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之後見彩虹,別人有彩虹,你可能只會感冒

風雨之後見彩虹,別人有彩虹,你可能只會感冒

最近跟同事聊天,說起他朋友的事來是滿臉憂愁。

朋友前幾天發了工資,只有一千多元,老婆失業在家已有幾月,本想著春節過後找工作,受疫情的影響而受阻。兒子眼看著要中考,各種網課培訓費不斷支出。

這個月家庭開支嚴重入不敷出。按目前的形勢,這樣的日子還看不到盡頭。以前也沒有很強的理財意識,身邊的存款不多。現在焦慮的不知該怎麼應對接下來的生活?

此刻用這句話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理財的話,會生出多少痛苦和煩惱。

我不禁思忖起:如果生活中懂得開源節流,儲備一定的現金配置,現在的狀態不至於那麼恐慌焦慮。

如果把發朋友圈,刷微博,看抖音的時間擠點出來,看會書,給自己充個電,內心總會變得強大些。

如果在閒暇時把自己的興趣轉為一種技能,多個選擇,多條活路,現在的生活就有機會轉危為機。

生活中沒有如果,只有做與不做的兩種結果。

我的一個朋友,十幾年前雙方父母都沒有能力相助結婚買房,夫妻二人婚房是政府針對無房戶提供的廉租房。

好在夫妻倆目標明確,不忘努力地奮鬥著。日子雖過得清苦,但有追求生活的勇氣,對未來生活的憧憬。

我朋友的職業是公司業務員,用她的資源搞起了她的副業微商。他老公不斷地學習自我提升,從職員一步步升到公司的管理層。吃苦耐勞了幾年,攢夠首付,終於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

沒過幾年手上有了餘款可以還清貸款,他們夫妻倆用可以付清餘款的錢,貸款又購置了一套小房子,那套小房子出租的錢,正好可以抵付按揭貸款。

因為他們有穩定的收入來源,較強的理財意識,較好的分配資金投入,不僅沒給他們的生活增加壓力,反倒又增添了一份資產。那時也正趕上低價買入,高價升值的好時機。

從結婚最初的一無所有到現在積蓄了一定的資產,每次我誇她會持家的時候,她總謙虛的說,運氣好。

這時讓我想到了一本關於理財方面的書籍《小狗錢錢》,作者博多•舍費爾寫道:

幸運其實是充分準備加上努力工作的結果。

只有正確的認識到,不斷學習,自我突破,才能把危變成機。

前段時間關於疫情期間的各種新聞、熱搜頻頻報道。這裡有兩位男士因各種原因路經武漢,突遭封城後只能滯留在那裡,那他們是怎麼應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呢?

來自義烏的一位男士,之前因為生意失敗,這次他去武漢跑業務打算東山再起,卻趕上了疫情的爆發滯留在武漢。

由於之前欠了一屁股債,身上只有2000元不到。輾轉了4個旅館住了十一天,身上的錢花的所剩無幾,只能被迫遊走在街頭,打了幾次求助電話,對方都說沒能力管。

武漢流落的那些日子,公園長凳、地下通道就是他的棲身之地,食不果腹成了家常便飯。因寒冷的天氣露宿在外引起咳嗽,無奈之下求助妻子,最後打了兩百元配點藥物了事。

這樣的日子繼續持續著,每天期盼著志願者能來接濟下伙食才能不被餓死。一想到自己生意失敗欠債累累,流落街頭無處安身,倒黴事全都被他碰到了,當時連自殺的心都有了。

2.25日湖北省出臺了對因離鄂通道管控滯留在湖北、生活存在困難的外地人員,由當地政府提供救助服務。來自義烏的這位男士才被得以解困。

接受採訪時他說道:流浪了20多天,頭髮白了一半。

看著心酸又無奈的流浪歷程,我在想:為什麼這麼多倒黴事都發生在他身上呢?為什麼遇到危機的時候他會顯得那麼無助呢?

如果我們遇到了此類事情會如何應對呢?

這位是來自大連的小夥,他是公司白領,這次本應出差去長沙,不料陰差陽錯滯留在武漢。大馬路上,冷冷清清,人人自危,突然感受到疫情給城市帶來的嚴峻形勢。

想先找個棲身之所,但很多旅館都不營業。只能打110求助,對方回覆無能為力。心想連警察都幫不了,這下攤上大事了。轉念又安慰自己:我有手有腳有頭腦,不可能讓自己流落街頭的。

思忖著現在武漢正是困難時期,總需要志願者吧,就給醫院打了電話,這時也顧不上危險了,想著總比露宿街頭要好得多。

進醫院當了一名志願者,起初就是為了解決現實問題才去的,根本沒有想過無私、奉獻之類的。想著既然是份工作就要把它做好。

醫院的工作時間是12個小時,每天收拾垃圾、消毒、送餐。原以為志願者的工作是離病人距離很遠,沒想到是近距離接觸。那時根本無暇顧及害怕,要做的是配合醫務人員救治病人。

武漢疫情慢慢得到控制,志願者的無私奉獻精神也陸續報道出來。接受採訪時,大連小夥坦誠的表示:自己並沒有覺得多偉大和了不起,在那種情況下做志願者是最好的選擇。

人們都為這位大連小夥點贊。佩服他的勇氣,在逆境中求生存。欣賞他積極樂觀的向上精神。

用他的智慧把一場危機轉變成他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轉機。

危機:危險又有機會的時刻。是給測試決策和問題個人能力的一刻,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疫情期間各種需求和生產驟減,投資、消費、出口均受衝擊,中小企業面臨危機,短期失業率上升。

春節過後,北京市最大ktv宣佈倒閉,緊接著全國各地每天都有中小企業宣佈倒閉門。對於全國來說,倒閉的也是屬於少數,大多企業面對危機都是積極應對。

那這些倒閉的企業一遇危機怎麼就突然倒下了呢?經濟學家分析過:在疫情期間,企業運作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現金流的支撐。

有些企業時刻都有危機意識,手上都備有一定的現金流,只要資金充裕,他們堅信暫時的困難都可以挺過去。

而有些企業為了追求快速發展,不斷擴張,根本沒考慮危機會無處不在,在危難時刻,自然首當其衝的就是這些企業。

此前西貝餐飲董事長賈國龍表示“賬上現金流扛不過3個月”。此外,其它各餐飲業大佬也集體發聲,力陳疫情衝擊下的企業困境,呼籲政策扶持。這些企業面對危機都有很強的公關意識。

樹立正確的危機意識,能夠居安思危,用長遠的眼光看問題。

今年春節,漫長的假期倒是給了我諸多啟發,讓我踏出了很多人生的第一次。

第一次開始記生活帳,讓我正確認識到要怎麼理性消費。

第一次遇到股市中的黑天鵝,從恐慌割肉到後面的淡定面對,耐心等待時機。

第一次能持續的靜下心來看書學習,並從中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愛好—看書,逐步實現另一種技能—寫作。

乾脆利落的行動力很重要,比呆在原地苦苦思索要聰明得多,尤其不要用我試試、我看看這種含糊不清的詞,人生不能試驗,你只有兩個選擇—做與不做。

生活中處處都存有危機,我們只有把自己變得強大,才能在困難來臨的時候,能從容應對,把危轉成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