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逆向投資觀點看,分眾傳媒還會暴跌50%

昨天瑞幸再度爆出了業務造假,我再次來談一談逆向投資的風險點在哪裡。

原本我認為按逆向投資觀點去選擇了分眾傳媒,是刻舟求劍、教條和為了逆向而逆向了,而現在看來真正的風險反而隱藏在後面。

馮柳總的原話“大部分事物都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和理解,當負面被充分體現後,正面解讀便可展開,即使暫時沒有,但當其負面被顯著呈現出來後,積極的變化也會自然而來”

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兩個,第一個是負面被充分體現,第二個在於積極地變化,我們需要全面思考市場的負面思考是什麼,正面的變化是什麼,而前者往往代表風險,後者代表了收益。

什麼是分眾傳媒的正面變化?電梯廣告的第二春?還是進入了什麼新行業?目前很難看出來,甚至於在19年盈利爆減67%,這都是徹徹底底地進入成熟行業。

分眾傳媒其實大家都可以承認,線下的廣告行業已經處於比較成熟的階段,背後反映的是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發展到了一定地步,也是房地產黃金年代的過去的印證。

可以理解為分眾傳媒是房地產業務、城鎮化、一二線城市的人口集中的下游產業鏈。雖然看報表和盈利能力有,雖然階段性的復甦,但不代表整個行業有絕對正向的復甦。

這類行業進入成熟期的企業,哪怕是龍頭企業也是絕對無法做逆向投資的,一方面是預期的收益和賠率很低,另一方面經不起黑天鵝的打擊,這點也是我最近才認識到。行業下行,黑天鵝很可能就會變成企業倒閉的最後一根稻草,本來還可以支撐幾年,現在直接被打垮。

如果今年的疫情算是個黑天鵝,那麼昨天的瑞幸就算是灰犀牛,因為瑞幸在去年就有爆出業務造假的嫌疑。現在誰都知道線下廣告效率不好,轉化率不賺錢,還在線下做廣告的的企業就很容易遭到虧損襲擊。這是雙向的,選擇了線下廣告企業效益不好,虧損,反過來又導致分眾這個渠道虧損。換句話話說,分眾類似於十年前的報紙業務,真正追求營銷效率的企業根本不會選擇低效率的渠道,反而分眾變成了一個逆向篩選,弱者追求存在感的廣告方式。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對了,當年的央視標王,秦池酒與孔府宴酒均奪得過標王,曾經眼看他們起高樓,又看他們隨風去。很多標王去哪裡了?現在還有談標王嗎?

標王是歷史的產物,是當年全民關注度都集中於電視廣告的歷史產物,歷史終究是歷史,雖然後續有大量的寶潔、格力等等都做過標王,但現在那是基於維護住行業領導地位和在各項企業經營都成熟的情況下采用的防禦性營銷戰略,而不是類似於瑞幸咖啡作為主攻手段的營銷戰,可以認為是行業領導者在花錢抵禦後續的進攻者,也可認為是乘勝追擊。他們已經有了利基,而不是依靠廣告尋找利基,可以思考下,有哪個企業是光靠孤注一擲的廣告戰勝利的?哪怕勝利後很可能也會有後遺症,企業的勝利和投資人的勝利很類似,都是全面的勝利,而非單一的勝利。

分眾傳媒雖然不至於會類似於標王倒閉,但這個渠道類似於電視、報紙而逐步讓位於數字營銷是必然的,又有人可能會說分眾傳媒也是數字傳媒,但我在我認為這可能也只是最簡單的數字傳媒。

回到逆向投資,市場已經有的負面思考和單邊暴跌被充分體現只能保證不虧錢,而積極正面的變化才是賺錢的本質。負面思考和下跌的本質是讓下跌的時候,持籌者的悲觀預期完全得到釋放的觀察,以免買入很多Price in的良好預期,暴跌恰恰就能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暴跌會讓人恐懼,會讓人絕望和失去理性,很多不該賣的都賣掉了,再也不關注的股票的。

但是暴跌解決不了正面的變化,因為正面的變化需要整個行業的發展,需要有很多新的發展方向和企業的“第二曲線”的變化,恰恰分眾傳媒的電梯廣告就是完完全全的傳統業務,哪怕是創始人復出,也只能做到業績的好轉或者改進,或是提高效率,完全突破和改變不了電梯廣告這個賽道的已經完全成熟甚至開始走下坡路的事實

但如果買入的是行業下行的企業,這個負面思考可能就僅僅是開始而已,越發展可能分眾的業務利潤越低,然後所謂看起來的低估,反而變成高估了,最終演變成一個反向的負反饋,直到這個業務徹底變成很普通微薄的利潤。這類似於當年愛爾眼科依靠併購越併購估值越低,利潤越高。

而如果選擇了一個向上的行業,投資人對企業很寬容,市場也會不斷給企業以東山再起的機會。18年的中興通訊,去年的歐菲光,能起來可以代表這個企業本身有多牛逼,但更加可以說是說處在一個類似於5G和消費電子的正向賽道,哪怕外界的擾動或者自身的激進策略造成的一次性虧損,企業還能夠頂住,後續還有補救的空間,大不了計提了換個管理層再出發。

行業有護城河,行業也是兜底,行業向上哪怕最爛的企業也可以起死回生,直到整個行業進入洗牌期,市場競爭再把吊車尾給幹掉。

老年人摔了一跤和年輕人摔了一跤能一樣嗎?要問問骨頭脆不脆弱,肌肉有沒有保護能力了吧,今天就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