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收官泸州战报丨“马背桶”“退役”记

“这辈子,再也不用木背桶(又叫马背桶)背水了!”日前,古蔺县马蹄镇65岁的苗族老人陶正会,将老伴马明科做木背桶用的锯子、凿子等近20件工具,装进一口大箱子锁起来。看着清水哗哗地流进自家水缸里,她和老伴不约而同地笑了。

背水:她整整背了40多年

“好个羊嘶岩,前面是深沟,后面是高岩,吃水要靠背,卖猪要靠抬……”马明科随口说出的一段“顺口溜”,正是马蹄镇马岭村(小地名叫羊嘶岩)昔日的真实写照。

马蹄镇地处红军“四渡赤水”红色革命老区古蔺县,是典型的“三边”(边远、边角、边界)乡镇,与贵州省隔河相望。

场镇四面环山,穿越山脚千亩甜橙基地往西南方向,再沿着盘山公路而上,大约经过40分钟车程就到达马明科家。

这里海拔1100多米,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头多泥土少,不通公路,历来都是“出村靠走,通讯靠吼,喝水靠天”。

按照当地人说法,“岩”字寓意着贫穷落后,而羊嘶岩便是古蔺县“四大岩”之一。

脱贫收官泸州战报丨“马背桶”“退役”记

站在羊嘶岩上俯视下去,下面就是马蹄河

水在岩下流,人在岩上愁。站在羊嘶岩俯望下去,一条小河穿街而过,百亩甜橙基地绿意流淌。而羊嘶岩上,除了贫穷,缺水是他们最为揪心的事。

“下一坡又上一坡,挑一担水来回十里路全程不少于3个小时。”陶正会和羊嘶岩上的所有人一样,15岁便开始背水,因为路途较远,天不亮就得去找水、排队守水,她整整背了40多年,“背得哭,也背怕了,腰杆都背出了老伤病。”

因为缺水,羊嘶岩上的人总是将洗菜的水洗脸,洗脸的水洗脚,洗脚后的水再喂猪、浇灌庄稼,循环利用从不轻易浪费。

“只要天晴,马蹄河就是一条五彩河。”马明科回忆,以前,为了节省劳力,羊嘶岩上的人都用大篮子将脏衣服收集起来背到马蹄河去洗,当时,500多米长的河段上人头攒动,两岸河滩的石头上、灌木丛中全部铺满了红红绿绿的衣服,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退役:结束千百年缺水历史

木背桶,不足一人高,桶口圆大,桶底略小,系有双肩背带,是川南缺水地区农家自制的、适合在崎岖山路上背水的工具,可装水100多斤。马氏家族有三人从小就学做背桶,马明科便是其中一名。几十年来,他们先后共做了300多个背桶,卖给村里人背水,大家习惯了都叫“马背桶”。

“当王书记给我送来水管,我就知道自己要下岗了。”回忆起帮扶责任人王昊帮扶自己的点点滴滴,马明科笑着说。

迎着脱贫攻坚的“春风”,近年来,道路建设、饮水工程、经济产业等各类扶贫项目和产业在羊嘶岩实施,群众主动参与其中,自发捐款捐物,还煮好吃的给施工队送去。

2017年,羊嘶岩上每家每户修建了爱心水窖,山上还建起了提灌站,通了自来水,终于结束了千百年来缺水的历史,“马背桶”也因此而“退役”了。

脱贫收官泸州战报丨“马背桶”“退役”记

马明科老两口高兴用自来水洗菜

脱贫:大山里升起希望曙光

阳春三月,羊嘶岩上万物复苏,马明科老两口栽种的6亩凤凰李和核桃,恰逢花期散发着阵阵馨香;院坝下面,数十只成年乌鸡活跃林间,争先恐后地啄虫觅食。马明科实现了“种植+养殖”同步增收致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还被评为“脱贫攻坚先进户”。

听说羊嘶岩变了,水通了、路好了,外出打工的小伙子陶忠远回到家乡,用自己打工期间学到的本领,在羊嘶岩上开了铝合金门市搞装修,一个月轻松赚七八千元。

经过几年的扶贫,如今,似带的水泥路盘绕山间,扶贫产业落户在大山之巅……曾经贫穷、偏远、落后的羊嘶岩,正悄悄地“变脸”。

羊嘶岩的变身,仅仅是我市各级各部门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

去年年底,我市两个国定贫困县古蔺县、叙永县成功摘掉了贫困县帽子,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县”,我市也多次被评为“脱贫攻坚先进市”。

截至目前,我市三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2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脱贫39.6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09%。

刘传福 泸州日报记者 杜玉青

微信号:“泸州日报”、“lzrbwx”

微博:@泸州日报

新闻热线3101142 服务热线 31008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