便以骡从,车服侈靡之极;稍不中式,则重加罚金。蒋泳以故相之子,少年第。时家君任太常卿,语泳曰:'尔门绪孤微,不家从世䘵所为,先纳罚钱。慎勿以骡从也。'"

这位进士蒋泳也是故相之子,但家里却没有余钱可供挥霍,宁愿交罚款,也不置备骡车、豪服,可见花费不小,等闲人家置办不起。

由此看来,一场烧尾宴,规矩甚大,借钱、借东西办宴会的大有人在,甚至连赴宴都不能太过贫寒,骡马随从,必须有相应的装备。

这种潜在的官场文化,其实正是以各种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确认和重申官、民之间以及官、官之间的等级森严,越是繁琐和豪华,越能强化等级间的鸿沟。

同时,在频繁的宴会中,同年、师生间的联系更加官切,使之结成官场阵营。

从进士们踏入仕途的第一步开始,这些官场文化就不断彰显其威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后来人。

从烧尾宴管窥古代官场宴会文化


03 炫富盛宴

官场是规矩森严,也是炫富流行。

对于贫困学子而言,烧尾宴是糖里夹着玻璃渣,痛并快乐着,但对于那些有钱的世家子弟,烧尾宴就是一场豪华的炫富盛宴。

《唐摭言》中记载:"乾符四年,永宁刘公第二子覃及第;时公以故相镇淮南,敕邸吏日以银一铤资覃醵罚,而覃所费往往数倍。邸吏以闻,公命取足而已。"

一铤银是多少呢?一铤即一绽,也就是五十两白银。

这位刘相家的公子刘覃进士及第后,刘公让邸吏为他准备每天五十两银的宴请花费,却还远远不够,实际花费是这数目的数倍,刘公便让邸吏按实需给付。

宋太宗时期,一次琼林宴,皇帝赐下的办宴经费为二十万,也即二百贯钱(约等于二百两银)。

即使不同朝代,银钱兑换比例不同,一次私人宴请的花费,与皇家宴请各科进士及第人员127人的花费,能进入一个量级比较,足见唐人豪奢,半点不弱北宋的繁华。

《宋史》记载:"庚申,覆试进士于讲武殿,赐宋准及下第徐士廉等诸科百二十七人及第。乙亥,赐宋准等宴钱二十万。"

从烧尾宴管窥古代官场宴会文化


除了新科进士们的烧尾宴花费不小,真正豪奢的烧尾宴,其实是那些在职官员们的升迁。

唐代有官员升迁向皇帝献食的传统,因此,一顿烧尾宴,便成了权臣讨好皇帝的方式。

比如唐中宗时期,韦巨源初任尚书令左仆射时,便在家中设烧尾宴宴请皇帝,这次豪华宴会的菜单部分流传下来,堪称奢侈。

根据统计,残存"韦巨源食单"中,共列有各色菜点58种,其中糕点类20余种,菜肴类32种,烹调方式主要以蒸、炸、炙、煮为主,还有做工精美的"看菜"素蒸音声部",约有七十几件宛若仙子的面人。

而这份食单,也成为研究唐代饮食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让后人一窥盛唐风华。

从烧尾宴管窥古代官场宴会文化


04 烧尾宴衰落结局

尽管烧尾宴在历史上名头响亮,被视为五大名宴之一,但细论它真正存在的时间,也不过短短二十余年。

随着唐朝衰落,这种奢侈的及第、升迁宴请也难以维持,后世虽然仍有不少进士赐宴,如宋代的琼林宴等,新科进士们也仍会凑份子聚餐,但聚餐的频率、花费都大幅削减。

究其根本,除了花费太大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可能是统治者为了防止臣属结党营私、国器私用。

历朝以来,及第进士称呼主考官为座师,依附其门下,甚至在重大朝政上,同僚、师生共同进退、同气连枝,这使得皇权受到挑战。

宋、明以来,文臣集团势力渐盛,与皇权形成制衡之势,党派林立、师生泛滥,早已失了科举本意。

国家选拔人才,原本是为强国富民,人才们自发组织的烧尾宴,却从一顿简单的庆贺宴会演变为结党营私的起始。

官场新手们忙不迭地赶场交际,在一场场觥筹交错的应酬中,究竟还能保有几分初心?担当几分使命?

由今及古,由古知今,过度宴请的确早当限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