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運籌帷幄決定東北命運

1945年,曠日持久的抗日戰爭結束了,但是國內局勢的動盪並沒有就此停止。

為了順利解放東北,中共中央將原計劃從延安等地前往中南華東的部隊和幹部改派東北,並從各解放區抽調10萬主力部隊和2萬幹部到東北任職,開始了“有黨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調動”。這次調動也被毛澤東稱之為“又一個幾千裡的長征”

就在這次征程到達終點後,中共中央東北局在緊張的籌備下於瀋陽成立了。

史海鉤沉: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運籌帷幄決定東北命運

1946年初,國民黨集結了大批兵力,向東北解放區發動了大舉進攻。

在國民黨部隊的步步緊逼下,東北局只能在各地輾轉。3月13日,在彭真、林彪的率領下,東北局從撫順移駐梅河口。

史海鉤沉: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運籌帷幄決定東北命運

在梅河口的和平街道,有一棟紅色的日式二層小樓。這棟樓修建於1936年,在偽滿時期曾是日本人的單身宿舍。而十年後的3月,這裡卻坐滿了東北局的重要領導人。

在國民黨的圍追堵截下,東北局遷入了此樓。林彪、羅榮桓、張聞天、高崗等領導人坐在會議桌前,凝重的面色中透露著疲憊。

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他們所做的每一個決策都舉足輕重,都關乎著東北局勢的走向和命運。

史海鉤沉: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運籌帷幄決定東北命運

1946年3月13日-4月21日,東北局在梅河口先後召開多次重要的會議,史稱“東北局梅河口會議”

在這個會議上,東北局深入研究了東北的局勢和作戰方針,進一步落實“先打長春、後打四平”的戰略方針,對下一步作戰計劃做了周密部署。

東北局在梅河口停留的時間並不長,但是對東北局勢的發展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決定東北形勢最關鍵的幾十天。梅河口會議後,東北民主聯軍在東北西部地區發動了攻勢,為建立東北廣大農村根據地爭取了時間。

史海鉤沉: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運籌帷幄決定東北命運

在見證了東北局勢的跌宕起伏之後,這棟二層小樓也被時代賦予了新的身份。

1947年5月2日,東北民主聯軍四縱隊第二次解放梅河口。後來,此樓成為中共通化鐵路分局梅河口地區工作委員會辦公樓,簡稱梅鐵“工委樓”。

史海鉤沉: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運籌帷幄決定東北命運

1984年7月28日,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彭真同志來到當年梅河口會議會址視察,並親筆題詞:“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會址”。

這場時隔38年的故地重遊,映射的是東北幾十年來從動盪不安到安定繁榮的變化。

1987年,這裡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又被通化市委、市政府批准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會址成為了梅河口市愛國主義教育和紅色旅遊的重要基地。

史海鉤沉:中共中央東北局梅河口會議——運籌帷幄決定東北命運

如今這棟小樓的外牆爬滿了爬山虎,陽光透過枝葉留下斑駁的影子,卻遮擋不了歲月留下的痕跡——就像當年的梅河口會議,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